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哲學入門問題,你能回答幾個?
以下問題選自
哲學園年度重磅好書《做哲學》
1. 哲學的四個主要分支領域是什麼?
2. 哲學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3. 哲學問題可以被如何解決?
4. 什麼是必要條件?
5. 什麼是充分條件?
6. 哲學理論試圖解釋什麼?
7. 科學理論試圖解釋什麼?
8. 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邏輯上可能的?
9. 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因果上可能的?
10. 如何檢驗科學理論?
11. 如何檢驗哲學理論?
上面11個問題,是該書開篇第一章《哲學的事業》的一個小結,在第27頁提出。這意味著,如果你讀完了《做哲學》這本書正文的頭27頁,那麼理應能夠回答出上面11個問題。你做到了嗎?
如果你還沒有買書,那麼讓我們繼續前期的內容,再次進行哲學的思想旅行吧。
上期讀到這裡:
這期繼續:
充要條件
正如我們看到的,哲學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的一些最為基本的信念似乎是相互衝突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消除這些衝突。而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先要對這些信念所關涉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許多哲學問題都具有這樣的形式:_____的本質是什麼?(空格處所填的就是討論的核心對象)例如:心靈的本質是什麼?自由意志的本質呢?道德呢?上帝呢?知識呢?探究某物的本質就是要識別出那些使該物成為該物的特徵。這些特徵被認為是區別性的或定義性的,是被那類事物所共有並且只被那類事物所有的特徵。
比如說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心—身問題,我們就必須知道「擁有一個心靈」是什麼意思,而要知道這一點,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對於所有擁有心靈的事物,並且只對於擁有心靈的那些事物而言,存在著什麼共同點,而這個共同點使他們可以被稱作「擁有心靈」。知道這個也就相當於知道「擁有心靈」的充要條件a。必要條件是一項要求;它是使某物可以發生或存在的一個必須被滿足的條件。比如說你畢業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修夠一定數量的課程,它之所以是必要條件是因為只有你滿足了這個要求你才能畢業。類似地,作為一個單身漢的必要條件就是處於未婚狀態,因為只有一個人是未婚的他才能成為單身漢;作為一個奶牛的必要條件就是它是動物,因為只有某物是動物它才可能是奶牛;作為三角形的必要條件就是它有三個邊,因為只有某物具有三個邊它才能是三角形。總的來說,如果X是Y的必要條件,則Y的存在就蘊涵了X的存在,因為沒有X,Y就不可能存在或出現。
如果X是Y的必要條件,那麼就不可能Y存在而X卻不存在。比如說,成為一個美國公民是成為美國總統的必要條件,因為美國總統不可能不是美國公民。要表明X不是Y的必要條件,你只需要表明有可能存在Y卻不同時存在X。比如說,如果有人說作為男性是成為美國總統的必要條件,那麼你只需要表明女性也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就可以反駁他。即使從來沒有女性當過美國總統,說性別為男是當美國總統的必要條件也是錯的,因為女性是可能當美國總統的。
一個必要條件只是一項要求,而一個充分條件則滿足所有的要求。換句話說,有它就足夠了,它給了你所需要的一切。舉個例子,從大學畢業是滿足所有課程要求的充分條件,它之所以是充分的是因為如果你畢業了,那麼你也肯定完成了所有課程。類似的,作為一個單身漢是作為一個男人的充分條件,因為只要你是單身漢,你就肯定是男人;作為一個奶牛是作為一個動物的充分條件,因為任何一個是奶牛的東西也必然是一個動物;作為一個有三條邊的平面圖形是作為一個三角形的充分條件,因為如果一個東西是有三條邊的平面圖形,那麼它也就是一個三角形。總的來說,如果X是Y的充分條件,則X的存在就蘊涵了Y的存在,因為X的存在已經保證了Y的存在。
如果X是Y的充分條件,則不可能存在X卻不存在Y。舉個例子,作為神父是作為未婚者的一個充分條件,因為不可能有一個神父不是未婚的。要表明X不是Y的充分條件,你只需要表明有可能存在一個X卻不同時存在Y。比如說,假設有人聲稱作為一個有四條邊的平面圖形是作為正方形的充分條件,那麼你只需要表明有可能存在一個有四條邊的平面圖形不是正方形就能反駁他了—比如你可以畫出一個長方形。
邏輯學家用「當且僅當」這個短語來說明一個條件或一個條件集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舉例而言,一個東西是名詞,當且僅當,它是一個被當作名字或指稱來用的詞語。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一個條件可以是必要的卻不是充分的,比如氧氣是燃燒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因為可以有氧氣卻沒有發生燃燒。類似地,一個條件也可以是充分的卻不是必要的,比如把頭砍掉是死亡的充分條件卻不是必要條件,因為死亡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發生。並非只有哲學家才去尋找充要條件,科學家也經常想要知道是什麼讓某物成為該物。比如說在構建元素周期表的時候化學家們就試圖發現每種元素的本質或內核,他們發現成為某個特定元素的充要條件就是擁有某個特定的原子序數(一個元素的原子序數即它的原子核中質子的數目)。比如成為金子的充要條件就是其原子序數為79。
要判斷一個條件對某物的存在是否是必要的或充分的,就要看該物是否可能在該條件未被滿足時存在。或者反過來,看在該條件得到滿足時該物是否可能不存在。如果某物在缺乏該條件時仍然可以存在,那麼該條件對於該物來說就不是必要條件。比如,身高低於十英尺不是作為單身漢的必要條件,因為有可能某人是單身漢但其身高卻高於十英尺。即使歷史上所有的單身漢以及未來的所有單身漢的身高都不會超過十英尺,身高低於十英尺依然不是身為單身漢的必要條件,因為身高不是單身漢身份的一項要求。反過來看,如果某條件得到滿足了而該物卻可能不存在,那麼該條件就不是該物的充分條件。比如說,愛某人不是被這個人愛的充分條件,因為感情可能不是相互的。
要充分理解某物的本質或核心—知道是什麼使該物成為該物—就是要知道它的充要條件。如果我們只知道其中一個,那麼我們就沒辦法知道該物是否在場。比如,關於單身漢,如果我們只知道未婚狀況是它的一個必要條件,那麼我們就不知道一個未婚的女人是否是一個單身漢;同樣,如果我們只知道作為神父是作為單身漢的一個充分條件,那麼我們就不知道某個不是神父的人是否為單身漢。所以理想狀態下,我們理解了某物就意味著我們知道了它的充要條件。
然而,這種理想狀況在實踐中可能無法實現,因為我們所感興趣的概念未必具有清晰的界限。比如我們考慮一下「遊戲」(Game)這個概念,英國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就宣稱,就遊戲都是遊戲而言,它們不具有一套共同的充要條件,他要我們想一想各種各樣都被我們稱作「遊戲」的活動:如棋類遊戲、牌類遊戲、球類遊戲、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等等。他斷言,並沒有什麼特徵或特徵集是被所有這些遊戲所共有的。他們中有的是一個由縱橫交錯的相似性構成的相互重疊的網路,類似於一個家族成員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網路。所以他更願意說遊戲之間分享一種「家族相似性」而非共有一個相同的本質或內核。
有些人認為維特根斯坦關於「遊戲」概念的看法是錯的,並認為我們可以給遊戲確定一個充要條件。例如伯納德·蘇次(Bernard Suits)在其著作《蟋蟀:遊戲、生活與烏托邦》(The Grasshopper: Games, Life And Utopia)中就對遊戲做了深入的分析,並將其定義為「自願克服不必要障礙的嘗試」。其他人也給出過類似的分析。而且,即使「遊戲」這個概念是模糊的,我們也還是可以力求更加清晰地描述它。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我們的觀念體系內部充滿了各種矛盾,如果我們可以能通過將模糊的概念限定得更清楚來消除一些矛盾的話,也是再好不過的。德國哲學家魯道夫·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將這個過程叫作「辨明」(explication)並定義其為「將一個不嚴格的、前科學的概念轉化為一個新的嚴格的概念」。通過使我們的概念框架更加融貫,對概念的辨明可以加深和擴大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另外,在很多時候要解決一個哲學問題並不需要完整地給出它的充要條件,只確定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或者有時只表明一個條件不是充分或必要條件可能就足夠了。比如說,自由意志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如果我們的所有行為都被一些超出我們控制的力量所決定的話我們似乎就不可能自由地行動了。如果只有一個行為進程向我們開放—如果我們不可能做出其他行為—我們就沒有自由意志。但是有些人卻論證說「可能做出其他行為」並非自由意志存在的必要條件—即使我們不可能做出其他行為,我們也可以被看做是在自由地行動。如果這些人是正確的,那麼他們可能就解決(或消解)了自由意志問題。要確定一個概念的充要條件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可能會理解一個概念卻沒辦法說明它的適用條件。比如說我們可以理解「玩笑」(Joke)這個概念,卻沒辦法說明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一個玩笑。當運用某概念的條件不清楚的時候,我們常常需要通過一種假想的方法來澄清它。這涉及到構建一個運用某概念的條件的假說並測試這個假說以確定此假說中的條件是否必要或充分。這種概念探究的方法是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所開創的。
哲學園年度重磅大書
你從未讀到過的哲學導論
磨礪審辯性思維技巧的方法指南
於哲學實踐中錘鍊
理論想像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用思想實驗不停挑戰並重塑
你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
圍繞問題而非人物或理論結構全書
作 者:[美]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譯 者:柴偉佳 龔皓
蘇格拉底與蘇格拉底辯駁法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史中的核心人物,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學科的很多核心問題都是由他首先提出的,而且也因為他首創了一種沿用至今的用來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在蘇格拉底之前也有一些哲學家,但他們只是被統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他對於哲學學科的重要性。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們主要關心那些有關實在之本質的問題,蘇格拉底一開始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還跟著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學習過一段時間(阿那克薩戈拉曾教授學生說太陽是一大塊熔化了的岩石,並因此被控不虔敬之罪),但他最終放棄了對自然的研究,這或許是因為似乎沒有辦法判斷何種實在理論才是正確的(我們現在進行科學研究所用的實驗方法在那時還沒有被設計出來)。他轉而將他卓越的智力投入到那些與人類生活具有更直接聯繫的問題的研究上來,開始尋求像「何謂正義(justice)?」「何謂德性(virtue)?」「何謂知識?」一類問題的答案,由於我們的生活就是由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所指導的,所以蘇格拉底聲稱只有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的人才能過上好的生活。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從事石匠行業,正如大多數體格健全的雅典男性一樣,他也曾在軍隊中服役。但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因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而著稱。據說在德利安(Delium)之戰中,他救了色諾芬(Xenophon)的命並不失尊嚴地撤退了,而其他雅典人都在倉皇逃竄;而在坡特地(Potideaea)之戰中,他因徹夜堅守陣地的英勇表現而被授予嘉獎。但是最讓他出名的是他與一些雅典重要人物的公開談話。
蘇格拉底的人格與智力之卓越是如此的廣為人知,以至於當他的朋友凱勒豐(Chaerophon)去問德爾斐(Delphi)神廟的神諭者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還要有智慧時,該女祭司回答說:「在所有活著的人當中,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當這句話傳到蘇格拉底的耳朵里後,他認為神諭者一定搞錯了,所以他打算證明她是錯的。他想到只要能找到一個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他就能證明神諭者的錯誤,於是他就去尋找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和手藝人,以判斷他們中是否有人擁有真正的智慧。蘇格拉底將他的尋找過程描述如下:
我去拜訪一位有著極高智慧聲望的人,並對這個人進行了徹底的考察。我與他交談時得到了這種印象,儘管在許多人眼中,特別是在他自己看來,他好像是聰明的,但事實上他並不聰明。於是我試著告訴他,他只是認為自己是聰明的,但並不是真的聰明,結果引起他的忿恨,在場的許多人也對我不滿。然而,我在離開那裡時想,好吧,我肯定比這個人更聰明。我們兩人都無任何知識值得自吹自擂,但他卻認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對自己的無知相當清楚。在這一點上,我似乎比他稍微聰明一點,因為我不認為自己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雖然蘇格拉底沒有找到任何一個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他並沒有就此總結說他就擁有什麼那些人所沒有的實質性的知識,他聲稱,讓他比那些人更有智慧之處僅僅在於: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智慧,而他們不知道這一點。
蘇格拉底喜歡在市場上質詢別人,而且他經常會吸引一大群人,可是沒人樂意在公共場合出醜,所以最終就有一些被蘇格拉底的尖銳問話所刺痛的人去控告他。詩人米利都(Miletus)、皮革匠阿尼圖斯(Anytus)和演講家呂康(Lycon)將蘇格拉底告上法庭,他們聲稱他犯了崇拜假神和敗壞青年之罪,應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在雅典的五百人議事會面前接受了審判,這個過程被他的學生柏拉圖記錄了下來(蘇格拉底從來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形諸文字,所以我們對蘇格拉底哲學的了解大多是來自柏拉圖的對話錄,其中蘇格拉底總是作為主角出現)。蘇格拉底否認了這些指控,申辯說他所做的不過是尋求真理而已。但是議事員們並沒有被他說服,而是以280人贊成220人反對的投票結果判定他有罪。當他們按照慣例詢問蘇格拉底覺得什麼樣的刑罰較為合宜時,蘇格拉底帶有挑釁意味地回應說他應得的待遇是讓城邦用公共經費將他供養在普瑞特尼(Pyrtaneum)大殿(即供養奧林匹克運動會獲獎者與戰爭英雄的大殿),以此來表彰他為雅典人民所做的貢獻。議事員們被他傲慢的語氣所激怒,然後進行了另一輪投票,並以360票對140票的結果判他死刑。
被判刑的罪犯通常在判決第二天就會被處決,然而蘇格拉底的處決卻被推遲了三十天,這是因為每年一度的為慶祝忒修斯(Theseus)擊敗米諾陶(Minotaur)而開往得洛斯島(Delos)的聖船已經出航了,而為了表示對阿波羅的尊敬,聖船航行在海上期間任何人都不得被處死。在這段時間裡蘇格拉底與他的弟子們進行了很多卓越的哲學討論。
蘇格拉底的朋友們知道,對他的指控是錯誤的,而對他的判決更是不公正的,所以他們試圖幫助蘇格拉底越獄,他們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一條船,並說服守衛打開了他的牢門,但是蘇格拉底卻拒絕離開,提出因為他畢生都受益於雅典的公民權利,他也有義務服從雅典公民所做出的決定。當聖船從得洛斯島返回後,蘇格拉底飲毒芹汁而死。
根據傳記作者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的說法,雅典公民之後很快就認識到他們的判決是錯誤的,他這樣寫到:
之後不久雅典人就感到如此悔恨,以至於他們關閉了訓練場和體育館,又將米利都處死,將其他控告者流放。他們為蘇格拉底樹立了一個銅像以紀念他,該銅像由雕塑家利西普斯(Lysippus)創作並被放置到陳列大廳。
新聞報道:德爾斐神廟的神諭者
德爾斐神廟的神諭者是古希臘最受崇敬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她為農民何時播種,將軍們何時開戰提供建議,沒有得到她的祝福的話,任何重要的計劃都不能實施。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中的神諭者就是以德爾斐神廟的神諭者為原型的,她們都會預知未來,都在房門上面懸掛著「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雖然一個是希臘文一個是拉丁文)。這個神秘的人物到底是誰呢?實際上神諭者並非某個單獨的人,而是一連串具有無瑕美德的年長女性,她們的職能是充當阿波羅神(Apollo)的傳聲筒。
德爾斐神廟坐落於帕納塞斯山上,此處是阿波羅的聖地,因為據荷馬(Homer)講述,阿波羅殺死了巨龍派斯(Python)後,巨龍的屍體落入了帕納塞斯山上一個岩洞的裂縫中。巨龍的屍體腐爛時散發出煙霧,而神諭者們(也被稱為皮媞亞Pythia)就會坐在該裂縫之上的一個三腳架上,吸入這些煙霧,並被阿波羅附體。她在這種迷醉的狀態下說出一些預言,這些預言往往含糊不清,但是希臘的祭司們會把它們翻譯為六步格詩以便於大家理解。
亞歷山大大帝第一次出征前去過德爾斐神廟尋求神諭者的建議,但是當他到達時據說神諭者不在,因為急於知道這場戰爭能否成功,他追蹤到神諭者本人並強迫她做一個預言,於是神諭者就惱怒地叫道:「啊!年輕人,你真是不可戰勝呀!」,亞歷山大將此當作一個好的預言,然後就出發去征服世界了。
當代地質學研究已經發現了迷醉煙霧的可能源頭。
幾年前,希臘研究人員在神廟地下發現了一個東西走向的斷層,後來德·包爾(衛斯理安大學的地質學家)及其同事又發現了另一個南北走向的斷層,他說「地下的這兩個斷層彼此交叉並且相互作用」。
大概每一百年一次的地震搖動這些斷層,它們被臨近的石塊加熱從而使沉積於石塊內部的碳氫化合物蒸發出來,這些氣體與地表水混合後瀰漫在溫泉周圍。
德·包爾對神廟附近的泉水中的碳氫氣體做了一個分析,他發現其中含有乙烯,這種氣體有種甜味,而且可以讓人產生類似漂浮和靈魂出竅的麻醉效果。「乙烯的吸入可以很好地解釋皮媞亞的行為及其催眠狀態。」黛安娜·哈瑞斯-克林(華盛頓大學古典學教授)說。而且她認為「再加上某種社會期待的作用,一個女人在這樣的密閉空間很有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說出一連串的神諭」。當特爾斐神廟下面的裂縫停止產生氣體之後,古希臘的祭司們就有意地開始在山洞裡燃燒一些顛茄和曼陀羅,他們發現從這些煙霧中也能得到些還不錯的神啟說辭。
哲學園年度重磅大書
你從未讀到過的哲學導論
磨礪審辯性思維技巧的方法指南
於哲學實踐中錘鍊
理論想像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用思想實驗不停挑戰並重塑
你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
圍繞問題而非人物或理論結構全書
作 者:[美]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譯 者:柴偉佳 龔皓
※肌膚粗糙?後背長痘?這樣洗澡,打造滑嫩美白肌!
※可能是中國第一部兒童通識教育課 | 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團隊出品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