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杜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杜姓朋友吧!

你知道杜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杜姓朋友吧!

原標題:你知道杜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杜姓朋友吧!


你們知道百家姓都有哪些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百家姓都有哪些↓


應粉絲的留言


今天一起來看杜氏的由來


杜姓起源有三


1.出自唐杜氏,為帝堯裔孫之後,以國為氏,始祖杜伯。


黃帝姓姬,其後,他的25個兒子又形成14個姓氏。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汪龍(居於今河南淮陽市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唐杜」為姓。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帝」都有稱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縣)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


姬姓(或祁姓)堯的氏族部落在遷徙中不斷發展,活動範圍不出今河南、山東、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動地域亦較多,地名隨族遷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東唐」,以及山東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眾部落首領推舉為「帝」後,定都於平陽 (今山西臨汾市)。帝堯聰明通達,善於團結天下各部落,又帶領百姓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從事制陶器和貨物交換,掌握天氣變化和春夏秋冬時令,又不誤農時地勸民播種、收割,使百姓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合和萬國」。帝堯又信任和重用華夏、東夷的部落首領,帶領百姓導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為「文祖」。正因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後,禹王又封帝堯的後裔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20里的故唐城),稱唐國。徐才宗《國都城記》說:「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有晉水。」禹初都於今山西臨汾市,不久,又遷都於今山西夏縣,再遷於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他封堯的後裔於晉南,一是說明對帝堯的尊奉,二是說明對堯、舜故都地區的重視。「晉南有汾水,堯舜禹為都」,就反映了晉南在古代社會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後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於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後,劉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劉國。劉國貴族劉累被夏王孔甲(都於今河南偃師市二里頭)任命為馴養龍的官員。因他曾從師於豢龍氏,故孔甲封劉累為「御龍氏」。龍本是炎黃以來華夏族的圖騰崇拜物,被崇奉為「神龍」,神聖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卻以死去的雌龍(母龍)肉食之,味美無窮。他又令劉累另外尋找雌龍馴養,供其食用,劉累知難以找到,必被孔甲處死,便悄悄逃回劉國。夏王孔甲怒,滅其祖先的姬姓唐國,餘眾四散,一支餘眾乘夏末之亂,在今山西太原復建立弱小的北唐國,以與翼城故唐國相區別。


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王朝後,都於西亳(音博Bo,今河南偃師)。魯山的劉國(劉累後裔)、太原的北唐國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於成湯。史書記載,夏王桀被商軍打敗後退守於鳴條(今山西夏縣故夏邑城),商軍追擊並包圍了夏墟,故唐國餘眾做內應,助商湯軍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勞。因而商王湯又恢復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國,稱「南唐」。商王湯又滅親夏王室的韋(亦稱豕韋,彭祖後裔)國,封劉累的後裔於韋,恢復其祖姓姬或祁,仍稱韋(或豕韋)國(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50里廢滑城,今名妹村)。


韋國、南唐、北唐忠於商王室,關係密切。尤其是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市)而更名殷朝後,晉南成為殷的王畿地,與唐國的關係更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等記載。專家們認為這個唐國指的是「北唐國」,當時國力比較強盛,南唐國則比較弱小。殷王武丁時,遷封韋國國君劉(姬)貢於夏墟(今山西夏縣),稱唐國(西唐),封其子於韋(豕韋),成為子姓韋國。這樣一來,商代時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姬(或祁)姓唐國,國君均為帝堯的後裔。


周成王時,親商的西唐國暗中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被周公旦大軍征服,強遷於周朝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的鎬京村)東南的杜村(今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於唐 (今山西夏縣),稱唐叔虞,國號仍為唐,後改稱晉國。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於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古稱甘棠樹,今稱野刺梨),遂將居地稱「杜」。唐國遷於杜地時,國君為姬(劉或祁)暉,依附於周,更國名為杜國。姬暉娶王氏女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貫。貫妻熊氏生子姬行義,行義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聰,聰妻曾氏生子姬伯。伯為杜國國君後,稱杜伯國(非西周的伯爵國),人口已較多,經濟有所發展,國力已較強盛,成為周王朝的親近國。於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為「伯」爵。這就是《漢書·高祖本紀·贊》記載晉國大夫范宣子所說「祖自虞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的發展史。唐代史學家顏師古對這段話注釋說:「唐、杜,二國也。殷末,豕韋氏徙於唐。周成王滅唐,遷至於杜,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係相當密切。

周宣王時,唐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是個正直的人,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負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就把杜伯抓起來處死。杜伯被屈殺死,他的子孫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國為氏,稱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築陵於此,改名杜陵。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具體世居地應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唐時便在此地設置杜曲一地名。後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後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史稱杜姓正宗,為杜氏家族主要組成部分。


2.相傳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炳的後代杜康。


杜是始於釀酒鼻祖的姓。據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


先秦時期杜姓已播遷在現在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姓在現在河南境分布較普遍,陝西西安杜姓比較興旺。杜姓在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到台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3.出自他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後魏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族人,後漢化改革時改漢字單姓杜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蘇鎮江)人陸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國廣東大埔縣人曹傳美(改名杜埃)、河北饒陽人王潤象(改名杜澎)、湖南寧鄉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們的子孫仍以原姓氏為姓。赫連勃勃後裔曾為避難改姓杜,較出名的有杜朔周(赫連達)。


遷徙史


春秋後期,魯國公室的大權已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軍。杜泄就是在魯昭公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時年約20多歲。魯定公時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於叔孫、孟孫兩家,獨掌了大權。不巧,叔孫豹在這時病逝,季平子下令,不準以卿士身分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認為三家均為卿士,欺人太甚。他們不僅以卿士禮儀安葬叔孫豹,而且還以周王賞賜的寶器輅車隨葬。季平子聞報,大怒,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泄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殺身滅門之禍,因而得到楚國的保護。


2.杜赫由郢遷南陽

杜泄一家遷居郢後,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為朝官,其子杜綽就生於惠王時期。他去世後,至楚聲王時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綽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於聲王時。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為以才學著名的青年。楚肅王時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餘歲,另有弟杜摯,西人秦。楚宣王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綽去世,杜段襲父職任楚大夫。時其弟杜摯被秦孝公(公前361—前337年)任為朝臣,在商鞅變法中持反對態度。至楚懷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頃襄王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雙全、善於指揮軍事聞名。他因叔父杜摯曾任秦國大臣,對秦國的不斷強大十分嚮往,於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統一戰爭中屢建奇功,被拜為大將軍,封於南陽衍邑(今河南南陽市),於是稱「杜衍」。杜赫有子數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莊襄王時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為官吏。


遷居秦都咸陽(今屬陝西)的杜摯,子孫名字失載。傳至西漢初時有杜樨,從咸陽遷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毛西村),與其子杜蒼均隱居讀書,不做官。蒼的兒子杜信,是民間醫生。信有子杜勛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軍校隨陳湯的大軍出征匈奴,立有戰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俠客。


附:杜摯世系示意簡表


杜泄(由魯遷楚)——杜綽——杜段、杜摯(由楚遷咸陽)——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蟲)(摯的後裔)——杜蒼——杜信——杜勛、杜季雅


3.中原杜姓遷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戰國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陽遷入的,漢武帝時期又相繼西遷於國都長安的近郊。


(1)繁陽杜姓人遷居茂陵


杜赫少弟約於秦惠公時,未隨兄長人秦,而是遷居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傳至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於茂陵(今陝西興平市北)。西漢末年有杜鄴,父親早逝,隨母親居住於杜陵外祖父張敞家。舅父張吉教杜鄴讀書,博學多才。杜鄴與杜欽(杜周之孫)均以才學聞名,又字同為「子夏」,時人為相區別,稱杜鄴為「大冠子夏」,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漢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後,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漢末之亂,便遷到了涼州。


杜鄴之子杜林,字沉靜,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隨表叔張竦讀書,博通經史。王莽建立新朝後,他任扶風(治所在今陝西興平)郡吏。更始年間農民軍攻克長安殺王莽後,杜林和弟杜成避難於河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於此。漢光武帝時期(公元25—57年),杜林勸割據河西的同郡人隗囂歸順東漢,不聽。後來,杜林以送弟杜成靈柩回故鄉為由,辭別隗囂東返。安葬弟弟於茂陵後,他赴洛陽朝拜陛下,漢光武帝召見後,稱讚不做隗囂封官的杜林,賞賜御衣、車馬,任命為光祿卿。皇太子劉強在生母郭皇后(名聖通)被廢后,主動讓位於封立的陰皇后(名麗華)長子劉庄,得到父皇光武帝歡心,被封為東海王(王城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拜杜林為王之師。他教導和輔佐東海王治國有功,被召回洛陽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漢光武帝又拜杜林為大司空,成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漢光武帝親幸其府探望,並賜寶器予以隆重安葬。其子杜喬,官至丹水長(今陝西商縣)。

(2)南陽衍邑杜周遷居茂陵


《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上》說:杜赫的兒子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太守。昭襄王時封於南陽衍邑的杜赫後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隨沛公劉邦起兵反秦,征戰有功,被任為中郎將。漢高祖定都長安(今西安市未央區)後,封杜得臣為棘陽侯,家居南陽(今屬河南省),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孫失載。杜秉有子杜札,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陽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於茂陵(今陝西興平市北)。


《漢書·杜周傳》記載:「杜周,南陽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長在太守家,受到父親杜札的良好教育,知書達禮,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親去世後,執法嚴厲的義縱任南陽郡太守,聘杜周為府吏,頗有才幹,得到義縱賞識。之後,義縱向廷尉張湯推薦杜周之才,被召人長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遷居茂陵(今陝西興平市)。


邊疆的少數民族首領反叛,攻城掠地,搶奪財產和人口,漢武帝大怒,斥邊將和官府鎮壓不力。廷尉張湯派杜周出使邊疆,查辦此事。他赴任後,以法嚴懲不全力鎮壓叛亂的官吏和軍將,斬首示眾,將吏懼而死戰,擊敗少數民族首領,維護了邊境的安全,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漢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張湯去世後,漢武帝拜杜周為廷尉,深得信任。他執法嚴酷,網羅罪名,興大獄,將二千石俸祿以上的官員相繼處死百餘人,郡國獄中的犯人多達十餘萬,引起朝野憤怒,時人稱其為「酷吏」。漢武帝為平民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於杜周,罷免其廷尉職。但不久,漢武帝又任命杜周為執金吾,·並將大臣桑弘羊衛皇后的「巫蠱」(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誣告)案交其查辦。杜周為討武帝歡心,處死被誣告的理財大臣桑弘羊、皇后衛子夫,株連殺死數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殺於今河南靈寶,朝野人聞「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慄。年邁昏庸的漢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卻還下詔說杜周是「儘力而無私心」,加官為御史大夫,又賞賜財寶,致使其「家資累巨萬」。不久,漢武帝又封杜周的長子延壽、二子延考為官。漢昭帝時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賜葬於平陵(今興平市北)。其長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後亦葬於平陵父親杜周墓旁,子孫失載。至東漢初,他們的後裔有杜保,被漢光武帝任命為越騎校尉,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後為仇家所害。他的後代傳至東漢末時有杜廩,官至中郎將。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他隨涼州將軍馬騰董卓部將李催,兵敗後被殺於槐里 (今陝西興平市)。


台灣地區的杜姓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台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布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移居海外


東南亞 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雲南、廣西等地遷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317年)後,晉元帝任命杜元(杜預後裔)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


之後,杜元又調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兒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聰明好學,有父親之風,成年後以才學著名。杜元去世後,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397年)後,調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九真郡(今越南廣治、河靜兩省)太守李遜是交趾的豪強,勢力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廣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勢力阻止晉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軍擊敗李遜的父子軍,殺李遜,剷除了地方勢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勞被安帝升任為龍驤將軍,又拜其子杜玄之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太守。後來,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佔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圍了交州郡,形勢危急。杜瑗組織軍民反擊,杜玄之也率寧浦軍支援,收復九德郡,乘勝又收復日南、九真,迫使范胡軍退回林邑。晉安帝升杜瑗為冠軍將軍,遷任交州郡太守,並任其子杜慧度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鎮壓了盧循勾結李弈、李移、李脫(均為李遜之子)等人發動的叛亂,將他們的首級獻於建康,被晉安帝封為龍編縣侯(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之後他又親近劉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宋政權後,拜杜慧度為輔國將軍,攻佔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為功勛侯,以交州刺史職領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時期,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於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徙人。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東北及山東等地遷入;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友好往來或征服這些鄰國時,杜姓人或做官或經商或避難,也有移居四周鄰國者。


唐朝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杜佑的族侄兒杜環,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隨軍征伐西域叛亂之國,歸屬安西都護府(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撫西突厥諸屬部屬國後,將治所移至今新疆庫車縣。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馬克附近。其轄境相當於今新疆阿爾泰山以西至鹹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蔥嶺東西地區,東起銀山,西包括阿姆河兩岸城廓諸國。


武則天長授二年(692年),又將治所遷回今新疆庫車縣,歸都護、大將高仙芝統一指揮。當時不僅安西都護管轄境內的屬部屬國有叛亂,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動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dongtu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的敘利亞、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等,也不斷侵犯唐朝國土。唐玄宗為保護安西都護府轄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設立了前方哨所,派駐了軍隊。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軍越過蔥嶺(今新疆克孜勒開阿爾克孜自治州),經今吉爾吉斯斯坦進攻常東犯唐境的石國(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滅其國,收歸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控制了裏海以東地區。石國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後,向國王哭訴亡國狀,求出兵奪回故國土地。大食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派軍東進,高仙芝率唐軍3萬人迎戰,西行軍700里,在恆邏斯城與大食國軍隊激戰,由於地理環境不熟悉,加之軍需供應不上,被大食國軍打敗,部分將士被俘虜,高仙芝帶殘軍退回石國堅守。杜環也是被大食國俘虜的唐將之一。


林環等將士被大食軍俘虜後,大食國王未下令殺害,而是予以優待和安置,讓他們(包括杜姓人)向大食軍隊和百姓傳授軍事技術和製造工具等,以表示對大唐帝國友好。杜環是名相杜佑的侄兒,大食國王對其從父仰慕,又賞識杜環的博學多才,欲拜其為官,被辭謝。國王對杜環另眼相待,給予優厚待遇,允許他自由參觀和考察地方民情風俗,屬部或屬國也熱情歡迎和派車送行。杜環學問淵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幾國語言,博聞強記。在大食國留住的10多年內,他遊歷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義大利等國,記錄了諸國的疆域、自然風貌、經濟與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及鄉土民情等。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杜環歷經千辛萬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國商船船長相助,才從中東由海路回到廣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熱情接待,派車馬護送他回到長安,唐肅宗親自召見,予以安慰和賞賜,晉陞了官職,派助手協助他完成《經行記》一書。


歷史名人


古代


杜氏於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 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三地的杜氏家族最為繁盛。

在中國歷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


杜康:相傳為我國歷史上最早釀酒的人,創造了用黏性高粱為原料製成清酒的方法,被後人尊崇為酒聖


杜伯:為西周初杜地(今陝西西安)的領主,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


杜倉: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


杜周(?—前95):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御史大夫中丞,賜謚曰荒侯.西漢著名酷吏,以執法嚴刻著稱。


杜延年(?—前52):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西漢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謚號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西漢末年著名經學家


杜度(生卒年不詳):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諱,改稱杜度。東漢著名書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


杜詩(?-38):河內汲縣(今河南衛輝)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為動力鑄造農具,比歐洲同類產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被當地尊稱為「杜母」。

杜林(?-47):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大臣、學者。杜林在漢光武帝時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稱為任職相。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


杜喬(?—147):河內林慮(今河南林州)人。東漢時期名臣,太子太傅光祿勛官至太尉。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為當世良臣,與李固齊名。


杜密(?-169):潁川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東漢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後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三國時曹魏名臣,為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官至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國時曹魏名臣、學者,著有《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


杜預(222-285):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音樂家,他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以通曉音樂稱於世。


杜育(?-311):襄城鄧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襲之孫。杜育是中國茶史上最早的茶學專家,他同時也是西晉二十四人文學集團中的一員。


杜之偉(508—559):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騎常侍。


杜稜(?-580):南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御史中丞秘書監

杜伏威(598-624):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


杜順(557-640):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高僧,為華嚴宗初祖。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師事因聖寺之僧珍(道珍),受習定業,後住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後人尊為華嚴宗第一祖,世稱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燉煌菩薩。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時期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書右僕射。北周豫州刺史杜業孫、河內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倫(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宰相。封襄陽縣公。


杜景儉(?-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錄事參軍


杜審言(645-708):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尚書右丞相。謚號貞肅,改貞孝。


南嶽懷讓(677-744):金州(今陝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禪宗六祖惠能弟子,後弘法於南嶽福嚴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後出臨濟、溈仰二大宗支。


杜鴻漸(709-769):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禮部尚書杜暹族子。封衛國公。追贈太尉,謚號文憲。

杜甫(712-770):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學家。贈太傅,謚號安簡。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


杜黃裳(738-808):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司徒,謚號宣。


杜元穎(775-838):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孫。


杜環(生卒不詳):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又名呾邏私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後曾遊歷西亞、北非,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唐代著名女詩人。杜秋娘喜詞曲,善歌舞,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縷衣》。


杜牧(803-85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詩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孫,人稱「小杜」,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太師。唐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之堂兄。


杜審權:京兆(今陝西長安)人。唐朝宰相。尚書左僕射。贈太師,謚曰德。


杜讓能(841—893)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贈太師。晉國公。


杜荀鶴(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詩人。


杜稜:新城(今富陽)人。唐朝,司馬,潤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後均佐吳越以功名顯。


杜光庭(850-933):處州縉雲(今浙江縉雲)人。道教天師。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一生著作頗多,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 :朔州(今山西朔縣)人。五代後晉大臣。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杜曉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大臣,右僕射。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三世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鄖國公。贈太師,謚威烈。


杜昌業: 南唐翊聖功臣


杜鎬: 常州無錫人。宋朝禮部侍郎。朝廷錄用他的兒子杜渥為大理寺丞,並任用他的三個孫子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詞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國公,謚正獻。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東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詩》贈別杜默,詩稱「曼卿(石延年)豪於詩,永叔(歐陽修)豪於詞,師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兩宋大臣、宰相。


杜綰: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杜衍孫,北宋礦物岩石學家,著有《雲林石譜》。


杜范(1182-1245):台州黃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關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戰功顯赫的愛國將領,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書,以直學士職退休。


杜仁傑(1201-1282):濟南長清 (今山東濟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堅(1237-1318):當塗(今安徽當塗)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農民起義首領。


杜瓊(1396-1474):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書畫家、詩人。


杜堇:江蘇丹徒人。明代畫家。


杜濬(1611-1687):黃岡(今湖北黃岡)人。清初詩人。


杜立德(-1691 ):今天津寧河寧河鎮人。大學士,禮部尚書。太子太師


杜受田(1788-1852):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清代大臣、學者,太師太保。為咸豐皇帝之師。


杜翰(1806-1866):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晚清大臣,帝師杜受田長子。軍機大臣。贊襄政務大臣。


杜庭璞(1852-):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廣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


杜常立:河南新鄉人。清末民初宜陽縣知事,固始縣知事,彰德縣長。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術家


杜亞泉(1873-1933):會稽傖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一生叱吒風雲,出入黑白兩道,游刃於商界、軍界與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陝西米脂人。近代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之一。


杜國庠(1889-1961):廣東澄海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


杜重遠(1897-1943):吉林省公主嶺市人。中國實業家,知名抗日愛國人士,《新生周刊》主辦人。


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3月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滇緬對日作戰。1943年1月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0月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旋迴徐州任原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所率各部全軍覆沒,於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鄉被俘。


請在留言區留下你的姓氏


明天我來告訴你姓氏的由來


▋來源:網路


▋此版權歸原作者,侵權請聯繫微信:tt106456338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遠圈子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吳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吳姓朋友吧!
你知道陳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陳姓朋友吧!

TAG:靖遠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