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閱讀之趣

童年閱讀之趣

課文的啟蒙

如今,一提到閱讀,往往就是指讀課外書。其實,上了學,語文課本的文學啟蒙十分重要。

我至今還能流暢地背出剛上小學時學過的一篇課文: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四句,竟把一至十的數字都巧妙地包括了進去;而且還表現了一種生動的鄉村景象。但在我心裡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這篇課文本身,而是老師不一般、不尋常的誘導和教導。

老師的模樣很像我的哥哥,穿一身白色的學生裝,看我們時總是微微笑。只有那副眼鏡、那根教鞭,以及他站的位置(他是站在講台上啊),才讓我們感到他是老師,我們得聽他講、聽他說。

那天,課堂上,他在朗讀、領讀之後,讓大家齊讀;齊讀之後,讓大家默讀;默讀之後,讓大家問讀。老師說,你到學校來讀書,並不只是跟著老師讀,得把書讀到你自己的心裡去。老師接著就讓大家在心裡想:這篇詩文中的每一句中,哪一個字你最弄不懂,又最想知道這個字的意思。想到了就舉手,就提問。可是,課堂里一片寂靜。在那時,上學以後,只有老師問學生,哪有學生問老師呢?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不敢,而是不會啊。大家我看你、你看我,看看誰來問。依然一片寂靜。老師還是微笑著說:現在,我指著誰,誰就站起來問。大家就都看著老師。不料,老師指著的,竟是我。我年齡小個子小,坐在第一排,老師指著很便捷;加以老師知道我上學前已經能背誦許多首唐詩。我怯怯地站起來,說:「平日總說去什麼地方,走了多少路。怎麼說是一『去』二三里呢?」老師一聽,馬上高高興興地誇我是個好學生。這一下,幾乎所有同學都舉手了。情緒的熱烈我現在都形容不出。只記得一個男生一邊舉手一邊就站起來搶問。他說:「種田的人住在鄉下,那裡是鄉村,『煙』村是什麼意思啊?」話聲剛落,老師還沒有回應,就聽見後面幾排課桌椅挪動的聲音,也分不清是男生還是女生在說話。只聽得說:「亭子,檯子,是一個一個,為什麼寫這個『座』字?」「數花,是一朵一朵地數,怎麼寫『枝』字,不寫『朵』字呢?」最後面的那個大個兒男生還大著嗓門兒說:這篇課文印錯了,要讓那個來參加過開學典禮的教育局長賠。 可就在這時,下課的鐘聲響了。老師說:你們都是好孩子!回家後要反覆讀課文,要讀得有節奏,能背誦。再好好想,看誰能答出剛才說到的這幾個問題呢?

第二天,人人都能熟背課文。大概因為前一天的課堂氣氛好得讓人難忘,所以,老師剛進課堂,還沒有說話,竟就有人舉手。老師照樣微微笑,問舉手的同學是不是想回答昨天提出的問題。可他們說想來想去也答不出。不過,他們昨天沒在課堂上舉手,今天補舉,他們也要做好孩子。老師連連點頭,接著說,大家愛讀書,能夠動腦筋想出問題,就是好孩子。你們上學時間不長,當然答不出,今天就由老師來回答這些問題。你們細細聽啊。老師這才一句一句地講讀這篇課文,也就很自然地把大家提出的問題講解得清清楚楚。他好像還舉出一些大家都讀過的童話里的語句來做對比,講得很有感情,非常形象。小孩子們這才知道,那一個個方塊字,竟有這麼多的含義,竟能表達那麼豐富的意思啊!而且,還真真切切地懂得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長長短短美妙的詞句寫出來。

此後,我更是從心底里熱愛文學,熱愛讀書。

唐詩的啟迪

我上學前,已能背誦幾十首唐詩。上學之後,還保持著讀詩、背詩的好習慣。這不僅使我從小受到文學的熏陶,而且從中獲得作文的啟迪。

指導我讀詩、背詩的是我的三個哥哥。他們比我大了許多,那時都已上了中學。為了讓我印象深,記得牢,他們總是按季節的不同,教我讀背那些與當時的天氣、景色相符的詩。比如春天時讀孟浩然的《春曉》、賀知章的《詠柳》、杜牧的《清明》、杜甫的《春夜喜雨》。熟背之後,對其中的詩情畫意就能逐漸體會和領悟,也就會很自然地潤透到我作文中的字字句句之中。三年級時,剛剛學寫作文,我就在文章的開頭寫道:「一早起來,見前面天井裡一地花瓣,地上濕漉漉的,才知道昨天夜裡起了風,還下了一場雨。」老師說我小小年紀竟寫得這麼通順、流暢,就把我的作文貼到學校走廊的壁報上。其實我當時寫的是真實的情景,但也是受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兩句詩的影響。第二年,老師讓我代表學校去參加全縣城初小學生作文比賽,總題目是《記一個人》。那年春天,我的三哥患傷寒病去世了,我失去了一個帶我、教我的親人,所以我寫的題目是《我的三哥》。文中寫道:「正是清明時節,一陣陣細雨下個不停,老天也在哭哩!」我寫的是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卻也是由於「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留在我心頭。

我是用心來讀詩背詩的。每次讀背,總是深深地被感動。日子長了,就自然地體會到作詩作文都應該有真情,把感動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才能使別人感動。六年級時,我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一件新棉袍》,敘述小學畢業前的那個春節,母親為我做了一件絲棉旗袍,記得當時正流行大花的面料,但母親說我個子小,穿大花的衣服不好看,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買來了一塊藏藍底色玫瑰紅小花的府綢,母親自己裁,自己做。穿到我身上時,又輕又暖,又合身又好看。母親說,要上中學了,長大了,要有一種新的獨立姿態,有一種新的向上的精神。我寫得比較細膩,老師說這樣寫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氛圍,使讀者和作者心靈相通。其實,寫這篇作文,是受到孟郊《遊子吟》的影響。天底下的母親是一樣的啊,當然各人的情況又是不一樣的。

誦讀的詩多了,有時還會去做一點比較,也就逐漸地懂得一點用詞造句中的講究,悟出一點作詩作文中的門道。比如賀知章的《詠柳》和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都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但前者注重「貌」,「二月春風似剪刀」,說柳葉細細是春風裁出的,真不知詩人是怎麼想出來的;後者注重「情」,「柳條藤蔓系離情」,又覺得是最恰切地表現出那種依依惜別的深情。情,好像是摸不著的,但詩人這麼一寫,就是可摸可感的了。小學畢業時,我在作文中寫同學們對母校的依戀:「早晨下了一陣雨,校園小河邊的柳樹喝足了水,顯得更有精神,低垂的柳葉撫摸著我們的臉,長長的枝丫伸過來,像是要跟大家握手哩!」此情此景,至今還像是在眼前。但我能這樣寫出來,與我熟背唐詩、心有靈犀分不開。

在讀背唐詩中,我也發現,很多詩句都通俗而典雅,流暢而精湛,就常常把一些詩句直接寫進我的作文里。如在一篇記敘鄉村遠足的作文中寫道:「一條小河一路陪伴著我們,大家覺得很有趣,小河走多遠,我們就走多遠!可是突然間,它卻轉彎了,遠遠地望出去,河面開闊起來,極遠處有帆船的影子,正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孤帆一片日邊來』!」引用了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兩句詩。又有一年暑假,隨母親到浙東的親戚家去,那裡有山有樹,印象很好。開學後在記敘假期生活時我這樣寫:「那是一個山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環境幽靜,景色宜人。」那中間兩句,正是孟浩然《過故人庄》中的詩句。又如「每逢佳節倍思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常用常新,顯得生動而凝練,婉約而清新。

讀背唐詩,使我從小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又終於走上了從事創作和文學研究的道路。直到現在,無論是寫作品還是寫論文,那一首首優美而優雅、精鍊而精湛的唐詩仍然時時在我心裡跳躍著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首府群眾熱盼草原文化節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