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學習者掌握的三種方法,我們試著配套了一些效率化手段
「學習能力」和皮膚顏色一樣是天生的嗎?
「開竅」是什麼?為什麼有的人學啥都好,有的人則怎麼也不開竅?
「熟能生巧」是真的,還是學霸欺騙我們感情的伎倆?
為了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前次我們整理了
《「三種方法」和配套效率工具 的「上篇」》
這次,我們帶來了大家久等的「中篇」,分享給大家。
前情提要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以下HBR),最近指出通過研究表明,「會學習的人是後天培養的,不是天生的。」
HBR專門列出了職場上高效學習的三種方法。分別是:
定好目標
強化「元認知」
反思學習
我們在上次的文章中
《高效的學習者掌握的三種方法,我們試著配套了一些效率化手段(上篇)》
介紹了「定好目標」用到的三種效率App。
這些效率化手段讓人可以立刻實踐起來,而不是只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這三個效率App,風格各異,分別是:
打卡監督目標類的 Today
專業時間/項目管理類的 Omnifocus
高顏值,儀式感強烈的 Fabulous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運用效率化手段協助我們:
「強化元認知」
強化「元認知」
元認知(metacognition)對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心理學家把元認知定義為「關於思考的思考」或者「關於認識的認識」。
但凡有一定學習經驗的人,換言之,比較學習上比較「開竅」的人,都已經有意無意運用到了「元認知」。
「元認識」並不強調某一類學科,某一種知識的學習。而是關於整個學習方法本身的理解。
但是,聽起來好抽象啊,怎麼辦?
不要急,我們還是老樣子配套了一些效率App,供你使用。
知乎
首先聲明,在強化「元認知」上,
「知乎」的用法並不是「百科詞典」!
在「元認知」面前,「知乎」的作用,
其實恰恰如它最近被人吐槽無數次的廣告所說的一樣:
幫助你檢查自己「你真的確信你知道嗎?」
你沒看錯,這其實就是「元認知」運用在學習上的重要一面:
認識到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
在這個前提下,你的學習才會高效和完整。
「一知半解」或者「瞎子摸象」都是高效學習的大敵!
舉個例子:
我學習一個金融概念叫做「次級債」,也就是引起10年前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危機的那個金融產品。
單單只是去看教科書,「次級債」的一堆解釋和估值公式只是一個方面。
為了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境界,
我會去「知乎」上搜索「次級債」的高票答案和問題。
看看還有哪些方面,被我疏忽了。
比方說,下面有人提到了「混合債」和「次級債」的比較,這個就能補完自己學習上的盲區,順便驗證,自己原來的學習中對「次級債」有沒有誤解。
值得注意的是,「知乎」上雖然積累了很多能幫助你確認認識的內容,但最近也包含了很多無益於「元認知」的回答。例如:
「抖機靈」的回答
精心構造的段子
抬杠/偏激的言論
這些,還是需要你認真區別對待的。
Quora
如果,對英語足夠自信,也可以使用海外的「知乎」類網站(App)。
確切地說,「知乎」是國內的 Quora。
Quora 是老牌的知識討論集中地。
同樣的,也不要把它作為一個單純查詢詞條的百科工具,而是當作一個檢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的工具。
打開方式和「知乎」類似,大家可以體驗一下。
另外,除了上述兩個可能是流傳最廣的通用知識問答應用。
國內外還有很多可參考的知識網站或社區可以供你強化「元認知」,例如:
以上僅供參考,有些還要番羽牆。
為什麼,除了「知乎」,我只介紹了一些海外的知識站點或社區?
其實,國內有很多垂直領率的知識站點都不錯,但只在特定人群中有用,而且專業性較強,例如: 程序開發,數學研究,醫學應用……
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前階段,國內知識社區和海外社區在以下幾點還有差距。
觀點的邏輯性
知識的沉澱量
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
如果條件許可,可以看懂英文也可以番羽牆,建議去海外知識站點,盡量「拿來主義」。
畢竟,要強化「元認知」,也要講究效率,單位時間內的 check 到的方面越多越深,學習收穫也會越高。
寫在最後
在一些看了本文上篇的朋友一再「熱情催促」下,
《高效的學習者掌握的三種方法,我們試著配套了一些效率化手段(中篇)》
終於來到大家面前。
希望大家喜歡本文,也期待大家的反饋!
根據大家反饋,我們會後續放出最終篇「下篇」(反思學習)。
PS. 如果,你有好的學習方法歡迎推薦給我們呢!
TAG:效率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