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原料葯、成品葯連連漲價背後,推手是誰?

原料葯、成品葯連連漲價背後,推手是誰?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經濟觀察報(ID:eeo-com-cn),原文標題:《趁火打劫!葯企遭砍價,原料葯、成品葯漲價不斷!背後推手是誰?》,作者:溫淑萍,任利。 虎嗅網獲授權轉載。

記者發現,成品葯價格調整的背後,事關醫療機構的藥品採購事宜。而最終,企業們要的是利潤空間。

「我們的藥品也上調了15個點,算是趁火打劫吧。」一位西部的葯企人士稱,雖然有自己的藥材基地,不受外界價格壟斷的影響,但漲價幾乎是一個全市場的行為,所以也跟著上調了一點。

近日,原料葯價格暴漲的信息在醫療界傳播甚廣,因此,展開來的一個利益傳導問題被不斷提及。

事實上,在近日記者的採訪中發現,拋開部分原料葯價格暴漲這一現象,大部分成品葯的價格近些年也在不斷上漲,尤其近期,眾多企業都在進行價格的「戰略調整」。

記者發現,成品葯價格調整的背後,事關醫療機構的藥品採購事宜。而最終,企業們要的是利潤空間。

原料葯大國的暴漲

關於藥品價格上漲現象,原料葯暴漲消息幾乎是一個引爆點。

8月7日,浙江新聞客戶端原料葯暴漲100倍的信息開始在醫療界流傳,該信息指出,前幾天,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網發布一則預警通知,涉及81種不能正常供應配送的藥品,其中:12個藥品由於原料、企業生產線改造等原因而造成產能不足;13個藥品由於採購不到原料而停產;17個藥品以原料葯價格上漲、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而在部分藥品停產的背後是原料葯緊缺和暴漲等因素作祟。

其中,一家浙江企業所需的5種原料葯被經銷商壟斷,其中馬來酸氯苯那敏(又名撲爾敏,主要用於鼻炎、皮膚黏膜過敏及緩解流淚、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癥狀)一個月漲到58倍,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

而這一暴漲背後的主要因素是原料葯供應商單一,大都是全國一兩家公營企業,容易對市場形成壟斷。

又如阿司匹林等藥物的重要原料的苯酚一月漲價99倍,廣泛用於感冒癥狀的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原料葯的價格也不斷攀升,從去年底的260元/kg—280元/kg,漲到1.5萬元/kg,繼而漲到如今的23300元/kg,也增長了89倍。

事實上,原料葯漲價不是近期才有的現象,今年兩會期間,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公開表示,不少原料葯的價格較前幾年提高了二三十倍,尿酸原料葯價格幾年前為30元/kg—40元/kg,近兩年一度上漲到900元/kg。

作為農牧業添加劑的重要元素——維生素——的原料葯也在漲價,從2017年到下半年11月,維生素A從145元/kg漲到850元/kg,同比2016年最大漲幅超過5倍以上。維生素B5從2016年年初的56元/kg到2018年1月漲了13倍至730元kg。

從農牧行業專業網站博亞和訊可以看到,維生素D3從2017年6月的69元/kg漲至2017年8月的435元/kg,漲幅超過6倍。作為原料葯的冰片已經由原來的6萬到7萬元/噸,上漲至24萬元/噸—25萬元/噸;樟腦也由原來8萬元/噸—9萬元/噸,上漲至30萬元/噸;治療肺結核的原料葯異煙肼,在2013年到2014年的銷售價格是在150元/kg至200元/kg,但是不到兩年該葯就開始大幅上漲,個別批次甚至漲到了3800元/kg;尿酸原料葯價格幾年前僅為30元/kg—40元/kg,近兩年一度上漲至900元/kg。

中國是原料葯生產大國,有生產企業2000多家,可生產原料葯1600種,年產量達100多萬噸。近幾年,原料葯壟斷問題屢見不鮮,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

就原料葯暴漲現象,記者採訪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的執行會長潘廣成時,其表示,像維生素這類原料葯更多是受市場供需的影響,維生素C有時候它漲得很厲害,降得也很厲害。

「但撲爾敏原料葯的價格的漲幅如此之大並不是一個正常現象,不符合經濟規律。」潘廣成對記者表示,「這裡邊涉及到產品結構的問題,像一些大宗原料葯的價格也漲不上去,有的還存在過剩,還得降價。而那個小的特色原料葯產能跟不上去,加上商業單位和生產企業聯起手來把價格抬上去搞壟斷,這不太符合經濟規律。」

當問及造成原料葯的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時,潘廣成表示:「一個是產能沒跟上去,而需求又很旺盛,價格就會上漲,還有一個就是可能是故意行為,即銷售單位和廠家聯起手來搞壟斷,然後把價格提上去,獲取暴利。」

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原料葯批文的有6家國內企業和一家印度企業,而記者查詢了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總局,僅是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關鍵詞的國產藥品就有2110條。

「這種大幅漲價未來是沒有持續性的。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的執行會長潘廣成說,「這是一個短期現象,國家政策是不允許的,是要打擊這種壟斷行為的,而一些短缺的品種的原料葯,也要逐漸增加產能。」

去年7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浙江和天津兩家公司對他們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了處罰。而去年12月葯監局辦公廳發布了《原料葯、藥用輔料及藥包材與藥品製劑共同審評審批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將推行原料葯、藥用輔料關聯審批,今後原料葯不再單獨發批准文號,這意味著製劑企業不再受限於現在僅有的原料葯批文企業的限制。

利潤空間的訴求

原料葯暴漲在醫療領域來說是一個現象。事實上近些年來,成品葯的價格也一直在上漲。

記者發現,每瓶200顆的仲景逍遙丸2012年價格為11元左右,目前達20元左右。是這一產品地全國市場份額較大,產自河南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記者走訪海淀區阜成路增光路的多家藥店中發現,藥店工作人員們對於藥品價格上漲已經習以為常,幾位工作人員表示近幾年藥品很多都在上調價格,而且像阿膠這樣的產品的價格是成倍增長。他們認為,這是製藥環節中各類成本上升的必然。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多數葯企在進行或已經在進行藥品價格的大部分上調。而上調的一個最大因素是保持利潤。

但利潤的保持的前期因素是醫療市場的「砍價」環節。

如治療某一疾病的某一款藥物,通過一致性評價後,醫院可以直接進行採購,依據一個品規過三家的原則,醫院就同一個品規針對三家企業的進行直接採購,這一採購占採購量的80%。

而採購中,醫院會看這一藥品的全國各地的市場價格情況,如果該品規的產品其他市場價格最低在50元左右,而部分地區80元左右,會以50元左右的採購基準價,再進行談判降價。

也就是說,想要進入醫院的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以往的市場零售價較低,就會影響中標價,經歷砍價之後企業的利潤會被進一步降低,那麼企業的應對措施就是調高零售價。

一位全國藥品經銷商人士透露,包括恆瑞製藥在內,也已經出手對價格較低的產品做市場化「清理」,最終實現藥品價格的提升。

一位製藥企業人士透露,近些年製藥企業的成本一直在增加,如科研、員工、水電等等社會範疇內的成本都在上漲,如要想過一致性評價,投入時間是一年,花費達上千萬。企業面臨砍價後,利潤非常薄弱,很難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那麼,漲價是可以生存的方式之一,當然漲多少要看企業良心,大多數顯然是不敢使勁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映客IPO,被資本催熟的樣本
創造101,一夜燃燒,一切未知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