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早期的台文化

中國早期的台文化

人類在適應和控制自然環境的進程中,最富有創造性的一項成果便是宮室台榭的發明。這些建築形式的出現,不僅大大增強了人們對自然的適應和控制能力,而且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現象,有著很深的文化意蘊。

其中,作為中國歷史早期人們建築生活中的「台」,即具有這樣的特點。

「台」的命名

1.把「台」比作美玉的。即稱為「瑤台」、「璧台」的。如西漢劉向《說苑·臣術》曰:「齊威王游於瑤台。」《淮南子·本經》許慎注云:「瑤,石之似玉者,以飾室台也。」又云:「瑤或作搖。台可搖動,極土木之巧也。」則是另外一種解釋。周穆王時候曾「作重璧台」(《今本竹書紀年》)。據《穆天子傳》:「天子乃為之台,是曰重璧之台。」可見,稱「瑤」或「璧」均是對台的美稱。

2.因為某項政治活動或其他活動而得名的。如燕國的「展台」即是如此。據董說《七國考》引《一統志》曰:「(展)台在涿州西南,舊傳燕昭王嘗展禮於此,故作展台。」又如戰國時的「會盟台」,即因戰國時趙惠文王與秦昭王在此會盟而得名。又如「逃齊台」。據《史記舊注》:「燕有逃齊台,在小金台東北十六里,相傳為子之之亂,齊伐燕,群臣登台避兵,後名台曰『逃齊台』。」

還有因其他活動而得名的。如齊國有「歇馬台」,據說曾是齊桓公(一說齊景公)的歇馬之處,故名。韓國有「聽訟觀台」,據酈道元《水經注》引孫子荊《故台賦敘》云:「酸棗寺門外,夾道左右有兩故台,訪之故老,雲『韓王聽訟觀台』,高十五仞。樓雖泯滅,然廣基似於山嶽。」可知以前此台的建築與聽訟活動有關。

又如楚國有「垂釣台」,相傳與楚莊王垂釣有關。據《一統志》,該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東西九丈」。另外,陝西寶雞東南有姜太公釣魚台,山東濮縣有莊子釣魚台,這些台的時間和有關人員雖然不同,但是都稱為釣魚台,可見它們都與垂釣活動有關。

又如晉國有「鑿台」。據《戰國策·秦四》曰:「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攻晉陽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上。」高誘注云:「晉陽下台名。鑿地作渠,以灌晉陽城,因築土為台而止其上,故曰鑿台也。」可知「鑿台」一名是因「鑿地作渠」而來。

此外,還有與某種宗教活動有關的。如對於「祀雞台」,《一統志》認為:「陝西鳳翔府寶雞縣東二十里,有祀雞台,秦文公立寶雞祠,築此台祀之。」又如「祭台」,《山東志》曰:「祭台在平陰縣西南,相傳齊康公葬此,後人築祭台祭之。」又據《詩·大雅·靈台》,周文王曾築「靈台」,為什麼稱「靈台」呢?孔穎達疏曰:「天子有靈台,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可知與神事活動有關。

3.因「台」所在的地名而得名的。如齊國的「柏寢」是一地名(在今山東廣饒東北),「柏寢台」即因此而得名。又如楚國的「豫章台」(在今湖北江陵東南),據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南過江陵縣南……又東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岡,蓋因岡而得名矣」。

4 .因某個人的姓名或號而得名的。如楚國的「春申台」(在今安徽壽縣東北),即為楚國春申君黃歇所築。又如戰國的「白起台」,據《元和志》云:「台在高平縣(今屬山西)西五里。」《水經注·沁水注》引《上黨記》云:「長平城在郡南山中,秦壘在城西。秦坑趙眾,收頭顱築台於壘中,因山為台,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台。」

5.因築台的時間而命名的。如戰國時燕昭王建造靈台,「窮極珍巧,子時起工,午畢,謂之子午台」(董說《七國考》),可知「子午台」之稱是由於其建造速度快。

6.因台眾多相連而得名的。如趙武靈王於邯鄲建有「叢台」(《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七),之所以稱「叢台」,師古曰:「連聚非一,故曰叢台,蓋本六國時趙王故台也。」「叢台」在今天還有遺存,俗呼「龍台」,其址在邯鄲故城內。

7.因台的視覺效果而得名的。建築高台是用來瞭望遠方的,因此對於趙國的「野台」(望台),《史記·趙世家》云:武靈王「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台,以望齊、中山之境」。徐廣謂野台一作「望台」。《史記集解》引顧頡剛云:「此蓋以遠望作略地之謀,猶趙襄子登常山以臨代,知代之可取焉。以今日之名名之,是為瞭望台。」(《史林雜識》初編)看來該台與軍事活動有關。

當然,高台的視覺效果很明顯的是如臨仙境,據《水經注·易水注》:「燕王仙台東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高霞翼嶺,岫壑沖深,含煙罩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因此,該台稱為仙台,自然與其周邊環境有關。

「台」的社會功能

1.作為統治者的遊樂場所。對於統治者來說,「台」的遊樂功能可能是他們築造「台」的主要目的。文獻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如夏桀「傾宮殿,飾瑤台」(《古本竹書紀年》),「瑤台」即是夏桀恣意享樂的地方。齊景公時建有「遄台」,且「高台深池,撞鐘舞女」(《左傳》昭公二十年),還與晏子游於「柏寢台」,完全是一個愛好遊樂於台榭的君主。春秋時期另外一位愛好遊樂的君主齊簡公曾「與婦人飲酒於檀台」(《左傳》哀公十四年),顯然是一個毫無憂患意識的亡國之君。

戰國時,齊威王曾「游於瑤台」(《說苑·臣術》)。而楚國的「雲夢台」和「章華台」,則是楚國君臣的雅好之所。據說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宋玉《高唐賦》)。

春秋時期楚靈王建有著名的「章華台」,相傳章華台建築得很高,登高台時要休息三次才能登到頂端,難怪楚靈王發出「台美夫」的讚歎!(《國語·楚語上》)再如楚國的「放鷹台」,據《一統志》:「放鷹台在湖廣安陸州州城東南五十里藪澤間,四望空闊,極目千里,而台居其中。昔楚王遊獵放鷹於此。」也體現出遊樂功能。

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上積聚了很多的財富,上層統治階級不可避免地在建築及裝飾上追求豪華精美,築台之風很是盛行。如魯庄公在其一年裡就「築台於郎」、「築台於薛」、「築台於秦」,在三處建築台榭(《春秋》庄公三十年)。

從考古發掘來看,上個世紀30 年代河北燕下都遺址發掘時尚存有燕台50 多處,邯鄲的趙王台則有16 處。這些台榭的規模不小,如易縣的「老姥台」,面積有1200 平方米,台高8 米,台上殘留有木柱痕、石片、銅礎、闌干磚、筒瓦、瓦當、陶質水管以及牆垣等,可見該台在當年確實有一定的規模。從以上文獻記載來看,這些台榭的建造,其中大部分是供統治者享樂的。

2. 作為宴饗的場所。先秦時期,統治者常將他們建造的台榭作為其宴饗的場所。如夏啟曾「大饗諸侯於鈞台」,「大饗諸侯於瓊台」(《今本竹書紀年》)。又如戰國時齊宣王「方置酒於漸台」(劉向:《新序·雜事二》),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戰國策·魏二》)。燕太子丹「荊軻之燕,太子為置酒華陽之台」。

3. 作為朝見與聽訟的地點。由於高台是君王經常光顧的地方,因此在其他諸侯來本國朝見時,國君懶得在朝廷上接受朝見,而是在高台上接受朝見。這一方面顯示了君王的高傲姿態,另一方面則表明一定的屈從關係。如《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說楚威王曰:「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又如楚懷王入秦時「朝章台,如藩臣」(《史記·楚世家》)。在這裡,秦國的「章台」不僅是其他諸侯朝見秦國國君的地點,而且是其他諸侯屈服秦國的象徵。此外,先秦時期的台榭有時還是聽訟判案的地點。如前面提到的韓國的「聽訟觀台」,即具有聽訟判案的功能。

4.作為觀氛的最佳地點。古代有一種很奇特的預言方式,即「觀氛」。「觀」就是觀望的意思,「氛」就是古代人對於雲氣現象的判斷,他們把吉祥或妖孽之氣叫做「氛」,要站在高台上才能觀測出來。

古人認為「觀氛」可以占驗吉凶。相傳周文王就築有「靈台」,用來「觀象察氣之妖祥」。這種「觀祲」或「觀氛」在春秋時期較普遍。如魯國有觀氛一事:「梓慎望氛,曰:『今茲宋有亂,國幾亡,三年而後弭,蔡有大喪。』」(《左傳》昭公二十年)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築台之風很盛,其中可能築有專門望氛的台。《國語·楚語》上載,楚莊王修築名為「匏居」的台,此台「高不過望國氛」。可見,當時確有用來望氛的高台。

5. 是存錢財之處。高台還是統治者用來儲存錢財器物的「小倉庫」。如商紂王建有「廩台」(即鹿台,又稱南單之台),相傳該台「大三里,高千尺」(《新序·刺奢》)。周武王伐商時,紂王兵敗後,即登鹿台自焚而死。戰國時的「寧台」也屬此類。據《史記·樂毅列傳》云:「齊器設於寧台。」《史記·索隱》:「寧台,燕台也。」

6. 是囚禁之所。由於高台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建築單元,因此還常常用來作為監獄。如夏桀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於夏台」(《今本竹書紀年》),夏台又稱鈞台、均台,夏啟時曾在此大會諸侯,舉行宴享,而到了夏桀時則囚商湯於此,可見,當時的台是一個多功能的所在。

又據《史記·楚世家》:楚靈王七年,「就章華台,下令內亡人實之」。另據《列女傳》卷六:「齊威王閉虞姬於九重之台。」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的囚禁功能依然存在。

7. 是招攬人才的好地方。台在當時是表現統治者權力中心的一部分,因此常與統治者的某些活動聯繫起來,有時還是招攬人才的地點。如戰國時期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即是這樣一個場地。據《水經注·易水注》云:「一水東出,注金台陂。陂北十餘步有金台,台上東西八十許步,南北如減,高十餘丈。北有小金台,台北有蘭馬台,並高數丈,秀峙相對,翼台左右,水流徑通,長廡廣宇,周旋被浦,棟堵咸淪,柱礎尚存,是其基構可得而尋。訪諸耆舊,咸言昭王禮賢,廣延方士,至如郭隗、樂毅之徒,鄒衍、劇辛之儔,宦遊歷說之民,自遠而屆者多矣。」

又據李善注引《上谷郡圖經》云:「黃金台,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可見,此台因置千金於其上而得名,這就使得「黃金台」的名稱與其主人燕昭王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貴族對擁有「台」的心態以及人們對「台」的態度

高台峻榭是王公貴族的專利品,因此,它們不僅有其實用價值,而且也是當時統治階層趾高氣揚、心滿意足心態的一個反映。史載春秋時期魯庄公曾經「築台,臨黨氏,見孟任,從之,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左傳》庄公三十二年)。這是魯庄公的一段艷遇,魯庄公看上黨氏女孟任後緊追不捨,終於結為百年之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魯庄公「築台」,在台上能夠看見孟任的倩影。

春秋中期,「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據說晉靈公讓大夫進入內朝朝拜,自己站在台上用彈丸來彈人,見到大夫們躲避彈丸的窘狀而哈哈大笑,《公羊傳》宣公二年說晉靈公「是樂而已矣」。從中不難看出晉靈公站在台上居高臨下,一副目空一切的面孔。

春秋時期,楚靈王建有著名的「章華台」,據《吳越春秋》:楚靈王「建章華之台,與群臣登焉」。又據《國語·楚語上》云:「靈王為章華之台,與伍舉升焉。曰:『台美夫!』」所謂「登」、「升」、「台美夫」均是高傲自豪心態的反映。

先秦時期貴族對「台」的心態還體現在耀武上。如戰國時候有「三台」。據董說《七國考》云:「三台城在容城縣。」又引《城冢記》云:「燕魏分易水為界,築三台登降以耀武。」先秦時期高台的建築,一方面顯示了當時統治階層趾高氣揚、心滿意足的心態,另一方面,在普通民眾和有識之士的眼睛裡則是腐朽和墮落的象徵,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戰國策·東周策》里記載了不少這樣的例子,如國人對周文君說:「……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又如戰國時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時,魯君說:「昔……楚王登強台,而望崩山……遂盟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前夾林而後蘭台,強台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又如春秋時戎人由余批評「三休台」時說:「此台若鬼為之,則神勞矣;使人為之,則人亦勞矣。」都對築造的高台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造成當時人民反對台榭的原因除了「奪民時以為台」以及「足以亡其國」之外,另一個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如戰國時齊國無鹽女所說,「(齊宣王方置酒於漸台)漸台五重,黃金、白玉、琅、龍疏、翡翠、珠璣,莫落連飾,萬民疲極」。其所言「萬民疲極」正好點中問題的要害。但是話又說回來,並非所有的「台」都導致萬民疲極,如周文王築「靈台」時,民眾前來幹得很積極,「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詩經·靈台》)因此,先秦時期人們對「台」的態度不是絕對反對的。

另外,先秦時期的「台」還被視作兵敗亡國的象徵。如殷紂王兵敗後「遂登鹿台自焚而死」,戰國時孟嘗君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奪矣。」(《戰國策·魏策三》)朱己對魏王說:「……秦攻魏,五入國中,邊城盡拔,文台墮,垂都焚。」其中提到的「鹿台(焚)」、「台已燔」、「文台墮」都是兵敗亡國的象徵。

「台」對後世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台」不僅在當時是一種很重要的建築形式,而且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從後世的詩賦以及有關文獻記載中反映出來。前面說過,春秋戰國時期築台之風很盛。上層統治階級著意裝飾台榭,給後世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如漢代人劉向在其《諫大營延陵疏》中說過,「及魯嚴(庄)公,刻飾宗廟,多築台囿,後嗣再絕,《春秋》刺焉。周宣如彼而昌,魯、秦如此而絕,是則奢儉之得失也。」(《漢書·劉向傳》)批評築台行為是一種奢侈的行為。對於前文提到的春秋時期楚國的「章華台」,唐朝人胡曾詩云:「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台土未乾簫管絕,可憐身入野人家。」同樣批評其奢侈的行為。

當然,先秦時期的「台」並非都是有著負面影響的。如前文提到的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就為後人所稱道。唐代陳子昂詩云:「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再如唐人陸贄在其《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中曾言:「夫國家作事,以公共為心者,人必樂從之;以私奉為心者,人必而叛之。故燕昭築金台,天下稱其賢;殷紂作玉杯,百代傳其惡:蓋為人與為己殊也。」(《陸宣公集》)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燕昭王所築「黃金台」,是燕昭王廣納賢才的反映,而不是其奢侈的表現,其築台以納賢的行為給後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編輯:小豬豬

(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社科 的精彩文章:

《瓊台千年——歷史視野中的海南自由港》

TAG:海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