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 《人類簡史》

讀書筆記 《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

帶著問題去讀書

認知革命

( 我是誰?)

Human這個概念指的是屬於人「屬」的動物,在過去並不是只有智人一種,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人類」,也就是說,曾經,我們有過很多兄弟姐妹,比如:

3萬年前絕跡的歐洲、西亞的尼安德特人

亞洲的直立人

5萬年前絕跡的印度尼西亞梭羅人

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

而現在,只有智人了。

人類為什麼「很普通」?

人類為什麼很「特別」?

智人語言的作用,特殊性在哪裡?

(信息、八卦、虛構故事、文化、互不相識的人得以合作。。。)

2種演化途徑

基因演化(生物學)

人類開啟了文化演化的途徑(歷史學)

智人以怎樣獨特的演化優勢一躍站在了生物鏈的頂端,使人類成為獨霸這個星球的核心?

農業革命

( 我從哪裡來?)

農業革命的代價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系統秩序的本質?

維持秩序的本質?

秩序和階級的關係?

文字有什麼力量?

融合統一

前一千年

貨幣秩序(金錢制度的兩大原則:萬物可換、萬眾相信)

帝國秩序

宗教秩序

歷史的選擇(必然?偶然?)

歷史和物理化學生物一樣,只是宇宙複雜化進程的下一個步驟。就像物理動力學,然後它越變越複雜,當生物學越來越複雜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歷史。

科學革命

(我到哪裡去?)

科學的本質?

(承認無知)

神學的本質?

軍事和科學聯手

歐洲如何征服世界

工業革命的本質?

快樂:現在的人類更幸福嗎?

上面都是架構起書里4個部分骨架的重要問題,答案都在書里呢

這是一本結合了很多領域、在宏觀上講整體人類歷史概觀的書,會忽略很多微小生動的細節,但看完《人類簡史》的時候,應該對人類史有一個清晰的概貌,而且對一些基礎的歷史問題會有明確的答案,比如說什麼是宗教?什麼是帝國?錢的本質是什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如何運作的。。。

曾經,野野對於「大歷史」的概念是從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開啟的,那種以小見大、縱橫捭闔的論述方式看看後來無數的模仿者就知道其影響之大。而《人類簡史》這哥們的衝擊力已經不僅僅是「大歷史」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意圖就是-作者試圖把人類回歸到一個物種的位置上去,我們和花鳥魚蟲一樣,只是這大千世界其中的一個品類,而已。

在《人類簡史》之前,人類史的尺度都是建立在人已經像個人樣的基礎上,不論是從農業社會還是畜牧社會。而赫拉利認為這不過是一小段歷史,人類的歷史還要往前倒,倒到我們什麼時候走出非洲、什麼時候退掉體毛、甚至什麼時候和黑猩猩分道揚鑣的。今天的人類史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徵,我們只承認有記錄的人類史,不論是刻在甲骨上的還是印在泥版上的,這最多不會超過萬年的尺度。《黑色的雅典娜》的作者提出過一個驚人的觀點-雅利安文明是被包裝出來的,是被兩百年前那個啟蒙運動所謂的理性之光包裝出來的。因為我們需要一個歐洲文明的源頭叫古希臘,古希臘一定是純潔的,它是歐洲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源頭。而當我們說到石器時代的時候往往用「狩獵採集」四個字就說完了,這上百萬年的尺度就這樣被我們直接略過了,只在萬年的尺度上摸爬滾打,這是很有問題的。

作者試圖寫出一本突破史觀尺度的書,但可以看得出萬年尺度的人類史主要還是由三種史觀所構建:

退步論

主要屬於早期文明,就是雅斯貝爾斯講的那個軸心時代,無論是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摩訶波羅多》,還是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總的來說就是,原來是黃金時代,然後是白銀時代,然後變成青銅時代,反正整個世界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就像孔子說「無從周」,他想像的周朝,秩序井然、人人彬彬有禮不逾矩,那是個非常美好的社會。然後禮崩樂壞,一天比一天差,整天就唉聲嘆氣。整個退步論里暗含一個期許,總得有一天要重整江河。

進步論

這主要是歐洲的調調,從文藝復興之後開始,歐洲告別了上帝。我們的命可以hold在自己的手裡,不再需要上帝的庇護了。這種史觀催生出了新的觀點,人類可以不斷地探索未知,藉由科技的力量、人的理性去親手造出來一個新的世界。在100年前進步論那是相當深入人心,幾乎是全民喧囂、大家高呼著口號,認為指日可待地可以親眼看到自己締造偉大社會。

循環論

這在東方文化上有著非常深的烙印,無論是印度的吠陀到婆羅門,還是佛教到中國本土的一些文化,都在講天道輪迴的一個觀點,它給了生的希望,就是說世界一定是在毀滅中孕育、在孕育中成長、成長中必然毀滅。這種循環論因為科技含量不高,所以被進步論打敗。

建立起自己的史觀還挺重要的,並不是去站隊,一個人的史觀可能是30%退步史觀+20%的進步史觀+50%的循環論,了解不同的史觀有助於自己意識的開放性。

書里有一個觀念非常有意思,作者認為定居是個巨大的騙局,這真是個讓人拍手叫好的想法,赫拉利覺得在原始人類是沒有產權這個概念的,定居之後才出現了「產權」。

定居之前,人類過的是信馬由韁的生活,那真是天下處處皆為家的生活,哪兒有果子吃、哪兒能逮到兔子,哪兒就是家,環境不好就換一處。

而定居之後,人類從找果子吃變成了種果子,種植的過程可能會有天災人禍還會被賊惦記著,於是人們開始求神拜佛還要防小偷,人們開始圍籬笆,確認產權。

定居讓人類的行為和心智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但實際上,人之所以為人,並不是定居之後才成為人的嘛。

從某個角度看,我們仍像上古時代的智人一樣,都在朝著「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向奔跑,只是我們跌入了一個叫「努力」的陷阱,當我們抬起頭來,遠方依然是遠方,只是我們不再奔跑。

作者還提及了人類千萬年馴化其它物種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彼此馴化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動物馴化是人和動物界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是單方面的。它有一個相對可悲的結局,成千上萬年的時間裡我們馴化了很多動物,把那些桀驁不馴的、野生狀態的物種都納入人的行為版圖。我們始終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我們馴化了狗,同時發生的是狗馴化了人。雞馬狗羊鸚鵡,這些動物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馴化我們,馴化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結構、馴化我們的飲食習慣、馴化我們的喜怒哀樂。它們馴化通常是兩種方式,一種是把人類的某些東西投射在它們身上,這是我們特別樂此不疲的,把這那些小貓小狗叫孩子,把我們很多東西投射給它們。二是我們為動物提供了一些被它們接收的行為範式,反過來講,它們為我們注入了某種行為範式,比如說喝牛奶,這對人類基因的演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當年李鴻章就是因為看到了大航海時代、貿易通商、挖掘礦藏、大機器生產的世界格局之變,看到了船堅利炮對當時大清王朝衝擊的猛烈程度,派出去的官員,到歐洲去訪問,回來之後受到那種心靈的震撼,所以得出了一個結論,這是一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而互聯網就是今天我們身處的一個千年大事,它其實也是一種返祖的表現。

互聯網的本質是相互鏈接,這難道不是一種人類返祖的隱喻嗎。原始的我們,曾經赤裸在草原上奔跑著,穿越崇山峻岭,叫得出每一個鳥兒的名字、識得出每一種蘑菇、聽得懂山川流水,那種自然的狀態不正是萬物互聯嗎。

但,定居之後,我們心智模式改變了,這些都聽不懂了。

而今天的分享經濟也是在召喚我們回到原本那種純粹的自然心智狀態里。因為分享經濟的本質是分享那些讓人自然真心產生愉悅的東西,並非是我多了一個不好的東西,我把它給你。以及分享經濟的意義是萬物皆有用,我們曾長期處於一個過度被建構的時代,很多東西都浪費了,不是因為它們沒用,而是因為被放錯了地方,而分享經濟是讓所有的資源都流動起來。

互聯網讓人的底色發生了巨變,因為有太多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而我們要學會擁抱這種不確定性。

今天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迎接一個悖謬叢生的世界,就是說我們該如何hold住這個世界?今天的我們某種程度上印證了西方過去這1、2百年進步主義的路是條條探索都失敗的道路。就像量子物理打破了牛頓力學、打破了哥德爾定理,量子物理出現之後幾乎把一百年前數學那種狂妄、包打天下的雄心壯志完全瓦解了。那時候的數學家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寫出來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本數學書,裡面包羅萬象,將來人們碰到問題,在這本書里都有答案,或者推演一下,就有答案。物理也是一樣的,愛因斯坦的夢想就是能把最後一個定律寫完,然後全世界的大學沒有物理系、從此物理學家絕種。經濟學的《阿羅不可能定理》,政治學孔多塞的《選舉悖論》。。。這些都告訴我們順著西方之前的那條路,特別是我們堅守為正道的羅格斯的那套話語邏輯,推演出來都是悖論,而他們面對這個悖論之後又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景下,數學、物理學、經濟學、政治學。。。通通都走到了一個歷史的交匯點,所以今天西方的學術思想到這裡是停滯的。這就很容易理解過去一百多年那些反思西方學術體系、想突破這個硬牆的人把眼睛轉到了東方。榮格在理解人類集體無意識、人格構成的時候發現不能按羅格斯的方法,因為羅格斯的基本假設是這個世界一定是乾淨的、一致的、不矛盾不打架,意思就是講道理不辯不明。但現在的出現問題是,我們擺道理講事實也不一定能達成共識。

人類史上我們就只有兩種動作,說話和打架。它們都服從先什麼後什麼的宗旨,不論是傳教士、佈道、雲遊、政治遊說、拉幫結派、還是政黨營私。這些東西就只為了認同,如果話語不能認同,就開打、打完之後再來認同、認同完再打。所以操縱過去文明史冥冥之中的邏輯就是—我們堅信,存在著一個指路明燈。我們堅信的那個指路明燈跟另外一個族群堅信的那個指路明燈沒有辦法對話和溝通的時候,那不就得打架唄。到了今天,這個東西已經走到了盡頭。

所以我們如何認識在彼此沒有共識的前提下怎麼合作,這才是未來更大的挑戰。現在的商業邏輯是我們有契約、有共識、認同才能合作。將來的問題是,我們不認同,我們怎麼合作的問題。就像作者說的,以前是以家庭、社會、國家為單位,但未來是以地球為單位,那就真變成經濟命運共同體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文化,當我們用文化視角看問題的時候需要提防過去我們談及文化時那種捍衛的狀態,不管是捍衛自己所信仰、還是捍衛一個自認為是真理和事實的東西,以前我們的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是捍衛的姿態。而結果就是,越捍衛就越各捍衛各的,最後就變成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為什麼捍衛不對,因為捍衛有一個假設,你之所以捍衛它,一定有一個假設立在那兒,捍衛只是舉證而已。

未來不再是捍衛那會是什麼呢?是上面提到的擁抱不確定性,去掉我們對確定性的追逐,以前大家只相信這個世界有定數,只不過你的定數是耶穌基督告訴你的、我的定數是佛陀告訴我的、他的定數是默罕默德。這其實還是方便之爭,關鍵是咱三最後都相信定數這件事情,這很可怕。我們能不能先放下定數,如果這個世界是無定數,它是不確定的呢。我們要學會擁抱悖謬叢生的世界之前,先得擁抱不確定性。不確定才有可能性, 不確定才能為未來的思想重啟提供可能。

當我們說未來有沒有可能的時候,就已經在指望一種舊式的解決方式。不確定性是不要指望我們一定能夠指哪打哪。未來會以一種特別好玩兒的方式呈現-打哪指哪,就是我先打出去,然後過去畫個圈。畫圈是解釋,是我對我的行為賦予有意義的解釋,而不是我尋求我做這個行為的意義。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觀。指哪打哪的生命觀是有圖謀的,它總是想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殉道、為誰而受難。這個解釋是別人給他的,以及這個解釋在數千年當中一代一代被合法化了。可是今天,這個解釋已經沒有辦法承載這個複雜的生命架構。雅思·貝爾斯講的軸心時代說世界出現了四大文明,這個說法感覺人類好像是突如其來誕生的。我們今天的人類史確實也是這樣寫出來的,充滿著進步主義和以人為本的情懷,不論什麼東西,只要服務於人就是唯一的目的。而新的認知結構,未來的人類重啟,我們將要從人類中心主義走向自然主義,我們只不過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分子而已,普世不再是以人為中心的普世,而是以這個環境為中心的普世。

互聯網作為一個可能都不止是千年大事,而是萬年級別的大事,正是因為它與「不確定性」緊密相關。互聯網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將一切都連接起來,都彼此嵌入的時候,還原論、兩分法、確定性的哲學傳統就失效了。互聯網連接了我們彼此,讓我們和我們的人工造物連接、嵌入、共同存在著,甚至會出現一個新的物種。

簡單地說,未來已經到來,只是還沒有展開。

除了《人類簡史》還有三部曲的其它兩本書,《未來簡史》和《今日簡史》,以及雷·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和凱文·凱利的《失控》 都很好看,可以一起看便於搭建出一個對未來的整體框架。

- End -

歡迎長按來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食研堂 的精彩文章:

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

TAG:食研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