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投降滿清?真的是因為陳圓圓嗎?
吳三桂選擇降清,其實是次優選擇,而陳圓圓是他作出這一抉擇的直接導火索。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五日,崇禎皇帝在徘徊多日後,終於做出了放棄關外土地全力保衛京師的決定,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召其勤王。但這一決定做出的太晚,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抵達昌平,而十六日時,吳三桂才剛剛從寧遠進入關內。
這倒不是吳三桂故意拖延,而是吳三桂麾下士卒多數都來自關外,他們戰力強盛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袁崇煥當年的「以遼人守遼土」戰略,放棄寧遠,意味著這些人要放棄因軍功得來的關外土地財富,需要拖家帶口的去往京師。據史載,吳三桂「入援京師,數十萬眾,日行數十里」。
三月十九日清晨,京城陷落,到二十日時,消息傳到豐潤的吳三桂大營,這個時候吳三桂有2條路選擇,第一條是繼續向京師挺進,因為京師陷落並不意味著明朝滅亡,他依然可以與李自成拼個魚死網破,做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或許還能重新收復京城;第二條則是迅速折返,保存實力,待價而沽。
最終,吳三桂選擇了第二條路,一方面是因為他麾下將士來自遼土,需要靠豐厚的土地獎賞刺激才能效死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吳三桂是個投機者,他很清楚在亂世當中,手握重兵的他對於任何一方而言都是重要的拉攏對象。
回到山海關後,吳三桂準確探聽到了京師方面傳來的消息,北邊是清軍,南邊是大順軍,他能做的選擇是在清和順之間,選擇一個投靠,因為以他一支脫離了後方糧餉支援的孤軍而言,絕無可能與清、順實現三足鼎立。
吳三桂的選擇是投降李自成,這也是吳三桂當時的最優選擇。因為吳三桂很清楚,改朝換代後,中原的實力遠遠強過只有區區十數萬軍隊的清朝。這也就是為什麼此前清朝數次勸降,都被吳三桂拒絕。因為吳三桂在明朝已經成了封疆大吏,投靠清軍,無法獲得比留在明朝更大的回報,而清朝當時並不具備統一全國的實力,更何況他的家人還留在京城中。
但出乎吳三桂預料的是,原本能夠取代明朝成為新的大一統朝代的大順朝,卻出了一系列昏招。先是抓了吳三桂的父親吳驤。對此,吳三桂的反應是「此脅我降耳,何患!」,他認為這是李自成為了讓他儘快投降而做出的臨時決定。但當他問起陳姬的情況時,從京師一路北逃而來的僕人回復說「圓圓為偽將軍劉宗敏所掠」。
這徹底激怒了吳三桂,憤怒的說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這也被後世解讀為吳三桂投降滿清是因為陳圓圓的緣故。其實,這只是吳三桂降清的直接導火索罷了,吳三桂作為當世梟雄,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而左右到自己的選擇,他是通過愛妾被掠,重新評估對降順的後果,自己還未抵達京師,李自成尚且敢如此對待自己的家人,那麼自己回到京師後,豈不是會成為砧上魚肉?
震怒的吳三桂重新做了選擇,他以明朝孤臣的名義,寫信給清朝的多爾袞,以割地的代價換取對方聯兵攻打李自成,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依然不願降清,而是繼續待價而沽,想要成為再造明朝的勛臣。只不過後來形勢的發展,已經不是吳三桂所能左右了,最終,他放棄了聯清抗順的決定,退而求其次徹底投降清朝,以保全自己的實力和榮華富貴。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禁止大臣奔喪?一細節體現劉禪的聰慧
※如果明朝在崇禎手中延續,那麼明朝會走向資本主義嗎?
TAG:秦皇漢武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