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百具神秘遺骨,專家DNA測定結果讓人難以置信

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百具神秘遺骨,專家DNA測定結果讓人難以置信

原標題: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百具神秘遺骨,專家DNA測定結果讓人難以置信


秦始皇陵考古隊對一處秦代燒制磚瓦窯址進行清理時,在窯址旁邊一個距地表約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發現了百餘具人體骨架。大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形狀不規則,恰似亂葬崗。經過研究這些遺骨大多數人都是在死後很快就被隨意扔棄於此處。最後確認骨架個數共為121個。根據現場專家們初步推測,他們是因修建秦始皇陵工程而死去的勞動者。


為進一步判斷這些人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在121具遺骨中,隨機抽取了50個樣本進行DNA檢測。測試的結果在幾個月之後出來,成功提取的15個遺骸樣本中有一個具有「歐亞西部特徵」,而且屬於比較典型的歐亞西部T類群個體。


「世界上具有這種歐亞西部T類群個體的有10例,分別屬於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及波斯人和庫爾德人。」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激動地說。按照考古學界定,歐亞西部便屬於歐洲範圍。


在考古界看來,這次發現「洋勞工」在2200年前已「來到」中國腹地,其意義猶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發現了東方人一般,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另一方面可以作為解開秦始皇陵謎團的有力證據。


專家稱,「洋勞工」可能是當時出使秦朝的外域文化使者。持這種猜想的人把「洋勞工」與秦始皇陵的建造情況聯繫起來。因為秦始皇陵有太多的謎無法解開,但現在發掘出的這具屍骨,就可能是比較明確的答案。


據統計,秦始皇陵中遍布著8000多個真人大小的陶俑,這並不符合中國墓葬的規範,秦朝之前沒有出現過,之後也沒有哪個帝王建過如此規模的墓葬。秦始皇陵中的陵墓文化卻屬於「空前絕後」。現在看來,墓葬中存在著高大的人像與埃及墓葬方式極相似,其中聯繫的紐帶可能就是參與建設的洋勞工。


洋勞工文獻上是沒有記載的。但根據史實,秦朝比較短,不過15年時間,由於秦始皇死後發生戰亂,留下的東西少,可以查閱的史料有被滅跡的可能;另外,秦始皇有到全國各地巡遊的習慣,他也曾派徐福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葯,這些歷史事例也說明秦朝對外交流是完全可能的。



也有一種猜想,這些洋勞工很可能是被人抓來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因為根據當時的歷史事實,秦朝的勢力範圍沒有到西域那邊去,根本不可能去西域地區抓人過來修建秦始皇陵。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秦朝曾多次對外戰爭,著名將領蒙恬就多次打敗匈奴。那個時候,匈奴的勢力範圍比較大,經常跟西方人聯繫和接觸,他們打仗時俘虜西方人是不足為奇的。

據文獻記載,在不同階段參加秦陵建設的人員屬地不盡相同,陵園大規模修建時期曾徵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萬人參加勞作。完工封墓時,為了不致泄密,無數勞工被埋葬。


這些「洋勞工」會不會本來就是秦朝人?有專家表示,這個看法兩種可能性:當時已經有外域人在秦朝疆域之內或周邊居住,或者秦朝人跟外域人通婚,留下後代。



對於前一種可能性,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歷史史實可以參證:秦朝時期,位於河西走廊一帶的少數民族,後來遷徙到中亞地區去了。據歷史地理專家考證,河西走廊歷來是我國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幹道之一,值此民族大遷徙之時,這裡的民族成分更為複雜。跟這個歷史情況聯繫起來,「洋勞工」的出現顯得更為正常。


專家似乎對第二個疑問比較肯定,他說,「歐亞西部特徵」遺骨的發現表明,在漢代絲綢之路繁榮之前,東亞人群和歐亞西部人群間可能已發生較為頻繁的聯繫,甚至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基因交流。專家認為,「洋勞工」的基因雖有歐亞西部成分,但很可能已經不是第一代,至於是第幾代,目前還不能確定。」


另外,專家還舉出了另外一個史實:遠在北方開闢「絲綢之路」前,成都人就已經入雲南,經緬甸,到印度,至中亞,轉歐洲,即史稱的所謂「南絲之路」。這個史實更加說明了漢代絲綢之路繁榮之前,東西方人群基因交流存在的可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史拾貝 的精彩文章:

遼寧男子堅稱名人後代,專家鑒定其DNA後,顯赫身世被揭開
此人被腰斬後45分鐘未斷氣,並用血寫了7個字,雍正為此下了一道聖諭

TAG:趣史拾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