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經濟十強城市20年之變局

中國經濟十強城市20年之變局




來源:

西部城事

(ID:xibuchengshi0518)


作者:西部君




上半年主要城市經濟數據相繼公布,GDP排在前十的分別是:


 


上海15558.15億;北京14051.2億;深圳11009.38億;廣州10652.98億;天津9927.6億;重慶9821.09億;蘇州9109.77億;成都6870.68億;武漢6780.38億;杭州6356億。


 


相對於2017年全年,整體排位格局上,除了天津反超重慶外,沒有其他變化,不過GDP增速的分化更加明顯。

 






過去五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北京和上海都處於企穩的狀態。




比如從2013年到2017年,上海的GDP增速分別為7.7%、7%、6.9%、6.8%、6.9%。與此同時,廣州和深圳則維持比較高的增長。比如深圳2013年到2017年增速分別為10.5%、8.8%、8.9%、9%、8.8%。


 


到今年上半年,廣州疲態盡顯,增速只有6.2%,低於6.8%的全國水平。同樣萎靡不振的還有天津,3.4%。過去增速全國領先的重慶,也降到平均線下,只有6.5%。

 


廣州、天津、重慶掉隊,成都和武漢繼續快速追趕,增速都是8.2%。不過考慮到經濟體量的差距,短期內趕超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二線城市經濟體量以蘇州為界,分成了兩檔。上半年GDP排在11位的南京和12位的青島,與排在第10的杭州之間差距相當小,經濟十強城市名單依舊充滿變數。


 


1. 東北成20年以來經濟的最大變數


 


上半年全國GDP是418961億,而半年報中的經濟十強城市,GDP加起來共100137.23億,在全國的佔比高達23.9%,超過五分之一,充當了全國經濟的底盤角色。

 


當然,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經濟十強的構成也一直在變。




如果以改革開放為起點,那麼最大的變化是東北地區的衰落。







1978年,長春、哈爾濱和瀋陽的經濟體量,全都力壓廣州,分別位於全國的五、六、七位,排在上海、北京、天津和重慶後面。此外,大連也在全國第九。


 


當時經濟十強城市東三省佔了四個名額,這無疑是東北經濟的輝煌時刻。不過隨著老工業區的沒落,東北幾個省會城市,也從十強名單上消失了。

 


相應的,經濟十強的名單,也開始大體固定下來,較少出現大起大落。不過21世紀以來城市之間的競爭,因為相互間差距的縮小,反而更加激烈了。


 


西部君梳理了從2001年以來全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名單,具體如下:





 


註:紅色字體為相較上一年排名上升,藍色表示下降。

 


2001年經濟十強城市的構成,與2018年高度重合。無錫掉出前十,武漢補位,剩下九座城市保持不變,只是具體排名有所變化。

可見主要城市經濟的競爭格局,早已固定下來了,具備十強競爭力的城市,不到15個。


 


2. 一二線重點城市差距在縮小


 


上述近二十年的GDP數據,還可以看出不少規律。


 

首先,四大一線城市成型,要等到2002年。在此之前的2001年,論經濟體量,重慶還是中國的第四城。雖然有著省一樣大小的面積,但重慶畢竟還是「市」,而深圳當年的GDP是1954.17億,比重慶少22.69億。


 


2002年,深圳趕超重慶。此後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先後格局,一直維持到了2016年,2017年深圳趕超廣州,2018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對廣州的領先。







按照兩地的增速,二者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一線城市更加分化了


 


2001年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相互之間GDP的差距在1000億左右,相對於當時的經濟體量,這個距離無疑很大很大了。當時的GDP比值,是2.67:1.9:1.37:1。

 


2018年上半年這個比值則變成了1.41:1.28:0.97:1。也就是說,2001年,上海的經濟體量是深圳的2.67倍,到2018年上半年只有1.41倍,差距縮小接近一半。


 


經濟十強名單中,一二線城市之間的差距也在縮小。2001年,排在頭名的上海,GDP是5210.12億元,排在十強末的無錫是1360.11億,只有上海的近四分之一。


 


等到2018年上半年,排第一的上海,GDP只有杭州的兩倍多一點,鴻溝被不斷填平。當然這種填平也分兩種情況。


 


像蘇州和杭州,背靠長三角城市群,與一線城市的差距縮小,是市場化程度提高,人力和資本等要素自由流通後,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被充分挖掘的結果。


 


而成都和武漢,是首位度比較高的強省會城市。周邊缺少比較發達的城市群,所以區域經濟發展更多是舉全省之力,做強省會,集中力量辦大事。



於是,在它們與一線城市差距縮小同時,它們與非省會兄弟城市,非省會兄弟城市與一線城市,差距都在不斷擴大。


 


經濟十強城市內部發展均衡的代價是,與十強外的城市出現了更大的經濟落差。


 


3. 十強城市排名或重新洗牌


 


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國經濟基本都維持著接近兩位數的增長。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有過小幅下跌,不過相對於2011年之後的下行,跌幅並不明顯。


 



 



恰恰是在這一階段內,經濟十強城市的排名,一直比較穩定。以兩年為統計周期,2005年、2007年以及2009年,排名未出現任何變化。


 


例外是2003年,相對兩年前的2001年,有五座城市的排名發生了變化,深圳、蘇州上升,重慶、成都下降。


 


等到2012年、2013年,全國經濟放緩,GDP增速下降到不到8%,經濟十強城市的排名也開始頻繁波動起來,每兩年都會有新的排序。


 


經濟體量的差距縮小,是排位變化的前提。

在實力接近的前提下,全面高速增長的時代過去後,隱藏的問題暴露出來,城市之間的產業優劣勢放大,優勢地位隨時可能失去。


 


比如,前些年一直位居前十的無錫,在2012年掉出十強,此後再也沒有重回過。2018年上半年,其GDP比排在第十名的杭州,要低800億左右。







這種小幅度的沒落,也是經濟結構相對傳統,適應不了轉型壓力的體現。同樣的例子還有重慶和天津。


 


天津這兩年大力擠水分,重慶也面臨著製造業升級的壓力。過去高增長時代一榮俱榮,現在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凸顯。所以,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兩座城市相互趕超。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一季度,天津還把經濟降速的廣州也超了。


 


經濟轉型壓力對排名的影響,還可以換個角度理解:

隨著各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到逐步定型,經濟十強城市的排位戰,尤其天津、重慶和蘇州三大城市之間,甚至包括廣州,很快將迎來新的變化。


 


爭奪未來的關鍵,在於爭奪當下。對於掉隊的幾座城市來說,問題越早暴露越好,短期的經濟疲軟不一定是壞事,調整及時,還是有很大機會恢復原來的競爭力。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這麼大的太陽,每天上班還要生一堆悶氣


誰不需要一個「職場保命利器」


懟天懟地懟到戲精昏過去


穿上這件「職場內心戲系列T恤」


老闆想批評你都得三思而後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網 的精彩文章:

小米今日上市;余承東:很多人把上市後一夜暴富作為偉大的標誌
我們獨生子女,太慘了

TAG: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