藥物合成視野,如何看待「撲爾敏」價格暴漲?
馬來酸氯苯那敏,俗稱撲爾敏,是第一代抗組胺藥物,至今已有幾十年的臨床應用,適用於皮膚過敏症,蕁麻疹,濕疹,皮炎,葯疹,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蟲咬症,日光性皮炎,也可用於過敏性鼻炎,藥物及食物過敏。此外,在感冒藥,止咳藥,消炎藥等多個復方製劑中也會用到。
雖然撲爾敏是一種常見的藥品,國內製劑批文多達2000多件,但原料葯批文並不多,僅有國內6家和印度進口1家,而通過GMP認證,國內實際生產的企業只有兩家。
(來源:CFDA官網)
其中瀋陽新地葯業2017年年底因涉嫌違規生產,已經被收回了GMP證書,如此一來國內僅剩一家企業生產撲爾敏原料葯。
隨著國內對環保督察工作的推進,原料葯企業承擔了一定的壓力,生產成本增加,物料供應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內的撲爾敏原料葯大部分來自於印度的進口,根據先前東方比特健康網報道,2018年1季度撲爾敏進口總量為225噸,均價在16美元/kg。
近日,網傳撲爾敏原料葯價格從400元/kg飆升到23300元/kg,暴漲了58倍,成為了業內熱議的話題之一。從化學結構來看,撲爾敏結構並不複雜,合成過程也相對簡單, 很難構築技術壁壘,合成路線大體總結如下:
合成路線一:
以對甲苯胺為原料, 通過重氮化反應將氨基轉化為氯原子,隨後經過氯氣在光照條件下發生鹵代反應, 再通過付克烷基化反應得到關鍵中間體(2), 該步反應的區域選擇性控制不理想,容易形成對位取代的副產物. 中間體(2)與溴代乙醛縮二乙醇反應, 得到中間體(3), 脫保護, 與DMF在甲酸作用下反應得到氯苯那敏, 最後成鹽得到目標產物。
該路線反應物料廉價易得, 不足的是工藝過程繁瑣, 由於合成中間體(2)的過程中副產物的形成, 導致後續工藝精製困難, 生產成本較高,工業化生產沒有優勢。
合成路線二:
以2-甲基吡啶為起始物料,經過苄位氯代反應,再與苯胺發生付克烷基化,隨後重氮化,得到中間體(2), 後續步驟同合成路線一。
該路線是在路線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改變了中間體(2)的合成策略,控制了副產物的形成,收率有了一定的提升,整體上合成過程較繁瑣,優勢不明顯。
合成路線三:
該路線在製備中間體(2)的過程和路線二相同,主要是對後續的反應過程進行了改進,將中間體(2)與N,N-二甲胺基氯乙烷反應直接得到氯苯那敏,再成鹽得到目標產物。該路線簡化了合成步驟,成本較低,總體收率較高。
合成路線四:
以2-吡啶甲酸為起始物料,通過與氯苯的付克醯基化反應,再羰基還原為亞甲基,得到關鍵的中間體(2),後續過程同路線三。該路線主要是改進了中間體(2)的合成策略,反應條件較為溫和,整體收率較高。
合成路線五:
以對氯苯乙腈和2-溴吡啶為起始原料,在鹼性條件下發生烷基化反應,得到中間體(4), 隨後再與N,N-二甲基氯乙烷進行烷基化對接,得到中間體(5),然後在酸性條件下,水解脫羧得到氯苯那敏,成鹽得到目標產物。該路線物料價格較低,合成步驟較短,適合於工業化生產。
綜上所述 ,撲爾敏的合成並沒有太大的技術瓶頸,目前原料葯生產廠家少,可能原因是前期已經形成了具有規模化生產和成本競爭優勢的企業,其它小規模生產企業的成本不具備競爭力,利潤空間不大,逐漸的退出了市場。
隨著國內藥品審評審批法規的調整,特別是《關於調整原料葯、藥用輔料和藥包材審評審批事項》(2017年146號公告),原料葯施行了平台備案,與關聯的藥品製劑共同審評審批,意味著製劑企業可以選擇與平台備案的原料葯進行關聯,質量符合申報要求,就可以進行審評審批了。伴隨著這一波撲爾敏原料葯價格的調整,應該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市場的競爭中,價格也勢必將趨於理性。
應用無處不在, 關注"分子通"小程序!
TAG:全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