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量子計算機模擬得出:我們的太陽系實則為三星系統
天文學家探索研究宇宙的各種不同星系發現,無論是銀河系,還是河外星系的恆星系,大多數都是雙星系統,也有少數的三星、四星甚至六顆恆星構成的聚星系。只在銀河系之內的星系中,雙星系統——兩顆恆星構成的恆星系——便佔75%以上,單顆恆星形成的星系(一顆恆星與其它行星和衛星等)只佔不到20%,其它的是聚星系——即三顆或三顆以上恆星形成的星系。
為什麼會出現單星、雙星和聚星這麼多種不同的星系呢?為什麼不是其中某一種固定的星系呢?
科學家對此種現象也大為困惑,甚至專門用一種研究出來的「恆星演變模型」輸入不同的參數常量,進行了各種不同的計算機模擬,模擬出的結果令科學家們大為震驚。
他們發現,只要在合理的參數範圍內輸入不同的參數,最終計算機模擬出的恆星演變結果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恆星在誕生之初基本上都是抱團誕生的,即至少同時誕生出六顆恆星以上,此時並沒有其它的行星和衛星。
隨著時間的演變,抱團的聚星系,會在彼此的相互雜亂無章的運行中,發生碰撞摩擦,吞噬合併,或者被彈出聚星系統,或者被撞碎裂後被其餘的恆星吸吞。如此,像「弱肉強食」一般,最終抱團的聚星系統的恆星數量,會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漸漸地變得越來越少。
隨著聚星系的恆星數目的不斷減少,有的恆星周圍漸漸地演變出了一些行星和衛星,這種現象尤其常見於演變成的最終單星系統。
模擬的結果出乎科學家們的預料。令不少天文研究者不由自主地開始反思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太陽系會是怎樣一種演變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又修改參數,重塑演變模型,專門針對我們的太陽系。
在多次的量子計算機模擬中,得出的模擬結果並不一致。有時候一個參數的細微變動,都會引起整個太陽系演變過程的截然不同。這令科學家們很是迷茫——為什麼大範圍的整個銀河系可以模擬得出基本上一致的結果,而小小的太陽系卻不能模擬出一致的結果?
故此,科學家推測,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這個太陽系根本就不是單星系。於是,科學家按照聚星系、六星系、四星系、三星系以及雙星系進行了分別的參數調整和相對應的模擬,只有三星系對應的參數能夠模擬出與我們太陽系相似的模型出來。
這也就說明了,我們當前的太陽系根本不是單星系,而是三星系統。或許,其它的兩顆伴星相距太遠,人類無法探測得到(畢竟以人類當前的科技水平,尚未真正地飛出太陽系。所以,太陽系的外面究竟是什麼樣子,人類根本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或許太陽系之外根本不是人類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樣子;也或許,觀測到的其它河外星系,其實一切都只是浮光掠影的假象),但它們卻以「共生」的關係而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
※科學家反思:人類探測不到外星生命,最關鍵的因素很可能被忽視了
※研究者分析:人類很可能來自80萬光年的某星系團,非從地球誕生
TAG:水木長龍探索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