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攻打東吳大敗而歸,此時孫權何不乘勝追擊,為何要求和呢?
三國時期的幾場大戰役中,夷陵之戰是讓人比較感興趣的一場戰役,也是陸遜的成名戰。這場戰役之後,劉備孤身一人,逃了回來,蜀軍慘敗。而陸遜帶領大軍依次打敗了蜀軍將領馮習等人,準備進攻白帝城。此時,老將趙雲的上萬精兵已經進入這裡進行防守。陸遜知道,此時強攻,並不能損失太大,占不到什麼便宜。所以他就退了兵。
一個月後,劉備在白帝城修建了宮殿,將白帝城的住所,改名為永安宮。他並沒有回到成都,而是在這裡駐軍,發展起來。孫權聽說這一消息,感到十分緊張,急忙派使者,前往蜀國進行和談。這件事情讓人很奇怪。劉備大敗,東吳軍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反而主動前來求和,這是為什麼呢?
大多數朋友都是被小說所害,認為劉備此時已經是廢物一個,完全沒了抵抗能力。孫權膽小,所以不敢出兵伐蜀。事實不然,真相不是小說里寫的那樣。孫權作為這件事情的當事人和經歷者,他的體會應該說是最接近真相的。他深知,劉備的實力遠遠比想像中的要強很多。孫權不可能小看劉備的實力,小看蜀國的國力。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劉備發動的戰爭規模很大,但是卻沒有傾全國之力前來伐吳。首先,孫權派出的大將是陸遜,是一個很有能力的青年將領。而部將們都是孫堅孫策時期就身經百戰的老將,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我們反觀劉備,雖然是皇帝親自出站,但是帶出來的人卻都是馬良,馮習等名不見經傳的中堅將領,諸葛亮,馬超,魏延等蜀國悍將都沒有帶出來。所以,雖然這次大戰蜀國國力嚴重受損,但是雖然傷筋動骨,卻沒到致命的程度。此時的蜀國,兵力受損,但是底子還在,只需要過了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恢復戰鬥力。
除了這個原因意外,孫權對劉備性格也有一種本能的恐懼。一方面,劉備的年齡比孫權大很多,和曹操這個奸雄多次周旋也沒有處於下風,可見劉備此人之悍勇。另一方面,劉備雖然是出生布衣,性格卻極其的執著,剛毅。他從起兵開始,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好不容易得了個徐州,沒幾天就被曹操奪了過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卻依然可以重振旗鼓。孫權就害怕劉備報仇心太重,最後聯合曹魏,共同討伐東吳。這樣一來,東吳亡矣!
所以,孫權打敗劉備後,並不是很高興,反而是憂心忡忡。他害怕劉備銘記此仇,尋找機會報復。經過一番考量後,他決定主動向劉備求和,兩國重修於好,共同對付曹魏。因為,這兩個國家戰爭後國力都大損,此時內訌,都會被曹魏所滅。他們只能放下彼此的仇恨,重新結盟,才能生存下去。
TAG:小諾話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