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衛東:平凡生活中彰顯「匠人精神」

楊衛東:平凡生活中彰顯「匠人精神」

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

閱讀提示

本文字數:1660字

閱讀時間:5分鐘

一針,一線,一筆,一刀……他們用雙手編織生活,雕刻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歲月帶走了他們的年華,卻帶不走他們的初心。他們是一介工匠,是文化使者,也是天府匠人。

有研究表明,隨著社會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這代人很可能會成為退休時間比工作時間還要長的一代人。那麼,退休後的漫長歲月,應該怎麼過才有意義呢?

成都一位「50後」大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她退休後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不僅和夥伴們一起積極排練舞蹈,參加比賽,還拿起剪刀做起表演服裝,經過多年的磨鍊,終於小有成就。

她就是「表演服裝和道具製作工匠」楊衛東。

初涉服裝設計和製作

20世紀50年代,楊衛東出生在重慶開縣的一個小鎮上,母親是一位鄉鎮幹部,父親是園藝工匠。或許童年時,父親工作的細緻與勤勞,已經在小小的楊衛東心裡藏下一顆「匠人精神」的種子。

長大後,楊衛東受母親影響,成為鎮上的團支部書記。1970年,因丈夫的工作崗位從鞍山調到攀枝花,楊衛東也跟隨丈夫的腳步,來到這座西南工業重鎮。

後來享譽世界的「鋼鐵之城」彼時才剛剛起步,楊衛東的丈夫屬於第一批組建攀鋼的工人,據楊衛東回憶,當時廠里的條件非常差,甚至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生活艱辛可想而知。沒過幾年,家裡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楊衛東一邊忙著工作,一邊要照顧家庭,精力還是其次,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上的捉襟見肘。

為了給孩子添置衣物,楊衛東決定從零起步,自學製作成衣。她買來一台縫紉機以及花布,又購買了幾本相關書籍,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動手實踐。起初,毫無經驗的楊衛東耗時耗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做出來的衣服不好看。她又利用業餘時間,去觀摩專業裁縫如何製作衣物,向老師傅請教、學習傳統剪裁縫紉技藝。隨著不斷摸索,楊衛東製作衣物的技術日益嫻熟。到後來,她不僅能滿足自己家庭的需求,還有餘力幫助廠里職工家屬孩子們設計製作衣服。

楊衛東謙虛地表示,當時物質條件有限,衣物的款式都很簡單,因此製作起來要容易一些,自己算不上專業人士。後來,她轉入工會工作,逐漸忙碌起來,針線活就這樣放下了。但是,那台縫紉機卻留了下來,成為她後來重拾手藝的重要工具。

重拾縫紉技藝

2006年,楊衛東正式退休,來到成都定居。隨著孫子們逐漸長大,楊衛東的閑暇時間多起來,閑不住的她便想找些事情來做。由於楊衛東有豐富的文藝排演經驗,2010年,在社區的協調下,楊衛東帶領社區的退休老人們組建了成都市錦江區老協藝術團,並被大家一致推選為團長。團員們都是退休老人,自由時間多,積極性也很高,大家很快就開始排練各種節目。

此時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眾人面前,如果只是跳跳廣場舞倒可以隨意穿著,但藝術團是準備要外出表演的,而且排演的節目眾多,需要不同樣式和風格的服裝,而且對服裝的質量要求還不低。藝術團其實是自發組建的民間團體,除了團員們自掏腰包,並沒有其他經費來源。命運彷彿一個輪迴,一轉眼似乎又回到當年在攀枝花的時候。於是,楊衛東毅然撿起多年不做的針線活,搬出家裡那台落滿灰塵的縫紉機,開始自己製作演出的服裝和道具。

在實踐中不斷進步

這一次,服飾的製作要求和效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格,「以前的服裝也沒什麼款式,演出服要求的就是艷麗的效果,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服裝,不同的服裝就有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花式。」

複雜而繁瑣的要求並沒有讓楊衛東退步,她一邊和團員們排練舞蹈節目,一邊根據每個舞蹈的不同特徵和要求,研究搭配需要的服裝效果。因為團里排練了很多民族舞,需要搭配風格各異的民族服飾,這就讓原本對民族服飾並不了解的楊衛東很傷腦筋。但她沒有氣餒,一直在慢慢學習與進步,遇到不會的工藝就向專業人士請教,正如當年在攀枝花初學制衣時的模樣。

楊衛東說,舞蹈服裝製作比較複雜,除了衣服本身,還需要添加許多飾品。無論是亮片、花邊還是珠子,都要一針一線地將它們縫補串聯在服裝上,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壞服裝,導致之前的勞動全部白費。看似簡單的一件衣服,或許就要耗費楊衛東數天的時間。有時候,一場演出要製作十幾套甚至幾十套服裝,可以想像楊衛東工作量之大。

幾年下來,楊衛東家裡的陽台和空閑的地方都堆滿了藝術團的演出服裝以及製作衣服的原材料,似乎成了藝術團的倉庫一樣。好在堅持與付出總會得到回報,2017年9月,楊衛東帶領藝術團團員參加「四川首屆海上廣場舞大賽」獲得了金獎。這個獎項中,除了隊員們的完美演出,楊衛東親手製作的這些演出服飾與道具也功不可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讀者 的精彩文章:

TAG:第一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