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東莞古籍修復師張笑艷:我在故宮學修文物

東莞古籍修復師張笑艷:我在故宮學修文物

「工唯有技法,匠卻是有心」,這是東莞市莞城圖書館古籍修復師張笑艷故宮學藝歸來後發自內心的感觸。

文物修復+gudong02

張笑艷在故宮展開修復工作。

作為東莞市的一名古籍修復師,在今年3月,張笑艷有幸走進故宮——中國書畫修復與裝裱的最高學府,在故宮博物院國家級書畫修復專家、古書畫裝裱修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建華等老師的指導下,提升自己技藝的同時,也收穫了一份「傳承」。

在故宮學藝的2個多月時間裡,儘管她沒能親自修補上一件「皇家」文物,但是,她借這次「進宮」學藝的機會,將一幅明代東莞歷史名人王縝的畫像和一幅張伯駒字畫帶進故宮,且在徐建華等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修復,使字畫得到更好的保護。

學藝10年有幸入故宮學習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東莞市莞城圖書館古籍修復室見到了張笑艷。說起自己的這次「進宮」學藝經歷,她毫不掩飾地告知記者「自己收穫非常大」。

張笑艷從2008年接觸字畫修復,並開始拜師學藝,至今已經10年。今年1月30日,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做客東莞「文化大講壇」講座,她在接待室候命。交流之際,她主動向單霽翔院長介紹自己。一聽她是位文物古籍修復師,單霽翔院長便熱情地邀請她:「你做古修復的?可以來故宮學一學。」就這樣,她得到了進入故宮學習的珍貴機會。

徐建華老師指導張笑艷展開修復工作。

今年3月24日~6月1日,張笑艷進入故宮博物院國家級書畫修復專家、古書畫裝裱修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建華工作室里學習。在這兩個多月里,師徒制的訓練讓她收穫不小。

在徐建華老師的身上,張笑艷強烈地感受到上一輩修復師對文物事業的嚴謹認真和負責,有時候她問一個問題,徐老先生會花上一個小時來解答,旁徵博引、涉古論今,中西案例分析,直到她明白為止。

學有所成成功修復兩幅東莞名字畫

在北京,張笑艷每天早上6時多就起床,擠公交趕1個小時的路,到故宮也就快8時了。徐建華老師從不遲到,每到8時刷卡進屋便開始幹活。每天在8時到11時這個過程中,張笑艷為了可以多學點,沒敢喝水,沒敢講一句閑話,一直在緊張有序地站著幹活,直到下班,天天如此。

下班後,她放鬆下來才感覺自己像是散了架,且發現自己的小腿站得出現浮腫。儘管如此,她還得及時整理當天的學習筆記和大量的視頻和圖片資料,以免消化不良。

「在故宮學藝的2個多月里,儘管我沒能親自修補上一件『皇家』文物,但是,借這次機遇,我將一幅明代東莞歷史名人王縝的畫像和一幅張伯駒字畫帶進了故宮,且在徐建華等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修復,使字畫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張笑艷說。

由於故宮裡拿來修復的文物幾乎都是「皇家」文物,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對於張笑艷這樣的新手來說,難以獲得親自修復「皇家」文物的機會。為了可以更好地學習和實踐,徵得圖書館領導的同意後,她特意帶了一幅明代東莞歷史名人王縝的畫像和一幅張伯駒字畫進故宮修復。

其中王縝為東莞厚街名人,其畫像一直由其後代收藏。但因保護不當,出現蟲蛀等破損的情況,其後人幾經周折,找到了她,希望她幫助修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她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修復機會。這次,她借進故宮學習機會,把它帶進故宮,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修復。

拍照、洗畫、揭背、拼接、上命紙、貼條子、補殘、上牆、刮口、全色、下牆、打蠟、砑畫、染料、開料、鋸木、裝裱……10多道工序,環環相扣。不僅如此,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使力」,少吃一個燒餅力氣就可能跟不上,有些地方做不到位可以重複,但有些工序必須一步到位且要快,二次操作一方面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更重要的是可能導致文物的受損。這「技」要做得好離不開一個「工」,而「工」絕對是靠大量的時間反覆訓練出來的。

最後,在徐建華等老師的指導下,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如今,這兩幅東莞名畫像得以在故宮中完成修復,帶回到東莞。

故宮學藝有幸目睹眾多「皇家」珍寶

「故宮學藝,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多月,但是,它讓我的人生有了『進宮』的珍貴回憶,且讓我對祖國的傳統文化多了一份自信。」

即將修復完工的明代東莞歷史名人王縝的畫像。

張笑艷舉了一個例子:自己進入故宮文物醫院(文保科技部),看著各種送修的文物,有時候聽著前輩或專家們討論、講解,即便是閑聊,也總會讓自己心生感慨:這些文物,實在是太講究了。因為每一件物品均代表當時這個工藝的最高水平,以及那個時期的審美標準。在古籍修復中聞名而極難一見的羊腦箋、蠟箋紙、粉箋紙等,這些工藝均瀕臨失傳的古代加工紙,她幸運地在故宮裡全都看到了。她第一次見到蠟箋紙上的乾隆御筆,這幅有200多年歷史的作品,紙張上的描金、印花、色澤以及墨跡、印章均絲毫無損,嶄新得宛如一件現代作品。第一眼見到時,她相當震驚,並不由得讚歎古人的高超工藝水平。

此外,中國今天書畫裝潢的「一分一寸」的要求,搭口有多窄,貼條紙要多寬,天頭地腳以及隔水搭配用什麼顏色,品式尺寸比例如何,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來源就是故宮裡的老文物。正因為宮裡一器一物的這份講究,讓干起修復活來的修復師們更是不可將就一絲一毫。

張笑艷說,修復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了讓文物重見天日,「延年益壽」,更是因為文物本身就記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對後人,對不同行業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一次毀壞,它將永不復原。

故宮的「傳統」與「現代」

張笑艷介紹說,在書畫修復與裝裱的傳承上,故宮可以說是做到了最好的傳承。因此,她自己的這次故宮學藝的經歷,也是一份難得的「傳承」。「我進故宮學習後發現,故宮的傳統讓自己感到驚訝。」張笑艷說。

首先,故宮的修復技藝依然採用最傳統教學方法——師徒制。故宮返聘了多位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老修復師,徐建華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們分別帶著年輕的修復師幹活,心傳口授。這種師徒制的教學方法,能保證了修復技藝傳承的全面性。

其次,故宮用的修復材料一定是做工最傳統、質量最好、最合適修復,且操作起來最好使的,以保證修復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逆性:如用了幾十年的棕刷、各式各樣的馬蹄刀、方形錐子、木刨、木鋸、泡開的一大缸藤黃,一玻璃罐礬水,一袋川臘蜂蠟、人手縫製的繰帶……連修復用紙也只用紅星宣紙和他們特製的乾隆高麗紙以及溫州皮紙。除了錦之外,所有絹綾圈邊紙等有顏色的物品一定是自己親手染的。也正因為如此,她在故宮裡學習過程中,悟到如何調配藤黃、赭石、花青、墨這四個顏色的比例,以解決絕大部分的全色或染色的問題。

還有就是,在當今這個流行高科技檢測的時代,故宮在保留最傳統的材質時,也有著最現代的機器設備。張笑艷舉例說,2016年底成立的故宮文物醫院,彙集有200名文物保護專家,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如文物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些儀器的科研檢測報告更多的是給修復師提供了多一份參考,以讓修復方案的制定得更加準確。但文物的實際修復,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修復技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陳藝術品交易 的精彩文章:

最貴拍品為何總出現在紐約蘇富比佳士得

TAG:小小陳藝術品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