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普通的「大清銀幣」到底能值多少錢?
全球巡展宣傳!擴大曝光率、促成藝術交流交易
港澳台、新加坡、紐約
多地聯展!
如果您有高端藝術藏品出手,請聯繫資深藝術品經紀人:馮總監
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
自古以來,中國貨幣製造與流通呈現地方化特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方與外界往來日益頻繁,每省各自設廠鑄幣的情形,終於造成混亂。沒有統一的國幣,導致外國銀元在華暢通無阻。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才意識到統一幣制的重要性,試圖將鑄幣權收回中央,曾多次試製大清國幣未成。宣統三年(1911年)依照《幣制條例》終於誕生的大清國幣,也被隨之而來的辛亥革命徹底終結。民國初,袁世凱稱帝失敗,北洋政府亦無人能掌控大局,致使袁世凱像銀幣在混亂中肆意暢行。1929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隨後多次籌備新國幣,擬取代「袁大頭」。
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清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當時清政府欲統一幣制,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製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計有六、七種版式,長須龍是其中之一。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於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樣幣。長須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屬於試樣性質,因圖案精緻、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中國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國的刀幣和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集幣領域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
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深版特點:龍尾出雲較多,龍珠右側裡面的龍鱗有兩排,龍面的內齒大多數是矩形內齒,眼睛明顯向下看,眼孔偏下偏小。深版進一步劃分的話,又可分為左寬齒,右密齒,也有深版龍配淺版內齒。
宣統三年短須龍銀幣,2004年1月,一件光緒23年的大清銀幣在美國StephenAlbum拍賣公司(簡稱SA)錢幣專場拍賣會上以28.68萬美元成交,合約178.1萬元人民幣,成為屆時中國錢幣板塊贏家。據悉,這件拍品是早前備受關注的民國時期著名錢幣收藏家與鑒定家趙權之舊藏—泰和通寶折十。
拍賣價格出人意料,形似騰躍之際,左右鐫癸卯二字,收藏瓷器、珠寶、、錢幣的人不在少數,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於1900年(清朝光緒二十六年),非常來之不易,庫平七錢三分,造成幣制混亂,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這些錢幣價值直線上升。
老漢開荒意外挖出的古錢幣, 了一家人的生活家住在鹽城鄉下種地的高老漢,自家祖輩留下來的一塊荒地,這塊地已經荒了20多年,在他輩就不怎麼種了,村裡人少地多,所以也就一直荒著,直到近,高老漢放棄去城裡打散工,回到老家開荒地務農。他和老伴在荒地勞作,幾天後的一個下午高老漢一鋤頭砸下去,鋤頭被砸了一個豁,老高以為是塊大石頭,和老伴慢慢刨開,誰料竟是一罐古錢。有宋代的還有清代的。高老漢在新聞上也看了不少關於古錢幣的介紹,深知這些錢幣的價值,可惜的是,罐子被高老漢砸破,一部分錢幣受到了較重的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