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長命百歲」真的好嗎?
文 | Divya Kirti,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
老齡化研究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人類的壽命到底有沒有上限?近期《科學》發布的一篇研究顯示,根本沒有。該研究分析了3896位105歲及以上的義大利人,得出其生存概率。研究結果表明,雖然人們在75歲的死亡率高於55歲的死亡率,但只要活過了105歲,死亡率就會保持不變。
該現象一般被稱為「死亡高原」。在活到某一特定年齡之前,人的死亡率會持續上升,而非進入停滯期。105歲之後死亡率不再增高這一事實表明,作為一個物種,人類還沒有達到最長的壽命。
不過,成為百歲老人真的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嗎?在本文中,哲學思考將提供一些重要的見解。
當然,我們還無法確定人類壽命無上限這一結論。部分研究人員稱,人類有一種自然的「失效日期」,約在125歲。117歲的Chiyo Miyako是當今世界上最老的人,而於1997年逝世的Jeanne Calment則是歷史上壽命最長的人,達到122歲。
和2002年相比,現在英國百歲老人的數量翻了一番,並將在2030年達到3.6萬。如果死亡高原真的存在,那2300年的時候,人類的最長壽命將達到150歲。
快樂還是痛苦?
150歲這一最長壽命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嗎?亦或這只是意味著活得更久?對此,人們可以從快樂和痛苦兩方面思考該問題:生命中的快樂越多(痛苦越少),就越好。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活到100歲要比活到80歲好,只要在這多出來的20年中,快樂多於痛苦。
這樣衡量的結果會是怎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患上退化性疾病的風險大幅增高,生活質量可能有所下降。不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充足的支持服務可以緩解這些病症。換言之,雖然老年生活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局限,但總的來說,人們沒有理由斷言老年生活一定不快樂。
從另一方面來說,壽命的延長還會影響生命早期的生活質量。2017年,每3.5個工作年齡(16歲至64歲)人口就對應著1個65歲以上人口,而這一比例將在2040年降至2.1比1。這意味著,享受退休金福利的人群相對增多,而為了支付養老金而納稅的人群則相對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支付養老金的成本,工作人口需要支付額外的稅款,同時延長勞動時間,或減少其他服務。
一份多餘的附加說明
我們可能認為,當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後,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壽命越長,人就有越多的時間完成目標、做好項目。同時,我們還可能認為,一份滿意的生活就應該配上某種特定的敘事結構。
已逝哲學家Ronald Dworkin曾區分了「經驗的利益」和「批判的利益」,從而更清楚地顯示出人們看待生命目標的方式。經驗的利益主要針對快樂等令人享受的任何事物;批判的利益則針對那些我們認為會成為現實的事物,且這些事物對美好生活的構建非常重要,比如父母從孩子幸福中獲得的利益。
試想,年邁可能伴隨著痴呆,而人們都會避免陷入痴呆這種恥辱狀態中,這就屬於批判的利益。即便有些人不會因為當下的認知衰退而感到困擾,但他們一定不希望以後的人生繼續如此。從人的一生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認為,在此類衰退前死去更好。
換言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活得太久了。有的時候,早點死去可能比較好,如果這樣更符合我們所期待的「人生故事」的話,比如,度過了極具生氣、獨立自主的一生。
減少的慾望?
已逝哲學家Bernard Williams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觀點,並將賦予生命意義的事物稱為「絕對慾望」。絕對慾望對人的身份至關重要,包括了撰寫小說、撫養兒童、舉辦慈善項目等。和這類事物相對應的則是較為「沒有意義的」慾望,比如對食物和性的需求,因為他認為這類事物無法讓人們在長期感到快樂。
Williams相信,
「只要壽命夠長,人們就能實現所有的絕對慾望,從而失去幸福的一大重要驅動力。屆時,剩下的生命將充斥著壓抑的無趣,或替換了人們的根本需求後,徹底改變人們本身。」
不過在我看來,即便是對非常老的人來說,生命也可以是豐富多彩、複雜多樣的。新項目的開啟並不會損害人的身份認知。如果我們的朋友和愛人也能活得更久,那情況尤其如此。雖然人們的慾望和利益會有所改變,但在走過人生不同階段的時候,和其他人之間的聯繫會幫我們保持統一性。
上述各個觀點表明,活得更久並不一定代表活得更好。隨著人口的持續老齡化,在照顧老年人的方式上,我們必須做出一項重要但可能非常艱難的選擇。至關重要的是,促進健康老齡化的相關戰略不僅能緩解社會負擔,還能保證人們更加美好的長壽生活,從哲學角度來說亦是如此。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原標題:「長命百歲」真的好嗎?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寮國大壩坍塌前韓方已通報隱患但無力修復 SK股價大跌
※泰國13人少年足球隊洞穴失聯9天 專家:仍有生還可能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