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哲學:蘇格拉底辯駁法分析
以下文字選自
哲學園年度重磅好書《做哲學》
1. 哲學的四個主要分支領域是什麼?
2. 哲學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3. 哲學問題可以被如何解決?
4. 什麼是必要條件?
5. 什麼是充分條件?
6. 哲學理論試圖解釋什麼?
7. 科學理論試圖解釋什麼?
8. 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邏輯上可能的?
9. 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因果上可能的?
10. 如何檢驗科學理論?
11. 如何檢驗哲學理論?
上面11個問題,是該書開篇第一章《哲學的事業》的一個小結,在第27頁提出。這意味著,如果你讀完了《做哲學》這本書正文的頭27頁,那麼理應能夠回答出上面11個問題。你做到了嗎?
如果你還沒有買書,那麼讓我們繼續前期的內容,再次進行哲學的思想旅行吧。
上期讀到這裡:
這期繼續: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在古希臘,哲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起源,這就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愛琴海沿岸,在那裡泰勒斯(Thales,約公元前624—前546年)首先提出和回答了一個哲學家們和科學家們直至今日還在努力解決的問題:「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泰勒斯的問題有兩個重要的預設:(1)一個事物的本質是由組成它的東西所決定的;(2)一切事物都是由同一種質料構成的。我們今天最前沿的物理學理論—弦理論—也同樣具有這兩個預設,根據弦理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種極其小的、多維的、以不同頻率振動的弦構成的。泰勒斯提出的基本質料不像弦這麼神秘,他認為世界是由水構成的。雖然這個理論似乎不太可信,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水是可以以多種狀態存在的:固態、液態、氣態。泰勒斯顯然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水的不同狀態而已。
古希臘人傳統上公認有四種不同的基質:氣、土、水、火。泰勒斯聲稱其實只有一種基質:水,而所有其他的東西只是水的變體而已。不過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約公元前610—前546年)卻不太信服泰勒斯的說法,因為它沒辦法解釋火的存在。或許土和氣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水,但是火是不可能由水構成的,因為水會滅掉火。另外,他還認為泰勒斯的理論沒辦法解釋變化的存在,水或許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但是泰勒斯沒辦法解釋是什麼讓水形成了這麼多種形式。
阿那克西曼德試圖改進泰勒斯的理論,於是他提出了一種關於變化的機制,他認為變化是兩組相反的東西之間戰爭的結果,即「熱質」與「冷質」之間的戰爭、「干質」與「濕質」之間的戰爭。由於每種力量都試圖取得主導地位,所以沒有哪一種能成為最基本的。所以他推論說最原初的質料一定完全不同於現在的各種存在物,他將這種質料叫做阿派朗(Apeiron),意思是「無限的」或「無界的」,從這種基本的質料中析出了上述的四種力,並帶來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在當代科學理論中也能聽到阿那克西曼德學說的迴響,現代物理學認為四種基本的力—電磁力、重力、強核力、弱核力—導致了所有的變化,它還認為那個一切事物都由之而來的原初質料現在已經不在了,這種質料只是在大爆炸(使宇宙誕生的事件)發生那一刻時存在,但是當它冷卻下來後它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各種粒子。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ines,死於公元前528年)是泰勒斯的另一個學生,他認為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論比泰勒斯的好不了多少,因為它沒辦法解釋四種基本的力是如何從阿派朗中產生的,他認為泰勒斯的想法是對的,只不過是選錯了基質而已,他認為最基本的基質是氣。不過跟泰勒斯不同,他可以解釋氣是如何具有各種不同的形式的:通過濃縮和稀釋。將氣濃縮就會得到水,將水濃縮就會得到土,將氣稀釋就會得到火。因此阿那克西美尼就可以用一種基本的基質來解釋全部四種元素了。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主要活躍於公元前530年)是唯一一個今日仍然廣為人知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我們將他看作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發現者。但是他還首創了一種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他認為使某物成為某物的不是構成它的質料,而是它所擁有的形式。另外,他還聲稱形式是可以用數學的方式來表達的,畢達哥拉斯在數學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包括平方數、立方數,以及無理數。跟畢達哥拉斯一樣,現代科學也同樣認為自然的內在形式是可以用數學的方式來表示的(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理科學生都要學習數學)。
其他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主要關注有關變化的問題,並提出了各種迥然相異的理論。這個問題是:一些東西如何能發生變化卻還是同一個東西?如果它變化了,那麼它就與之前不同了,而如果它有了不同,它就不再是同一個東西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35—前475年)認為變化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因此我們應該放棄那種認為事物經歷變化後還是同樣的想法,他有一句悖論式的斷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且「你永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另一方面,巴門尼德(Parmenides,生於公元前515年)卻相信只有那些不變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所以他否認有任何變化發生。對他來說變化只是一種假象。
巴門尼德的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基於一個邏輯的論證,他斷定任何包含邏輯矛盾的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他推出不存在之物不會存在。另外,他推論出如果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東西—如果任何地方都被東西佔據—那就沒有地方能被某物移動進去。所以運動及變化就是不可能的。雖然看上去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但那只是幻覺。對巴門尼德來說世界就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固態的球體。
雖然他的學生埃利亞的芝諾(Zeno of Elea,約公元前490—前430年)又提出了一些論證來支持他的觀點,巴門尼德的觀點並沒有被大多數古希臘思想家認可。為了解決這個僵局,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公元前460—前370年)結合了赫拉克利特的洞見和巴門尼德的洞見,他確認了真空的存在並聲稱世界是由空間中不斷運動的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就像巴門尼德所說的世界:它們沒有內在的結構,也不能被打破為更小的部分。德謨克利特將它們叫作「原子」(atoms),該詞來自古希臘詞「atomon」,意思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當代所說的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們也認為存在著像電子、夸克這樣的不可分割的粒子,而這些粒子構成了一切事物。關於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最重要的不在於他們理論的細節,而在於他們提出以及回答這些問題的各種方式,這些方式塑造了兩千多年以來的西方思想史。
顯然雅典人民最終同意了蘇格拉底的看法:通過教導雅典人尋求德性和智慧,他的確做出了有價值的公共服務。
當蘇格拉底詢問別人像「何謂正義?」、「何謂德性?」、「何謂知識?」這樣的問題時,那些人往往會舉一些這些概念的例子來回答,但是蘇格拉底並不接受這樣的回答,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回答他的問題。他想要知道的是,是什麼使得他問的那個東西成為那個東西,而舉例無法提供這種類型的知識。一旦他使對話者給出了某概念的充要條件,他就會檢驗這些條件是否真的是必要的或充分的。
比如說在柏拉圖的對話《游敘弗倫》(Euthyphro)中蘇格拉底想要確定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虔敬的,因為他相信神學家對此會有一些了解,於是他就去詢問一個年輕的神學家游敘弗倫。當時游敘弗倫正打算起訴他的父親犯了謀殺罪,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他父親的一個僱工有一次發酒瘋殺死了他們的一個家奴,於是他父親將這個僱工抓住並捆綁了手腳丟進了一個溝里。然後他派了一個信使到雅典去詢問宗教權威該如何處置這個罪犯,不過同時他不再管那個工人,想著就算他死了也沒關係,反正他就是個殺人犯。這個工人真的就在信使回來之前死掉了,於是游敘弗倫聲稱他的父親犯了謀殺該僱工的罪。蘇格拉底正好在法院門口的台階上遇到了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那麼請告訴我你是怎樣定義虔誠和不虔誠的?
游敘弗倫:呃……我認為虔誠就是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如起訴那些犯了謀殺罪或瀆神的搶劫罪或者任何其他類似的罪惡的,不管犯罪者是你的父親、你的母親還是其他人。而不起訴他們就是不虔敬……
蘇格拉底:……我的朋友啊,你還沒有明白我的問題,虔敬是什麼?你僅僅說你現在做的就是虔敬的,即起訴你的父親犯了謀殺罪。
游敘弗倫:是啊,蘇格拉底,我說的不對嗎?
蘇格拉底:或許吧,但是,游敘弗倫,還有很多種事情你也會說它們是虔敬呢!
游敘弗倫:因為那些行為的確就是虔敬的呀!
蘇格拉底:你要記著我不是要你告訴我那麼多種虔敬行為中的一個或兩個例子,我想要你告訴我使得所有虔敬行為成為虔敬的那個虔敬的本質形式。我相信你也會認可存在一個使得所有不虔敬行為不虔敬的理想形式,以及使得所有虔敬行為虔敬的形式。你還記得我問的嗎?
游敘弗倫:記得。
蘇格拉底:那麼,請準確地告訴我那個理想的形式是什麼?如果我知道了這個形式,將它當作一個對照的標準,我就能判斷你或者其他人所做的任何行為是否是虔敬的,如果行為與它相似就是虔敬的,否則就不是。
游敘弗倫:蘇格拉底,如果你是要知道這個的話,我當然可以告訴你。
蘇格拉底:這正是我想要知道的。
游敘弗倫:呃……能讓神靈們高興的就是虔敬的,使他們不高興的就是不虔敬的。
蘇格拉底:真棒啊游敘弗倫,你終於給了一個我想要的答案。不過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否正確,我想你一定會繼續向我證明它是正確的吧!
游敘弗倫:我一定會的。
現在蘇格拉底的問題得到了一個回答,游敘弗倫終於提出了判斷某物是否是虔敬的的充要條件,蘇格拉底還要繼續測試這個回答,他要判斷這個條件是否真的是必要的和充分的。
蘇格拉底:來吧,讓我們看看我們說的是什麼意思:讓神靈們高興的人或事就是虔敬的,讓神靈們厭惡的人或事就是不虔敬的。但是虔敬和不虔敬不是一回事,虔敬正是不虔敬的反面,是不是?
游敘弗倫:是的……
蘇格拉底:那麼,高貴的游敘弗倫啊,根據你的說法有些神靈把一個東西當作正確的,而其他神靈把另一個東西當作正確的,類似地,他們關於什麼是光榮的和什麼是卑鄙的、什麼是好的和什麼是壞的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如果他們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不同看法,他們就不會相互之間意見不合,是不是?
游敘弗倫:你說得對。
蘇格拉底:而且每個神是都會喜歡自認為是高尚的、好的和正義的事物,而討厭相反的,是嗎?
游敘弗倫:當然是。
蘇格拉底:但是,按照你的說法,同樣的事情他們中有的覺得是正確的,有的覺得是錯誤的,而且他們因為意見不合而彼此爭吵、相互戰鬥,是不是?
游敘弗倫:是的。
蘇格拉底:那麼看起來就有同樣的東西會被某些神靈喜愛卻另一些神靈討厭,同樣的東西就會既讓他們高興又讓他們不高興。
游敘弗倫:看起來是這樣。
蘇格拉底:那麼根據這個論證,游敘弗倫,同樣的東西就會既是虔敬的又是不虔敬的。
游敘弗倫:有可能是這樣。
蘇格拉底:如果這樣的話,我可敬的朋友,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並沒有問你什麼是既虔敬的又不虔敬的,但是看起來使得神靈高興的也會讓他們厭惡。所以,游敘弗倫,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是毫不稀奇:你要懲罰你的父親這個行為會讓宙斯(Zeus)高興,但是卻讓克洛諾斯(Cronus)和烏拉諾斯(Uranus)討厭,會被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歡迎,卻被赫拉(Hera)憎惡,而如果其他的神靈對此看法也不同的話,也會使他們中的一些人滿意卻使另一些憎惡。
游敘弗倫提出虔敬就是那些使神靈們高興的。蘇格拉底通過考察這個提議蘊涵了什麼來測試它,他指出使某個神靈高興的可能會使其他的神靈不高興,比如說讓宙斯高興的可能不會使赫拉高興。所以如果讓神靈們高興就是使某物成為虔敬的條件,某些事情就同時既是虔敬的又是不虔敬的。但這不可能,因為沒有東西能同時既具有一個屬性又缺乏一個屬性。所以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是正確的,使神靈高興就既不是虔敬的必要條件也不是虔敬的充分條件。
下面列出了利用蘇格拉底辯駁法分析一個概念的步驟:
1. 確定或提出一個問題。你需要問「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X?」「憑什麼認定某物是X?」「使某物成為X在邏輯上如何可能?」「X與Y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2. 提出一個假說(hypothesis)。詳細說明適用所提問題中那個概念的充分或必要條件。努力確定所有這個概念適用的事物都擁有,而且僅被這個概念適用的事物所擁有的特徵。
3. 推導出一個待測試的蘊涵結論(test implication)。你需要問「如果這個假說為真會怎樣?」「它蘊涵了什麼?」「它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什麼?」。待測試的蘊涵結論具有這種形式:如果假說H為真,那麼概念X就可以適用於這種情況。
4. 進行測試。判定這個概念是否適用於設想的那種情況。
5. 接受或拒絕該假說。如果該概念適用於你設想的那種情況,那麼就有理由認為它為真,否則就有理由認定它為假。如果是後一種情況,你應該要麼拋棄這個假說,要麼回到第二步對它進行修正。
科學與科學方法
哲學家的工作是努力確定概念運用的充要條件,而科學家的工作是努力確定事件發生的充要條件。以天王星的軌道問題為例,到1844年時人們發現天王星的軌道存在搖擺現象,而這是無法通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來解釋的。人們觀察到的軌道與理論上預計的軌道之間有兩個弧度的差距,這個差距遠遠大於在其他行星上發現的差距。如果天文學家們不能解釋這是如何發生的,那麼牛頓的理論就會遇到麻煩,因為它與經驗數據矛盾。在1845年天文學家奧本·勒維耶(Urbain Leverrier)提出假定另一顆未知行星的存在來解釋天王星軌道的搖擺。利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他計算出了使得天王星能發生所觀測到的搖擺的行星的質量和軌道,他請求天文學家約翰·加勒(Johann Galle)到天空中某個特定的區域去尋找這顆新行星,加勒開始尋找後不到一個小時就發現了一個星象圖上沒有記載的東西,當他第二天晚上再次去觀察時這個東西已經移動了很長一段距離,加勒就這樣發現了海王星。
天王星的軌道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與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所做的計算相衝突,勒威耶通過識別出使得天王星的軌道與牛頓的理論相一致的充分條件來解釋了它是如何可能的。由於勒威耶的斷言被證明是對的,牛頓的理論就不必被修改或拋棄了。
所以,科學方法涉及到下列幾個步驟:
1. 識別出或提出一個問題。你需要問「是什麼導致某物成為X?」「X是因為什麼而發生的?」「X的發生在因果上是如何可能的?」「X與Y之間的因果關係是怎樣的?」
2. 提出一個假說。你需要確定某事件發生的充要條件,努力確定那些所有導致X發生的事件都具有,並且只被這些事件具有的特徵。
3. 推導出一個待測試的蘊涵結論。你需要問「如果該假說為真會怎樣?」「該假說蘊涵了什麼?」「它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什麼?」。待測試的蘊涵結論具有這種形式:如果假說H為真,那麼X事件就會在這種狀況下發生。
4. 進行測試。在實驗室中創造一個這樣的狀況,或者在實踐中尋找這樣一個狀況。
5. 接受或拒絕該假說。如果設想的事件的確在該狀況下發生,那麼就有理由相信該假說為真,否則就有理由相信它為假。在後一種情況下,你應該要麼拒絕這個假說要麼回到第二步對它進行修正。
和科學一樣,哲學的目標也是解決問題和達致真理,但與科學不同的是,哲學更關註解釋一個概念的運用是如何可能的,而非一個事件是如何可能發生的。傑瑞·福多(Jerry Fodor)用下面這個例子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試考慮這個問題:「是什麼使得麥片成為冠軍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可能有些人沒有聽說過麥片,它是一種包裝的穀類食品,不過在此細節並不是很重要。)我們可以注意到,至少有兩種回答該問題的方式。一種回答方式可能是這樣的(這種方式被我稱作「因果的敘事」):「使得麥片成為冠軍早餐的是它所包含的有益於健康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或「應該是麥片中的碳水化合物,它可以提供給人在困難和緊張的時日里所需的能量」;或「應該是麥片中的分子的獨特韌性,它可以讓人有不尋常的耐力和恢復能力」;等等。我要提出還有另外一種恰當地回答「是什麼使得麥片成為冠軍早餐?」的方式,我將它稱為「概念的敘事」。在當前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這樣準確表述這個概念故事:使得麥片成為冠軍早餐的是這一事實:有足夠多的冠軍早餐都吃麥片。我認為這就是使得任何食品成為冠軍早餐的充要條件,這一句話就說完了有關麥片的概念故事。
重點是要注意到屬於概念敘事的回答方式一般來說不屬於因果敘事的回答方式,反過來也是如此。
對「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X?」這種形式的問題有兩種回答方式:(1)說明使得X產生的因果上的充要條件;(2)說明成為X的邏輯上的充要條件。第一種回答(因果的敘事)通常由科學提供,第二種回答(概念的敘事)通常由哲學提供。因此要理解哲學與科學的不同,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因果可能性與邏輯可能性之間的不同。
哲學園年度重磅大書
你從未讀到過的哲學導論
磨礪審辯性思維技巧的方法指南
於哲學實踐中錘鍊
理論想像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用思想實驗不停挑戰並重塑
你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
圍繞問題而非人物或理論結構全書
作 者:[美]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譯 者:柴偉佳 龔皓
思想法則
邏輯律經常被稱作思想的法則,因為正如社會法則使得社會成為可能,邏輯律使得思想成為可能。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第一個將這些定律整理出來,它們包括:
無矛盾律:沒有任何東西能同時既具有一個性質又沒有這個性質(沒有陳述能同時既是對的又是錯的)。
同一律:任何事物都與它自身同一(任何事物都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東西)。
排中律:任何事物要麼具有某性質要麼不具有該性質(任何陳述都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
如果你想要對世界進行思考,你的思想就必然包含一定的內容,它們必然會將世界以某種方式而非其他方式展現出來。但是如果無矛盾律不成立的話,這種展現就成為不可能的,因為這種情況下你思想中的任何東西都既是對的也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下思考就成為不可能的了,亞里士多德這樣解釋道:
……如果所有東西都同時既是對的又是錯的,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既不能說也不能表達任何有意義的東西了;因為他只要一說就是在同時在說「對」也是在說「錯」。而如果他只能無差別地「思考」或「不思考」,卻不能做出任何判斷,那他與植物又有什麼不同呢?
到底有何不同呢?如果不遵守無矛盾律,你就不可能承認或者否認任何事情,因為每個承認同時也是否認。但是如果不可能承認或否認任何事情,你就不可能思考了。
因為思想的法則是所有邏輯證明的基礎,所以這些定律本身就不可能通過邏輯的實證得到證明,但是它們可以通過演示下面這一點被間接地證明:即你不可能否認它們而不同時預設它們!亞里士多德是這樣表述這一點的:
上述所有證明的起點是來自這一事實:我們的反對者會說一些對於他自己以及他人而言有意義的話;如果他真的要說些什麼的話,這就是必然的,因為如果他說的話沒有任何含義,他就沒辦法進行推理——不論是對自己推理,還是對他人推理。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能說出什麼有意義的陳述的話,對該陳述的證明就是可能的,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確定的觀點。而具有證明責任的人不是提出證明的人而是傾聽的人,因為在他否認理性的同時他也是在傾聽理性。總之,只要是承認這一點的人也必然承認了在上述證明之外還是有一些東西是對的。
我們沒辦法向那些不說任何東西的人證明無矛盾律,因為該證明需要我們說的話有一個特定的含義而非其他的含義。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需要向那些說了任何特定事情的人證明無矛盾律,因為只要說了什麼特定的事情,這個說話者就已經承認他的話為真了。
邏輯可能性與因果可能性
某物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當且僅當它違反了某條邏輯律,而邏輯的最根本定律就是無矛盾律,該定律說沒有任何事物能同時既具有又缺乏某個性質。比如,一個圓的方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同時既是圓的又是方的。任何邏輯上不可能的東西都不可能存在,例如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圓的方,沒有已婚的單身漢,也沒有最大的數字,因為這些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矛盾。所以邏輯律不僅僅決定了理性的界限,它也決定了實在的界限。這就是為何卓越的德國邏輯學家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將邏輯稱作「對科學的法則的法則的研究」。
科學的法則必須符合邏輯律,但是邏輯律不需要服從科學的定律。換句話說,即使某物在因果上是不可能的它在邏輯上也可以是可能的。某物是因果上是不可能的當且僅當它違反了某條自然法則。比如說一頭奶牛可以跳到月球上在因果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違反了有關質量、力、加速度、重力等因素的自然法則,但是這樣的壯舉並非是邏輯上不可能的,因為「跳到月球上的奶牛」這個概念並沒有包含邏輯矛盾。所以邏輯可能性的範圍比因果可能性的範圍更廣,有很多東西都是在邏輯上可能而在因果上不可能的。
由於科學理論試圖解釋一個事件的發生在因果上如何可能,所以這些理論通常可以通過在實驗室做物理實驗來進行測試,如果一個科學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的事件就會發生。科學家們通過構建一種滿足這種條件的人工環境來測試其理論,如果事件如所預料地發生了,那麼說明測試成功,否則則失敗。比如說你想要測試一種新的抗菌藥物的有效性,你可以在培養基里培養一些細菌並將該藥物投放進去,如果大部分的細菌都死亡了,則你有理由相信該藥物是有效的。
由於哲學理論試圖解釋的是一個概念的適用在邏輯上如何可能,這些理論就不能用科學家實驗室里的物理實驗進行測試,但是它們可以通過心靈實驗室中的思想實驗進行測試。如果一個哲學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某特定的概念就可以在某特定的條件下適用。哲學家們通過構建一些滿足特定條件的想像的情形來測試他們的理論。如果該概念如所預料地那樣可以適用,則測試成功,否則就失敗。所以雖然哲學處理的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體的事件,哲學的理論也可以被測試,而且測試的結果也可以用來判斷這些理論的說服力。
思想探究
可能性
下面這些情形是因果上可能的嗎?是邏輯上可能的嗎?
一個長羽毛的人,
比光速更快的移動,
一隻講英語的貓,
一個講英語的保齡球,
一隻下彩蛋的兔子,
一個軟殼的質數,
一個會思考的機器,
一個有靈魂的電腦。
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哲學,因為我們都有一些關於什麼是真的、什麼是有價值的以及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的和什麼是有價值的的信念。我們生活的質地是被我們的哲學所決定的,因為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受我們對實在、價值和知識的觀點所影響。哲學探究的目標就是判斷這些觀點是否可行。
哲學問題產生自我們的這一發現:我們的一些最基本的信念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在很多中心問題上表面的矛盾導致了心—身問題、人格同一性問題、自由意志問題、惡的存在問題、道德相對主義問題和懷疑論問題。哲學探究試圖通過解釋某概念如何可能(或為什麼不可能)適用於某些事物來解決這些信念之間的衝突。
哲學與科學的不同在於,它試圖解釋一個概念如何可能適用於某條件而非一個事件如何可能發生。哲學理論提供一個概念之適用的邏輯上的充要條件,而科學理論提供一個事件發生的物理的充要條件。由於科學理論解釋了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它們可以通過實驗室里的物理實驗得到測試。由於哲學理論解釋了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它們可以通過心靈實驗室里的思想實驗得到測試。
學習問題
1. 哲學的四個主要分支領域是什麼?
2. 哲學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3. 哲學問題可以被如何解決?
4. 什麼是必要條件?
5. 什麼是充分條件?
6. 哲學理論試圖解釋什麼?
7. 科學理論試圖解釋什麼?
8. 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邏輯上可能的?
9. 是什麼使得某物成為因果上可能的?
10. 如何檢驗科學理論?
11. 如何檢驗哲學理論?
討論問題
1. 你的哲學是如何影響你對你的行為作出決定的?請舉例說明。
2. 哲學信念是唯一值得為之去死的信念嗎?請用例子闡釋你的觀點。
3. 如果克里克能令人信服地證明我們「除了一團神經元,什麼都不是」怎麼辦?這會對我們的法律體系產生什麼影響?對我們的宗教信仰呢?
4. 如果我們沒有自由意志這一觀點能得到充分的證明,我們該怎麼辦?這會對我們的法律體系有何影響?對我們的宗教信仰呢?
5. 如果擁有知識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能得到充分的證明會怎樣?這對我們的教育系統會產生何種影響?對政府所支持的各項研究呢?
6. 身為愛荷華州居民是身為美國居民的必要條件還是充分條件?
7. 身為美國公民是身為美國總統的必要條件還是充分條件?
網路探究
1. 你的信念系統有多融貫呢?要想知道這一點,就在「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網站做一個「哲學健康檢查」吧!
網址:http://www.philosophersnet.com/games/check.htm
2. 2006年Edge網站的「世界問題中心」向很多重要的思想家提出問題:「你最危險的觀念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可以在此看到:https://www.edge.org/responses/what-is-your-dangerous-idea。哪些觀念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迫使我們重新檢驗我們的哲學信念?你認為哪個觀念是最危險的?為什麼?
3. 第歐根尼·拉爾修為蘇格拉底(以及其他很多古希臘哲學家)寫的傳記可以在此看到:http://classicpersuasion.org/pw/diogenes/ 閱讀蘇格拉底的傳記。你是否同意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為什麼?
哲學園年度重磅大書
你從未讀到過的哲學導論
磨礪審辯性思維技巧的方法指南
於哲學實踐中錘鍊
理論想像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用思想實驗不停挑戰並重塑
你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
圍繞問題而非人物或理論結構全書
作 者:[美]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譯 者:柴偉佳 龔皓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