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懂的相對論
我在閱讀了霍金的《時間簡史》和《宇宙簡史》後,找來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因為如果不知道相對論的內容似乎無法理解這兩個簡史。遺憾的是,讀懂相對論對我來說是奢望,我是把相對論當小說來閱讀其情節的。但是,並不是說讀相對論就對我無益,因此讀後總是有一些感想需要表達,而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愛因斯坦陳述的發現相對論的過程,一個嚴密的科學的思維方式。
愛因斯坦講述相對論的形成過程,我至多能領會這個部分,後面的是看天書
對先驗直覺(實證主義)的否定是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關鍵之一,由此確立了「相對」坐標系。俗話講「眼見為實」,在更改了相對坐標系後,連眼見也不為實了,這是需要很大的突破精神,突破了經典物理的絕對時間的概念。這裡我就想到我們的生活中有關中醫的討論,說到底現在關於中醫的討論是一個馬蜂窩,誰討論這個問題誰倒霉!我一直認為,輕易否認中醫中藥效應的人是不明智的,吃個紅薯能提高血糖、吃錯了草藥能毒死人的,誰能說這個不是廣義意義上的「藥效」呢?千百年來中醫藥的發展肯定有其存在之道!西醫的理論還是在「先驗直覺」水平,但是不應該由此否認中醫藥的「無形」。但是,以中醫藥的湯石之劑的辨證和西醫的刀火之技的形而上比拼療效和速度,也是思維上哪裡有些問題,於是為了跟上西醫藥的療效,很多的藥劑廠商不惜在中草藥內添加西藥成分且美其名曰複合製劑,把中醫藥的名聲搞得一地雞毛。對於中草藥成分的複雜程度,也很難用西藥單種成分的方式來進行解釋,也許哪一天某位中西醫結合的大咔能用當前流行的「組學」概念來研究,構建複雜的中草藥劑型相關模型,也就和西醫的思維模型實現融合了。說到這裡關於組學,我想插一句。我們現在的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影像組學等,並不是某一個或者幾個基因或者蛋白質能決定疾病的模型,其複雜程度也許如中草藥的複雜程度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現代中醫的發展,我認為需要找准自己的坐標,沿用當前西醫的坐標可能會將中醫導入死胡同。
繼承與質疑
對經典的繼承與質疑是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另一個關鍵。從歷史的角度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對前人研究結果的提煉和升華。愛因斯坦在陳述其發現相對論的過程中,十分明確地說到吸收了哪位大家的研究成果,康普頓、普朗克、波爾、麥克斯韋等等各種理論,到其形成相對論似乎是水到渠成、臨門一腳的事情。但是,這臨門一腳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在遇到各種研究結果互相矛盾的時候,如果愛因斯坦囿於對牛頓等大家的肯定和崇拜,肯定不能創新性地提出相對論的概念。這裡還是聯繫到我的工作生活實際!一不小心我兼任《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編輯部主任已經8年了,對於學術界各種關於SCI和文章績效考核晉職的討論一直因為身在其中不好發言,我比較認可「寫得好文章的醫生不一定是好醫生,但是寫不好文章的醫生一定不是好醫生」。寫學術論文本身是一個思維的訓練過程,就像我們學習數學是思維訓練一樣。無論是前瞻性研究抑或是回顧性總結,無論是課題立項或者是撰寫論文總結,總是在別人研究的「參考文獻」的基礎上,反覆比較「別人做了什麼-我做了什麼或者準備做什麼、別人發現了什麼-我又發現了什麼、與別人相比是否相同或者相異-差異的原因在哪裡、研究結果是符合別人的結論-還是發現了別人的問題或者發現自己存在問題」,從而讓自己得到總結和提高。這個過程中一直需要用到參考文獻,英語水平好的向國際期刊看齊,英語不好把中文期刊看好的也能弄個國內水平,無論如何都是促進自己進步的手段。一旦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永遠覺得有事可研究可總結,而沒有這種思維習慣的人也就在那裡編文章來湊數,當然我也認為沒有必要一直寫下去,這種思維方式訓練好了就行(這居然成為我這幾年懶得寫文章的借口和自我安慰)。而這些年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很多很多的作者的參考文獻是胡亂湊數的,其錯亂程度甚至找不到出處,如此編來的文章怎能實現要求寫論文的初衷「效益」呢,然而對於這類文章我確實拒發,對作者自己不利啊!而不是「一個破中文雜誌,發誰的文章不是發!」。相反,即使文章內容沒有什麼創新也是可以競爭性發表的,融入收錄庫里就是寫meta分析總結的材料之一啊,寫文章過程中好好看看文獻,不也是利己利人的事情么!
突破與創新
另外,突破傳統和慣性思維,對新奇觀念的認可和接受也是一個關鍵所在。像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文章,其離奇的內容足以被視為無稽之談而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什麼宇宙的開端與終點、時間的概念,簡直是吃飽了閑的!或者精神病發作!由此想起前幾年一個作者的投稿是討論圖像的紋理分析的,其中紋理分析的參數如熵、相關性等數值,無法與圖像建立一一對應的直觀關係,很是顯得「無稽之談」,被拒之後作者因為和我熟悉直接打電話上門了,我也懵了不確定,按照作者提供的參考文獻去核對,最後發現差冤枉了好人,動用自己的「特權」給發表了。對於自己不把握的問題的認識,我也是有一個心路歷程。其中,最典型的是對DWI-ADC值的測量與診斷,在一些學術交流中我也得到一些學者對ADC值測量診斷的質疑,與我的觀念十分吻合。DWI反應的是在微米級別的水分子運動,落實在DWI的解析度也在2-3mm水平,國外的科學家做類似的研究顱腦的DWI-ADC值時,連腦脊液波動的校正都要考慮,從這個理論上講,存在宏觀運動的肝膽胰脾等腹部臟器的ADC值測量無論是平面內運動還是平面間錯層都是不可不考慮的誤差來源,是測量不準確的!但是,如果我把這些質疑都付諸審稿實踐,估計這個雜誌早早因為稿源枯竭而亡,類似研究太多太多。想想也是,ADC的定量測量+不同病理類型的分類診斷很好出文章,連SCI的文章中此類文章也是中國來源的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多年來各類「測不準」ADC值的積累,其中位值也逐漸的「統計」出來,在某種程度中也有一定的實際意義,這也算是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嗎??所以,我也總結出了我的「寬容」,沒有一個實驗是完美無缺的,完美也是相對的,只是重新選用一下坐標系而已。
即使庸俗如我,也是要確立一個生活的意義。
呵呵,因為看不懂相對論的深層次的實質內容,也就只能有這些泛泛而談的感慨。道理誰都懂,能做到的就是聖人。
TAG:程流泉MRI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