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它是男士們的送禮首選,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備受女孩子喜愛

它是男士們的送禮首選,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備受女孩子喜愛

清代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記》的首飾篇里說到:舊時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如今發簪已經不多見,但耳飾卻不斷推陳出新,依然靜靜的搖曳在我們的耳畔。

所以今天呢,小文就來跟大家聊一聊耳飾的故事~很長很長,大概有2000多年的歷史....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就大量出土過質料不同、形狀各異的耳飾,有玉石、水晶、獸骨等等。常見的款式有玦和璫.....

玉龍紋玦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璫

這些耳飾在出土時,大部分還放置在人骨的耳際。

此外,有穿耳或戴耳飾的新石器時代各類人物雕像及人形器皿也有大量出土。目前發現最早的耳璫為新石器時代的產物,在遼寧瀋陽新樂遺址出土的「傘」形煤精耳璫,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耳璫,主要流行於魏晉以前。

魏晉以後,耳璫雖已不再流行,但這種原始的耳部裝飾卻被一些少數民族流傳下來,今天,在一些基諾族中年婦女的耳垂上,還可以看到銀制的鼓形耳璫。

小型的玦是古代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耳飾,是一種有缺口的圓環。耳環指帶有介面,均以柔韌性好的金屬材料製成,耳環佩戴時,需將環體直接插入耳飾孔內。

耳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耳環,主要流行於史前時代至漢代前。

但其實耳飾的發展歷史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先秦周朝開始一直到唐代,耳飾就備受打壓:

長信宮燈

著名的長信宮燈,西漢時期打造的,上面的宮女就沒戴耳飾

《簪花仕女圖》

唐朝的《簪花仕女圖》,仕女們穿著抹胸裙、薄紗衣,戴著發簪和鮮花,就是沒有耳飾

因為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應該傷害它,只有蠻夷、奴隸才會打耳洞,甚至有種刑罰是「貫耳」。

古話中的耳環

不過,看到這兒,大家估計想說了:唐朝也貨真價實地出土過很多耳環啊!例如貴婦賀若氏的墓葬,就出土過一對超華麗的鑲寶石金耳墜:

這是因為....賀若氏是胡人啊!

她們不受我們儒家思想的影響,不認為打耳洞就是不孝。所以簡單的說就是,拿著本地戶口的唐朝人是不能戴耳環的,外來的異族人沒人管~

張天愛在《貓妖傳》里飾演的胡姬

只是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抬頭,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一般的婦女,就連皇后、嬪妃也不例外。

明代流行一種葫蘆形的耳環,以2顆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掛於一根粗約0.3厘米,彎曲成鉤狀的金絲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看似葫蘆形,其上有金片圓蓋,其下再掛一顆金屬飾珠。

欽宗皇后畫像,已經戴上了耳飾

清朝滿族婦女傳統風俗, 一耳戴三件耳飾,他們稱環形穿耳洞式的耳環為「鉗」。

后妃們穿朝服時一耳戴三鉗。宮裡選秀女,也要先派人驗看耳上是否戴三鉗。乾隆十四年選秀女,發現有的滿族女子仿效漢俗一耳戴一墜子,乾隆帝曾明諭立行禁止。

清朝的皇后,基本都是一耳三鉗

清代耳飾也分兩大類,有流蘇的為耳墜,無流蘇的為耳環。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的清代耳飾,不僅質料高貴色彩華美,而且形式千變萬化。

有的以體現珠玉材質本身的自然美為主旨,有的以顯現珠翠寶石的色澤為準則,有的以繁縟工巧的工技為特色.....

不過,清朝的珠寶史也是滿漢融合的歷史。慢慢的,滿人的「一耳三鉗」開始退化,大家都佩戴起一個分岔上掛三個裝飾的耳飾:

古人也會偷工減料

另外,清代還出現了一種罕見的環狀耳飾,就是耳垂會被耳飾包住,顯得比較素雅:

而且清代也是點翠工藝的重要發展時期,所以也有不少點翠耳飾的存在。

耳環不僅是人們佩戴的裝飾品,而且也是頗有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收藏品。

耳環的造型設計、材料選擇、精雕工藝,都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國外收藏耳環也有多年的歷史,每年都舉行一次首飾設計大獎賽,至少有30多個國家參加。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平時注意收集各種造型的耳環,在飯後茶餘同親朋好友一起欣賞這藝術品,會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是藝術享受。另外,這些藝術珍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經濟價值逐年提高,因此,收藏耳環是有經濟價值的。

每次寫到故宮的各種寶貝,小文都覺得大開眼界,實在是太美了!你是不是也這麼覺得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頑派 的精彩文章:

古代士兵想老婆了怎麼辦?此人想了一個辦法,完美解決問題!
【每日館藏】三彩燭台

TAG:文頑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