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生背後的社會焦慮

養生背後的社會焦慮

談養生,成為繼談掙錢、育孩子之後的第三話題,人們熱衷背後有著無奈的焦慮。

一是對於入口的食品的擔心。煎炸蒸炒煮,花樣翻新,目不暇接,吹大了一個個小胖子。地溝油、農藥、化肥、轉基因無不牽動著人們敏感的神經。土雞土鴨深海魚,四季無公害蔬菜,成為人們熱選,畢竟僧多粥少,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範圍辨別最佳食材,希望減少對身體最小的傷害。吃好才能保健,養好才能美容,美容是女人的畢生的追求。白色補肺,黑色補腎,青色補肝,紅色養心,基本的食藥材功能讓人們挑選適合自己的最佳食物。吃應季蔬菜,順應自然,不逆天而行,成為人們的內心的必然追求。

二是對社會醫療的機構的疑慮。醫院想創收,醫生想掙錢,病人像流水產品,不同的人同樣的葯,一排排的吊瓶無聲訴說著世間世人的悲苦。《我不是葯神》觸擊了社會人的痛點,病不起,醫不起,還是大多數人的無奈現實。與其事後打針吃藥,不如提前自我預防。小病小災,趕緊消炎去火,把隱患消滅萌芽狀態。這時,平時的談論交流經驗就派上了用場,久病成醫,別人的病情經驗了解一些也成醫。靠人不如靠己,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對症下藥,因病施醫,也許自己辦最好。

三是對中醫傳統認識的回歸。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藥材治一方病。各種食藥材的功能作用部分被老百姓認識,被中醫掌握,但民間還有大部分的偏方是口口相傳的,老百姓不生病不知道,一旦生病,各種的偏方知識都來了,特別是在農村更是如此。有些不管用,有些管奇用。西醫功效不可否認,但是中醫講究的標本兼治,也許更適合華夏大地人們。青蒿素不就是從古本上方子發現的嗎?養生,醫病,本就是不可分的,說到底,是人們對自身的好奇,對生命的探究,對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的嚮往。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醫學知識獲取渠道的便捷,醫生不再是神秘而權威的,你的建議可以採用,但是我有自己的想法。現在唯一缺的是醫學知識系統的貯備,也許有一天,掌握了醫學知識的普通人,根據醫學機器人對藥品的建議,你可以自由的為自己開方拿葯,省去了醫院對你高額的橫徵暴斂。

生命只有一次,當你出生時,基因已經註定。尊重自己,不東造西作,仔細保養,就像車一樣,也許多開幾年,不要一氣開到底,直到大修。機器可以拆換,但人體不能,許多造成損害是不可逆的。談養生,保健康,既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家人的負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鹿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TAG:阿鹿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