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已久的曠世絕學,曾國藩、李嘉誠的床頭書!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京博國學
止學,湮沒已久的曠世絕學
《止學》是一部湮沒久遠的關於為人處世的曠世絕學,作者是隋朝儒道大家王通。像鬼谷子一樣,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雖然不多,但他門下的弟子卻是大名鼎鼎——唐太宗立朝時的一批元勛,魏徵、李靖、徐世績、房玄齡等。
清人曾國藩少時就深愛《止學》一書,他一生的作為和成就,處處都有「止」的烙印。
而今人李嘉誠更是按《止學》的要義身體力行,甚至將「知止」二字高懸於辦公室的醒目之處,終成為一代商界至尊。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止學》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大智知止,小智惟謀。」——在蠅頭小利上的蠅營狗苟只是末流的小智,真正有大智慧者是「知止」之人。
《道德經》里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止學也表達了與之相仿的智慧;人生而有欲,但貴在「知止」,即適可而止。
唯有以「知止」為始,才能以「能得」為終。利無盡處,命有盡時,《周易》在「即濟」卦之後是「未濟」,也是這個道理。
「止」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有「停」的意思,還有「居,在」的意思——人生於世,在面對自身與社會關係時,首先應該儘力找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大學》里也有「知其所止」的道理。「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接下來又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一個人只有明確了自己應該身處哪個位置,才能沒有迷茫和猶豫,而後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規劃人生,最後獲得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結局。
這樣看來,「大智知止」說的不僅僅是遇事知足的相反相成之道,更是身處迷茫和困境時定心的基石。「知止」二字的背後,更為深刻的是一種清明心性,是一種尊道貴德、惜物愛人的做人標準與追求。
對名利多一些淡定,對進退多一些坦然,在其位而謀其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止學》精華10句
1、虛榮是人心的絕症
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
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譯文:
才能出眾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並不顯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聰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
感悟:
智者為什麼不顯山露水?因為他瞭然世人追名逐利只是狹隘淺薄、作繭自縛的可笑,洞明與大道相比渺小幼稚的權謀詭計的愚蠢。他的內心已得自在安頓,他在世間不願徒去招惹是非,於是只能沉默,這就是所謂深藏不露,並非心機。
世間算計不盡,最終把自己算進去,這個戲碼自古而今不停上演,目的卻不過僅僅是高人一等,而看不到人無論求什麼都無非是求個心安,於是忽略了對精神與靈魂的安頓,而遊離在與人攀比的表層,一輩子活得缺少意義。
虛榮是人心的絕症,卻並非無藥可救。心病還須心藥醫,一切還要靠自己。
2、聰明成人也害人
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
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
譯文:
算計別人的人成功在智計上,也失敗在智計上;謀劃保全自身的人依靠智計,也要捨棄智計。智計難無疏漏,謀略因有敵手,謹慎使用才能減少禍患。
感悟:
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莊子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智謀是為人所用的,人必須有一份深沉超拔的精神,才能攝控智計,不至於在利欲熏心之下,反而被智計本身所控制和反噬,最終把自己算進去,這就是本末倒置。
智者千慮,尚且必有一失;人有智計還要有沉得住的心性和謹慎的心態,才可確保常勝不敗、走得長遠。
3、笨,才是真正的聰明
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
譯文:
用愚蠢來掩飾智慧,用智慧來停止智計,這是真正的智慧。
感悟:
當別人都顯耀聰明,自己裝作愚蠢鄙陋,才能不招人注意和算計,當然是最大的聰明。這樣的人,因為有著真正的智慧,所以心中安穩,不需要也不屑於在那些無聊的算計上浪費時間精力;說到底,還是心性沉定與否與精神境界高度的問題。大智若愚的真諦,就在這裡。
4、會做人,會說話
物朴乃存,器工招損。
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譯文:
器物樸實無華才容易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容易被爭搶而招致損壞。拙於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會顯露。
感悟: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抱朴守拙」。
「朴」的是心,不浮躁、虛華;「拙」的是行事為人,老老實實,不爭不搶;一個是修養,一個是處世。這樣的人,無論是他的心還是行為,都已脫離了名利場,擺脫了利益爭鬥,因而活得安穩自足。
說話是為人處世的重中之重,核心原則也是抱朴守拙——深知忠言逆耳、須擇人而說,因而忍讓寬容、留有餘地,不說過分的話,也不把話說死,自己少麻煩也讓別人舒服,人緣自然不會差。
5、做個莫測之人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測。
譯文:
情緒過度就會喪失品行,慾望太多就會喪失原則規矩。喜怒不形於色,就無人能猜測他的心思。
感悟:
有個詞叫「高深莫測」,到底啥意思也有點高深莫測。《止學》這句話其實都說明白了:能夠控制情緒,行為不出格失規矩,神色在任何情況下就能保持淡定從容,別人也就無法從外在察覺你的內心,當然就是高深莫測了。
一個高深莫測的人,即使不說什麼做什麼,也自有一份大威嚴,讓人心中敬畏,而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崇、更易成事,所以是成大事者的重要素質。
做得到,說到底還是靠的心性修養,不然既把控不住自己,也顧及不到規矩何在。所以蘇洵在《心術》里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6、看清自己的位置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
上下知離,其位自安。
譯文:
上司沒有度量容人就會失去威信,下屬不能忍受屈辱就不能立身。上司和下屬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關係才會安全。
感悟:
想往上走,寬容是最好的依靠;想保持穩定,就必須懂得忍受。人與人只有保持距離,關係才會安穩長久,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何止在工作和職場上要如此,做人做事、交友交際,莫不如此。只是因為職場更直接牽扯利益,表現更明顯罷了,因而也更加需要注意。
7、最好的謀略是和氣
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
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譯文:
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德性。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報復,這樣只能讓自己毀滅。講和氣而不爭鬥,是第一等的謀略。
感悟:
為什麼講和氣是第一等的謀略?因為與人爭鬥,就算你智謀再高,也是局內人,在局內就有失算、被人算計和陰溝翻船的可能。而講和氣不爭之人,他已經出了這個局,既然是局外人就沒什麼可被人惦記的地方,因而也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
老子所謂「不與人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這個含義。
8、人生最貴是自強
不求於人,其尊弗傷。
無嗜之病,其身靡失。
自棄者人莫救也。
譯文:
不有求於人,自尊就不會受到傷害。沒有什麼嗜好,就不會迷失。自我放棄的人,沒救了。
感悟:
保持不求人的自尊,遠離被控制的嗜好,真正說的是保持自我的獨立性,獨立性的根基則是自我的強大。無論內心還是現實,人要自強,才能自由從容地活著。如果放縱自己、放棄自我的要求,就只能被現實和慾望控制著,自己都如此那還有什麼救。
這句話里,既告訴了我們要做怎樣的人——自尊自強;也告訴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努力讓自己更強大,擺脫慾望對自己的控制,對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更自主。
9、不欺人,不自欺
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
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
譯文:
仁者喜好禮儀,是因為不想欺騙自己的心。智者顯現愚鈍,是不想暴露自己的高明。
感悟:
仁者的禮,只是自己內心修養的自然體現,他的謙謙有禮只是內心真實的反映。智者往往故作愚鈍,是因為他洞明一切,卻知道表現出來難於被人理解,甚至落入是非,而容易被疏遠和猜忌,甚至牽扯入爭鬥。
仁者是不自欺,不自欺只能通過心性修養實現;智者是不欺人,因為一切爭鬥無論輸贏,性質都是欺人。不自欺,內心才能從容坦蕩;不欺人,才能活得安穩平靜。
10、君子不行詭道
誠非致虛,君子不行詭道。
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
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
譯文:
真誠不能靠虛假得來,所以君子不使用詭詐之術。禍患由自身產生,小人很難戰勝自己。對誹謗的話不懼怕,對勢大的人不縱容,以此可以驗證一個人的德性。
感悟:
君子真誠,小人性偽;君子自製自養,小人放縱消磨。君子小人之別,就在「勝己」這兩個字里。戰勝自己是最難的,能夠戰勝才是真正的強大。
所謂君子,就是那些在高標準、嚴要求下戰勝了自己的人,品行和風度只是順帶的事情。
這樣的人不畏懼誹謗和權勢,因為他心中已有堅定的信念,他的心已經強大到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而只管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小人反之。
-------------------
※閱讀與欣賞 介紹楊朔散文《茶花賦》
※二十首古人小詩,人生大境界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