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正岩茶,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這些竅門可不能少!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不止一位茶友問過李麻花一個超級私密的話題——你的正岩茶,都怎麼買的?
額……上武夷山啊!
答案一出,不少人要腹議李麻花:「哼,真是小氣,都不告訴我正確方法。」
大人冤枉!
我可不是個藏私的人。欲購好茶,當然是找靠譜掌柜啊!自己淘茶,費心力、費體力、費腦力(來自一位茶掌柜內心深處的吶喊)。
不過,找茶掌柜買茶,真是考驗人品。
鴻運當頭,找到一位靠譜的茶掌柜,可享受到各大正岩山場的茶。
若是運氣背,還會出現花正岩茶買到半岩茶的品質。最可怕的是,掌柜還撂挑子走人了。
唉,屋漏偏逢連夜雨。
此時,我們內心會發射出一個巨大的問號:買正岩茶,靠實力成分多,還是全憑運氣?
這個答案是……三分靠運氣,七分靠實力。
看,實力才是關鍵,必要時刻,還是要拿出喝茶水平來。
購買正岩茶,一定要有雙火眼金睛。
欲修鍊火眼金睛,不必像孫悟空一般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煉上七七四十九天。也不用經受紅蓮業火的考驗,只要在日常喝茶中積累經驗即可。
要購買正宗的正岩茶,只有一個訣竅——熟知正岩茶特徵。這是購物的根本,也是最實用的方法。
何為正岩茶?
所謂正岩茶,即產自正岩產區的岩茶,包含肉桂、水仙、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半天妖、白雞冠等……只要在正岩範圍內,均可稱之為正岩茶。
看兩張圖,大家就知道正岩山場的分布,在這個圈子內所產的茶,都可稱之為正岩茶。
其中,有幾大代表山場。
No.1 牛欄坑
No. 2 慧苑坑
No. 3 倒水坑
No. 4 悟源澗
No. 5 流香澗
No. 6 馬頭岩
No. 7 水簾洞
No. 8 竹窠
No. 9 三仰峰
No. 10 天心岩
……
(更多山場名稱,大家可從圖片中找尋)
要辨別岩茶是否為正岩山場出產,光靠名字可不行。而是要立足岩茶本身的品質,從茶葉特徵入手。
正岩茶,自帶防偽標誌,不可仿冒。
防偽標誌一
香氣悠長、持久
作為一張行走的防偽標籤,香氣可是一大重要鑒別方式。
正岩茶的香氣,有著共同點——悠長。
而正岩核心產區所產岩茶,香氣細幽,骨子裡帶著柔和的基調。
喝牛欄坑水仙、慧苑坑水仙時,宛若在空谷中與幽蘭相遇。幽蘭香飄遠,飄逸秀美,丰姿綽約,超凡脫俗。如水之柔,如璧之潤。
即便是肉桂這款以霸氣見長的品種,經過正岩核心產區水土的浸潤,也變得平和,收斂起蠻力,改走低調路線。
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產的肉桂,似白衣卿相。
且正岩山場水土好,岩茶中沉澱了不少香氣物質,經久不衰,從第一衝到最後一叢,香氣堅挺,不服輸。
而非正岩茶,內在物質本身就比較單一,各類芳香物質積累少,香氣存在時間短暫,活不過五沖。
防偽標誌二
茶湯飽滿,漿感強烈
正岩茶的湯,是充滿漿感的,它不是單薄的,更不是像水一樣寡淡,而是飽滿的,有稠度的。
用舌頭掂一掂,湯水有稠度。這種稠度,就是糯米湯與白開水的差別。前者,柔、糯、甜。後者,平淡,單一,無太多感受。
口感上的差異,源自內在物質含量的多與少。
正岩地區環境好,土壤礦物質豐富,透氣性好,茶葉有機物積累多,在好工藝之下,豐富的茶葉物質被充分利用,達到一個完美比例。經過沖泡後,就呈現出稠厚、醇滑的口感。
正岩的湯,還是充滿力量的,如有骨鯁,帶著強烈的岩韻。
呷一口茶湯,湯水會與味蕾相互博弈,彷彿巨大的濤浪下藏著的上古神獸,隨時能破浪而出,掀起狂瀾。
入口後,能迅速形成包裹感,給口腔以飽滿,柔和的感覺。
這,就是正岩茶的魅力之一。
防偽標識三
生津快,有喉韻
生津感強烈,回甘夾帶香氣,亦是正岩茶的特色。
所謂生津,即口腔四面八方分泌出唾液的感覺,或者稱之為兩頰生津,舌底鳴泉。
一款能快速生津的茶,給人的喝茶感受是十分美妙的。你會感覺舌面會非常濕潤柔滑,然後逐漸瀰漫在整個口腔之中。
伴隨生津的產生,在喉嚨處還會形成一種特殊的觸感,你會感覺有氣不斷從食道出冒出,喉嚨處彷彿化身為泉眼,這種感覺,也稱之為喉韻。
喉韻的出現,亦是岩骨花香的一種佐證。微有氣力充足,有骨鯁者,才會伴隨喉韻的產生。
正岩茶,當之無愧的實力派,集香與水於一身,那就現實版的「女神」,才貌雙全。
正岩核心產區的岩茶,叫好又叫座,甚至出現重金難求的局面。
你問李麻花是怎麼買茶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
當你喝過好茶,也喝過爛茶;喝過外山茶,也喝過正岩茶;被好茶善待,也被爛茶虐待,並且很幸運地你的記憶力特別好,都記下了這些感受。日復一日,就能快速分辨出茶葉品質的高低。
買正岩茶,不僅要靠運氣,更要拼實力。
不多說,待你們喝過我推薦的正岩茶,自能體會。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購買白茶的正確姿勢,學會這三招,才不會掉入坑中!
※你還在用這種方式沖泡武夷岩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嗎?大錯特錯!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