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戰前景仍不明朗,蔣介石為何下定決心堅持 「一定打」?
英、美等國一直擔心戰爭波及上海,影響到各國的在華利益。8月11日,英、美、法、意國駐華大使聯合向中方提出要求,不希望在上海爆發戰爭。13日,駐上海的英、美、法3國總領事再次向中國提出具體方案,表示可以調停中日戰爭。一方面是美英等國調停的誘惑,一方面由於中日雙方軍事實力的巨大差別,考慮到淞滬戰役對全國抗戰大局的影響,蔣介石對滬戰的前途估計與作戰決心其實並沒有落定。因此,雖然他下達了向日軍進攻的命令,八十七、八十八師於14日發起了總攻,但滬戰前景仍不明朗,蔣介石也無法預料此戰役的結果是否會如願,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那就是中國不可能畢抗戰之全功賴淞滬之一役,單純依靠武力戰勝日本的日子還遠遠沒有到來。
蔣介石
15日,蔣介石電令陳誠從廬山迅速趕回南京,商討淞滬戰事。3天後,陳誠到達南京,出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19日,陳誠、熊式輝到達上海視察,次日又回到南京向蔣介石彙報。陳誠回憶道:「返京後,領袖詢問視察情形,熊云:「不能打」。又問陳,陳云:「非能打不能打之問題,而是打不打的問題」。領袖問:「何意?」陳云:「敵對南口,在所必攻,同時亦為我所必守,是則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滬戰事以牽制之。」領袖遂云:「一定打」。陳又云:「若打,須向上海增兵。」遂發表陳為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增調隊伍赴滬參戰,而整個中日戰爭亦即由此揭開。」
陳誠
熊式輝
陳的這番話從抗戰戰略高度,點明了淞滬抗戰的戰略價值與意義,這就是要以上海的主動出擊與擴大戰事,來改變日軍「在華北得勢」後「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的地理路線,從而避免我軍被日軍包圍在東南地區無法撤退這種「於我不利」的後果。而且,上海是英、美等國在華利益的重點區域,一旦發生戰事,列強利益受損,日方勢必遭到西方國家的抗議,中國可以得到國際上的同情與支持。
蔣介石在聽了陳誠的彙報與建議後,考慮到戰略與外交雙方面的收益,他立即表示「一定打」。至此淞滬大戰再次升級。
蔣介石「一定打」的決心體現了國民政府最高當局對中日戰爭的總體戰略部署構想。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淞滬抗戰之後,蔣介石認為中國應該怎麼來抵抗日本侵略呢?
※「外起內應模式」與長江模式的爭論,革命起義策略歸於何處?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