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城區:風雲盡收惟大同

平城區:風雲盡收惟大同

平城區的歷史沿革,幾乎是大同市歷史沿革的縮影。自漢以來,大同的行政機關,一直設在平城區。

遠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平城地區繁衍生息。堯帝封羲和氏子為北嶽長老,其二子和叔在此居住。《山海經》中古大同為古平國。商湯封同姓於此地,代子立國。戰國時期初為代國,後併入趙地。

由於大同較中原地區地勢較高,同時周邊水草豐美,被中原人士將此地統稱為雲中。《韓非子·喻老》:「故雖有代、雲中之樂,超然已無趙矣。」

平城區建城始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立郡縣,全國設36郡,今大同境內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其時見於記載的城有:平城、代、善無、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馬邑等。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徵集民眾築長城,在今左雲高山以東,雲岡以西十里河谷「築城武周塞內,以備胡」。

至漢初年,平成地區還屬於雁門郡管轄的一個小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攜太原郡謀反,漢高祖劉邦親自追擊韓王信至現大同一代,不料反被匈奴包圍在白登山七日。史書上載:「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這是平城立邑最早的文字記載。

三國時,其地為烏桓、鮮卑所據。漢明帝時(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為大同最早的佛寺。

魏以後,平成初具規模,並大致形成現在大同城區的範圍。據《魏書·太宗紀》記載:「繞宮城南,悉築為坊」。泰常七年(422)「築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經近年來的考古鑽探與調查,發現北魏平城大致疊壓在明清府城之下,只是北魏城略大而已。據《水經注》記載,平城有諸多宮殿、衙屬、里坊等建築。在今御河東西兩岸,採集有砂岩覆盆柱礎、磨光黑瓦、瓦當、暗紋陶片等北魏遺物。城北安家小村至白馬城一線的夯土牆,東西長約4000米,基寬3~5米,殘高3~5米,夯層厚約0.10米,為北苑南牆遺迹。1995~1996年在大同市東南發現北魏明堂遺址。

而平城遺址,文獻與地面遺迹難以對應,城垣四至尚未確定。據歷年來的考古調查推測,平城遺址大致位於今大同市老城區、操場城至火車站一帶以及御河東岸南北一線。平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城,位於操場城至站東一帶。

五代以後,平城乃或言大同城區區域未有較大變化,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但云州區卻發生較大的變化,最遠遷徙到今懷仁市附近)。金時,大同府升級為西京,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節制行政區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攻佔大同,洪武五年(1372年)建大同城池。洪武七年改大同路為大同府,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此後直到清朝,大同均享受府制(省級或地市級)待遇,清朝初年在短暫的改為縣制後,旋即恢復了府制。

1912年,民國時期,大同再次將為縣制。1945年後,人民政府改東雁北二專署為第五專署,屬縣有靈丘、繁峙、渾源、應縣、代縣、山陰、大同、陽高、懷仁。1946年5月,第五專署改為冀晉區第一專署,1949年2月,撤銷晉綏邊區,西雁北劃為晉西北區,設置晉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後,改縣為市,屬察哈爾省。1952年10月,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大同市隸屬山西省管轄。1979年12月,恢復城區人民政府。

2018年2月,國務院同意大同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根據批複,同意撤銷大同市城區,同意設立大同市平城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韓國公寓著火,12名中國人受傷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