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穩投資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

穩投資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

要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穩投資仍然是關鍵性因素,要將投資增長控制在合理、適度的範圍之內。

如何看六穩(5)

劉立峰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六個穩」,其中,穩投資是主要內容之一,凸顯投資在穩定短期需求和促進長期發展方面的關鍵作用。

當前穩投資的必要性

一是投資增速持續下行,最終將影響經濟的穩定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我國投資增速逐步放緩,2009—2017年,全社會投資現價增速由30%下降到7%,可比價增速由33%下降到1.1%;固定資產投資月度增長率則由2009年的30%左右下降到2018年上半年的6%。那麼,投資增速的持續回落會對經濟增長帶來什麼影響呢?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係數為0.6,投資增長領先1年的相關係數上升到0.7,也就是說,投資增長影響到未來經濟增長是一個具有較高概率的事件。歷史經驗證明,投資的大起大落往往造成經濟的波動。儘管近年來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性有所降低,但是也不可能出現投資增速不斷下滑而經濟增速穩定不動的局面。因此,要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穩投資仍然是關鍵性因素,要將投資增長控制在合理、適度的範圍之內。

二是消費和出口不確定性增加,需要投資發揮「穩定器」作用。從內需來看,2018年以來,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現下滑,由3月份的10.1%下降到6月份的9%,實際增速只有7%,這反映出消費趨緩。當前,購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壓力不減,社會的消費能力被嚴重透支,對未來消費增長產生了抑制作用。進口明顯減速也顯示我國內需增長正在下行,上半年,進口同比只增長11.5%,低於前期數據。從外需來看,上半年,我國出口只增長了4.9%,貿易順差收窄了26.7%,中美貿易摩擦對出口的影響逐步顯現。隨著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被加征關稅,出口增速逐步下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將造成相關出口企業、個人收入和需求下降,拉動經濟增速下行。在消費增長乏力和出口增長風險加大的情況下,需要投資發揮「穩定器」的作用,避免經濟落入需求疲軟的境地。

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有效投資精準發力。會議提出,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必須「把補短板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毋庸置疑,增加有效投資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投資補基礎設施和民生短板的效果也是最明顯的。投資既構成當期需求,拉動當前的經濟增長,同時,投資又形成未來的供給能力,對長期增長和結構調整產生影響。投資是增加有效供給、去除無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的先導力量,也是補短板的先導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加強水利、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都要繼續增加投資。補短板是擴大有效投資的目標和方向,擴大有效投資是補短板的實現途徑。只有保持穩定的投資增長,才能增加補短板的力度;只有在投資上精準發力,才能提高補短板的效率。

四是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需要增加政府投資支出。會議指出,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積極財政政策除了繼續減稅降費,減輕市場主體負擔以外,還需要擴張政府支出規模,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早日見效。在經濟下行風險增大的情況下,擴大政府投資有利於熨平周期波動,抵禦外部因素對我國的衝擊,恢復經濟穩定增長的勢頭。政府投資擴張主要影響建築、交通、裝備、建材、鋼鐵、有色、電子信息等部門產出增長,這些部門的資本形成誘發的產出佔總產出的比重大多超過50%,受政府投資需求擴張的影響較大。政府投資還會有相當部分用於技術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府投資增加還有利於改善基礎設施環境,帶動投資品需求擴張和消費品市場活躍,為民間投資拓展市場空間,改善投資者的預期。

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穩投資

當前投資增速下滑不是一個孤立和短期的現象,而是影響投資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不斷積累和持續爆發的結果,沒有發展思路的根本轉變,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很難扭轉這一頹勢。

(一)增加薄弱領域的政府投資

把穩投資與「補短板」緊密結合起來,加大經濟與社會薄弱領域的政府投資力度。加快川藏鐵路等國家標誌性工程的建設和施工進度,推動中西部基礎設施上一個新台階。加快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有效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的壓力,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加大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方面的投資,著力解決鄉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廠運營費用不足問題,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短板。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增加老年事業的投入,重點建設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提供生活照料、健康護理等服務的公立老年養護設施。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對需要報批的重大工程項目,要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前期論證工作。對正在審批核准的項目,最大限度簡化審批程序,大幅縮減審批時間。對已經審批核准尚未開工的重大工程項目,要抓緊落實建設條件,確保及時開工。加強建設用地保障,多渠道統籌建設資金。

(二)改善社會投資的發展環境

單純依靠政府投資無法實現穩投資的目標,必須營造有利於社會投資的發展環境,逐步恢復社會投資者的信心。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外資准入限制,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外資企業參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府採購項目。加強企業家財產保護,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對侵權行為進行嚴厲的懲處。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完善績效考核方案,創新融資工具,降低融資成本,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建立大型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通過融資擔保、再擔保和股權投資等形式,為基礎設施企業、中小企業提供信用增進服務。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和資源價格改革,完善城市公用事業價格政策,健全交通運價機制,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推動企業減負擔降成本。在勞動合同管理上,更好平衡企業和勞動者的權益,給企業更多的用人自主權。繼續降低增值稅稅率,清理和取消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階段性下調企業社會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低高速公路貨車計重收費標準。加大對企業污染治理的財政補貼和財政投資力度。

(三)探索地方政府融資新機制

地方政府佔全部政府投資的2/3以上,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必須提升地方政府的投融資能力。黨的十九大以後,地方政府新一屆班子的發展積極性很高,關鍵是要解決好融資政策限制的難題。要處理好地方政府融資體系「新與舊」「破與立」的關係,實現控風險與促發展兩者間的平衡。一是開好合法合規舉債前門。目前,地方政府投資需求擴大與融資渠道受限之間的矛盾正日益激化,要積極擴大地方政府債券新增發行規模,增加借新還舊債券發行,滿足地方政府合理的融資需求。二是促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轉型發展。現階段融資平台的作用仍不可替代,要通過注入各類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方式,壯大融資平台的資產規模,提高其資信等級;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以及收費權益轉讓等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三是探索政府項目的綜合開發模式。採取城市綜合開發運營模式,在規定的合作年限內,城市運營商負責某些區塊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將「公益性項目+經營性物業」的整體用地模式,擴展到地方的道路、水利、教育、醫療等公益項目建設中。

(四)加大投資領域改革力度

改革是推動投資穩定增長的基本動力,但是,單純提高審批效率的改革不會把投資者拉回來,要把改革的側重點放在調整利益關係、完善權責分工等方面來。探索地方債發行制度改革,建立由中央政府確定地方債券總量、市場調控型的地方債制度,根據各級政府的財力與負債情況,由省、市、縣級或城市政府根據自己的財力和信用水平,自主發行地方債(市政債)。將地方債的發債主體擴大到公共機構和公營企業。進一步調整優化政府間的投資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應承擔更多的跨區域公共投資職責,注重解決橫向發展不平衡問題,使欠發達地區有財力履行政府基本投資職能;地方政府應承擔轄區內市政公用設施的提供職能,並負擔具體項目的建設和實施。要解決鄉村振興過度依賴政府資金的問題,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下鄉,必須賦予基層鄉鎮政府一定的土地管理權和收入支配權。允許農村整理後增加的建設用地留在鄉鎮調劑使用,或給予鄉鎮政府一定比例土地出讓收入分成。允許農村宅基地部分轉讓給城鎮居民,實現農村居民出宅基地,城鎮居民出資金,共同建設新城鎮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