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銅之冠」秦代皇家銅車馬是如何「練成」的

「青銅之冠」秦代皇家銅車馬是如何「練成」的

從古至今,車的造型變化了很多,但是它象徵身份的屬性卻一直沒有變。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銅車馬,作為秦代皇家屬車,更是車中的極品。

古董交易:gudong02

銅馬車的大小約為真實馬車的1/2,車、馬、御手全用青銅鑄造,通體彩繪,車馬器和部分裝飾則用金銀製作。它是中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的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開播之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就銅車馬究竟是怎樣被發現的,多年的修復工作是怎樣進行的,為什麼要建設銅車馬博物館等問題進行了講解。

侯寧彬

歷經兩千多年,成三千多碎片

1978年,考古隊員在對秦始皇帝陵周圍區域進行系統考古勘探時,在封土西側發現了一個精緻的馬頭上的零飾件,後來經過詳細的勘探,確認了這裡存在一個陪葬坑,編號為3號陪葬坑,後來改為銅車馬陪葬坑。陪葬坑的面積很大,有三千多平方米。1980年11月到12月,對其中的一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兩乘銅車馬。

銅車馬距離地面約七八米。隨葬坑是一個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底部有一個木槨,木槨內放置兩乘銅馬車。由於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代變遷,木槨全部腐爛,上層的填土全部塌壓下來,將兩乘銅車馬壓成碎片。

由於當時是隆冬季節,土層已經上凍,繼續進行發掘會對遺址及銅車馬本身造成一些損傷。考古隊決定將兩乘銅車馬整體搬移到室內進行發掘整理。兩輛馬車連同底部的土層,被用鋼板固定包裝後轉移到室內。

整體搬移銅車馬

兩輛馬車碎成了大概3000多片,給修復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好在這個坑沒有被盜擾。雖然被壓成碎片,但是原來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兩乘銅馬車的結構都保存了下來,這就為我們後期的修復工作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侯寧彬說道。經過八年時間,到1988年,兩輛馬車終於被完整復原出來。

銅車馬從發現到修復完成,用了八年

首先清理的是2號銅車馬,秦陵博物院專門成立了修復組。銅車馬本身的鑄造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考工記》說:「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說明製作木質車馬的複雜程度,而用青銅製作的銅車馬在製作難度上較木車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銅車馬的製作過程中,當時的工匠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鏈接、子母扣鏈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我們當時在修復的過程中,不僅有考古學家參與,還有機械方面的專家、焊接方面的專家以及一些鉗工、模具工等。」侯寧彬介紹道。

修復銅馬車

整個修復的過程也比較複雜。由於銅車馬在地下埋了兩千多年,很多地方都比較脆弱,一旦失誤就可能對本體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我們的整個復原方案都是在充分徵求各方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在修復過程中,還會對所用的材料或技術進行一些實驗,直到達到要求,才會在本體上使用。」

從1982年開始對2號車進行修復,到1988年一號車修復完成,整個銅車馬的發掘、修復、整理共經歷了八年時間。

修復銅馬車

談到修復中遇到的難題,侯寧彬提道,「最大的難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矯形,一個是焊接。」矯形是最複雜的。因為銅車馬全部被夯土壓碎,很多零部件都變形了,修復過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將這些零部件恢復原狀。而且2000多年前中國的青銅鑄造工藝不是非常發達,鑄成的青銅器本身含有一些雜質,青銅器的柔韌性相對較差。如果在矯形的過程中方法不當,或者是壓力過大,就會造成新的損傷。「比如說一號車的傘蓋,直徑大概1.2米左右,碎成了一百多片,而且它的表面多數都是弧形的,薄厚也不均勻,從一毫米到四毫米不等,如果矯形的過程中用力不均勻,就會造成新的損傷。為此,我們專門研發了矯形機。通過持續的漸進式地施加壓力,對一些碎片進行矯形。」

另一個難題是焊接。車輪車軸或者是車廂等起支撐作用的部位,如果用粘接的方式修復,會導致強度不夠,必須用焊接的方式來解決。但是焊接又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銅車馬的表面有很多的彩繪,如果用高溫熔煉式的焊接,高溫會對彩繪及周圍的區域造成新的損傷。修復組採用了鉛焊這種中低溫的焊接,不會對銅車馬本體造成傷害。此外還採用了新的合金材料來做焊接材料,增加青銅器的強度和柔韌性。

兩種不同的車,一套特殊的車輿制度

現在把兩乘銅馬車叫做一號車、二號車,這是根據當時考古發掘現場的情況編製的。實際上一號車應該叫立車或高車,二號車叫安車或轀輬車。《晉書·輿服志》中有相關的記載。

秦陵一號銅車馬

所謂立車(高車),是駕駛人站著駕駛的一種車,是從過去的戎車,即作戰用的車發展來的。安車(轀輬車)則是坐著駕駛的,帶有兩個車廂的車。前面有一個車廂是半封閉的,人坐在前面駕車。後邊還有一個封閉的車廂,是車的主人坐的。之所以叫轀輬車,是因為後面的車廂帶有窗戶,冬天天涼了可以把窗關上保溫。夏天窗戶打開,就可以通風。按照歷史文獻記載,這種車通常是身份比較高的貴族乘坐的。秦始皇在出巡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是坐這種類型的車。

秦陵二號銅車馬

作為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馬車,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輿制度、車輛結構等具有重要的價值。銅車馬以其完整的結構、準確的造型、細緻的摹寫和精心的製作,將秦代馬車的形制、鞁具的構造、駕引方式等,形象具體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過去我們只有歷史文獻資料,通過這些文字去解讀了解整個馬車的駕馭方式是比較艱難的,因為不夠直觀。秦始皇陵的銅車馬出土之後,我們發現了實物資料,就能夠清晰的了解這一時期的馬車,車和馬之間是怎麼連接的,馬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形成合力來拉車往前走的,馭手和馬之間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指揮馬前行的。」

銅車馬的新家

2017年,銅車馬博物館在銅車馬的出土地附近開工建設,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左右建成開放,到那時,兩輛銅車馬將「喬遷新居」,進入新建成的博物館中展覽。

談到銅車馬博物館建設的初衷,侯寧彬介紹道:「兩乘銅車馬目前是在兵馬俑博物館的陳列廳展示,空間非常有限,總面積六百多平方米,在這麼狹小的空間內,要把兩乘銅車馬本身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全面展示給公眾是非常難的。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從2013年以來,整個兵馬俑博物館遊客量呈井噴式增加。去年我們大概接待的遊客有700萬人,這700萬人基本上都要進銅車馬的展廳,在遊客最高峰的時候,如清明、五一、國慶期間,整個銅車馬展廳的人流是非常擁擠的,幾乎一平方米大概有3到4人。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根本就沒有心情去觀賞,也無法去觀賞,更別說有一個舒適的體驗。所以說我們必須要選擇另外一個空間來對這兩乘銅車馬進行全面的展示。」

旅遊旺季遊客參觀銅車馬

銅車馬博物館選址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一個自然沖溝中。談到未來博物館的陳列規劃,侯寧彬提到,將來的銅車馬博物館,不僅要展示兩乘銅車馬本體,還要將組成銅車馬的七千多個部件進行展示,使公眾能夠了解這些部件是怎樣的組合方式。此外,博物館還將展示中國古代車馬文化序列,使大家了解從商、西周到秦,中國古代的馬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了解銅車馬制度的變遷。此外還有一個目的,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整個參觀區分了兩塊,一塊是兵馬俑博物館,一塊是秦始皇帝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就是秦始皇帝陵的陵園。實際上按照王墓的突出普遍價值來講,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在秦始皇帝陵的陵園。希望通過在秦始皇帝陵陵園內建設銅車馬博物館,把更多的遊客吸引到陵園內參觀,讓更多的遊客不僅僅是了解兵馬俑,更能了解整個秦始皇陵園的格局,了解秦始皇帝陵,了解秦的歷史,了解秦的那個時代,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和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陳藝術品交易 的精彩文章:

瓷器上的自述文件-款識
明代精品-金剛手菩薩造像

TAG:小小陳藝術品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