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你如何記住二十四節氣,想忘都忘不掉

教你如何記住二十四節氣,想忘都忘不掉

要理解白天黑夜,就要理解地球自轉。要理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就要理解地球公轉。

地球自轉,有自轉軸,也稱地軸。地球圍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的自轉。

站在地球上的人,以為是這樣的。

但如果把太陽作為參照物,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平面(黃道平面)作為參考,則是這樣的。

把太陽加進來,會更直觀。

自轉形成了赤道面,公轉形成了黃道面。

很明顯,自轉的赤道面,與公轉的黃道面,不是一個面,而是有夾角的,這就是著名的黃赤交角。

地球公轉的軌道,叫黃道。黃道平面,同時也是太陽直射點所形成的面。赤道平面,將地球分割為南北半球。太陽直射點,最北可以直射到北緯23度26分,最南可以直射到南緯23度26分。南北回歸線之所以是23度26分,就是因為黃赤交角是23度26分。隨著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成周期運動。

因為地球自轉面相對公轉面是傾斜的,當北半球更加傾斜向太陽直射面,也就是黃道面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當南半球更加傾斜向太陽直射面,也就是黃道面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站在北半球的視角來說,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為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隨著地球逆時針公轉,直射點由南向北移動,直射到赤道時,為春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繼續北移,直射到北回歸線時,為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繼續公轉,直射點開始南移,直射到赤道時,為秋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繼續南移至南回歸線,便又到了冬至。

至此,太陽直射點由南回歸線,經歷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又回到了冬至點,也就是南回歸線,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一年,又叫一回歸年。

有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地球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但是為什麼在近日點,北半球是冬天,而到了遠日點,北半球是夏天呢?難道不應該離太陽越近,越炎熱么?

從圖中可以看到,遠日點和近日點,地球距太陽的距離只相差600萬公里,相對於15310萬公里來說,微不足道,能量的消耗,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麼影響冬夏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原因主要在於直射和斜射。

首先,陽光直射時,等量的太陽輻射在地表散布的面積小,太陽輻射能量集中,太陽輻射強度大,所以感覺更熱。舉個例子,你拿手電筒正對著牆照,是一個很小的圓,斜過去照,就會變成大一些的橢圓。手電筒的能量是恆定的,直射比起斜射照射的範圍(面積)小,這樣單位面積獲得的能量,直射就比斜射多了。

其次,陽光直射時,太陽輻射穿過大氣的路徑短,被大氣削弱得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多。而陽光斜射時,陽光在到達地表之前,穿過的大氣路徑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少。這是太陽輻射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直射和斜射能量的不同,就能夠理解,熱帶,溫帶,寒帶,是如何劃分的了。

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現象,且斜射角度小,太陽輻射多,終年炎熱,為熱帶。

南北回歸線與南北極圈之間,沒有太陽直射現象,且斜射角度較大,太陽輻射相對較少,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會發生極晝極夜現象,也就是半年全是白晝,半年全是黑夜,沒有太陽直射現象,且斜射角度是最大的,太陽輻射很少,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現象是怎麼發生的呢?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不論地球如何自轉,北極圈以北,終日都是白晝,不會出現黑夜,這就是極晝現象。此時的南極圈以南則是極夜。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不論地球如何自轉,北極圈以北,終日都是黑夜,不會出現白晝,這就是極夜現象。此時的南極圈以南則是極晝。

廣州位於北緯23.13°,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2.8℃,全年基本都在5°以上,也就是說,廣州處於熱帶,亞熱帶交界地區,四季不是很分明。

鄭州位於北緯34°16"-34°58"之間,處於溫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文明發祥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因為這裡陰陽四時分明,水源充足。

土圭(tǔ guī)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通過杆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出處是《周禮·地官·大司徒》。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我國處於北半球,「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長;「夏至」那天,白天最長,日影最短。

冬至,日影最長,夏至,日影最短。但為什麼立春的日影比立秋長呢?因為立春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從南半球向春分點(赤道)移動,而立秋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從北半球向秋分點(赤道)移動。

聰慧的古人,在上萬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這種陰陽交替的規律,並總結出了河圖洛書。

「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

河圖,根據陰陽變化,定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洛書,根據陰陽變化,定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伏羲根據河圖洛書,推演出八卦。至此,聖人觀天象,以授農時,便可以指導農業生產了。

中國中古九朝(約1萬5000年前-約公元前2071年):弇茲朝、伏羲女媧朝、神農朝、軒轅朝、少昊朝、顓頊朝、高辛朝、青陽朝、陶唐朝。

也就是說,至少在1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就可以根據陰陽變化,推演出曆法,指導農時了。華夏人口爆炸,就得益於農耕。

要看懂八卦圖,就要先理解下面這張圖。

卦爻從下往上讀,陽中有陽為老陽,至陽。陽中有陰為少陽,雖有一陰,但大方向是陽。陰中有陽為少陰,雖有一陽,但大方向是陰(注意與少陽的區別)。陰中有陰為老陰,至陰。

冬至(坤卦),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最少,陰最多。

立春(震卦),直射點北移,一陽生。

春分(離卦),太陽直射赤道,陽氣更多,但大方向還是陰,所以離卦上面為少陰(陰中有陽)。

立夏(兌卦),直射點繼續北移,陽氣開始旺盛,大方向由陰轉陽,所以兌卦上面為少陽(陽中有陰),因為此時陽氣還未到頂點。

夏至(乾卦),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陽最多,陰最少。

立秋(巽卦),直射點南移,一陰生。

秋分(坎卦),太陽直射赤道,陰氣更多,但大方向還是陽,所以坎卦上面為少陽(陽中有陰)。

立冬(艮卦),直射點繼續南移,陰氣開始旺盛,大方向由陽轉陰,所以艮卦上面為少陰(陰中有陽),因為此時陰氣還未到頂點。

隨著天文曆法的日益發達,華夏民族繼而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從黃道上看,二十四節氣是這樣的。

把24節氣放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則是這樣的。

冬至後,直射點雖然開始北移,但陽氣仍然是很少的,與立冬後,經歷小雪,大雪時的陽氣,是相當的,所以冬至後會更加寒冷,於是要經歷小寒和大寒兩個最冷的節氣。

大寒後,直射點繼續北移,進入立春,春回大地。

立春後,陽氣慢慢增多,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雨水後,直射點繼續北移,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驚蟄後,直射點繼續北移,移動至赤道時,也就是春分,此時天白和黑夜一樣長,所以叫春分,分春之意。

春分後,直射點繼續北移,清明時節雨紛紛,春雨和春風將污濁之氣一掃而空,天清氣明,所以叫清明。《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清明後,直射點繼續北移,雨水滋潤,陽光充足,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穀雨後,直射點繼續北移,立夏。從此進入夏天,萬物開始了旺盛的生長期。

立夏後,直射點繼續北移,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小滿後,直射點繼續北移,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後,直射點繼續北移,直射到北回歸線時,就到了夏至。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

夏至後,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但此時溫度顯然還沒有達到最盛,因為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此時的陽光輻射,和小滿,芒種時是相當的,氣溫持續升高,經歷小暑和大暑。

直射點繼續南移,開始立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後,直射點繼續南移,天氣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後,直射點繼續南移,直射到赤道時,進入秋分。此時天白和黑夜一樣長,所以叫秋分,分秋之意。

秋分後,直射點繼續南移,氣溫更低,進入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後,直射點繼續南移,進入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霜降後,直射點繼續南移,進入立冬。雨變為露,露變為霜,下一步,就是霜變為雪了。

立冬後,直射點繼續南移,陽氣越來越少,陰氣越來越多,氣溫0度以下,開始小雪和大雪。但此時還不是最寒冷的季節。

太陽直射到南回歸線時,再一次進入冬至。

至此,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便經歷了一次循環。人們為了方便記憶二十四節氣,編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節氣歌方便記憶,但只要我們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原理,明白了他們只不過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複運動,產生了陰陽變化,進而產生了雪變為雨,雨變為露,露變為霜,霜再次變為雪的過程,以及因為雨水和陽光的變化,給百穀和天氣帶來的變化,就很容易將二十四節氣記住,想忘都忘不掉。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認真的了解,學習,並發揚光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道正德 的精彩文章:

以農為本,向全中國億萬農民同胞致敬

TAG:正道正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