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與獎學金
徐航
1991年8月7日,92歲的畫家林風眠先生辭世。
作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培養了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一代蜚聲中外的傑出藝術家。
今年是中國美術學院建院90周年,首任院長林風眠先生的一段佳話又浮現眼前——
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院前身)曾有個「永芳藝術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建立,和林風眠先生有著密切的關係。
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1900年生,1918年勤工儉學到法國學習美術,1925年回國後出任國立北平藝專校長。1928年,應蔡元培之邀,在杭州籌辦國立藝術院(後來的中國美術學院)並首任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又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和上海畫院畫師。
林風眠先生留學歸來,一腔熱血,欲以畢生精力為中國美術革新做貢獻。然而,現實卻不是他想像中的那樣,慢慢地他明白自己終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修正目標後,他轉向致力於融匯中西美術創作之路。在逆境之中,在缺乏知音的孤寂之中,默默耕耘了70餘年。
林風眠先生早期作品瀟洒飄逸,晚年則悲涼沉鬱。近期美術界把他與劉海粟、徐悲鴻兩人並列,稱為留學歸來對中國美術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三位巨匠。有人評價說:從融匯東西和革新中國美術這方面來看,他是三巨匠之首。他的學生、著名畫家吳冠中曾感慨地說:「從東方向西方看,從西方向東方看,都可以看到屹立著的林風眠。」
然而,林風眠先生自己卻把聲名看得很淡。他在世時,拒絕一切採訪。一位著名攝影家想為他拍些具有歷史性的高水平照片,拜託吳冠中從中懇求,他也不答應。除作品以外,他似乎不願意留下自己的任何東西。
林風眠先生長期遭冷遇,在周總理直接過問下才獲得自由。1977年9月,他獲准到巴西探親,以後定居香港。
1983年,全國政協委員王丹鳳向大會遞交提案,建議將林風眠先生在杭州的舊居改建為林風眠紀念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18位美術界代表與委員支持這一方案,林風眠工作過的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也熱烈響應。
不久,吳冠中因事去香港探望恩師,將提案之事告訴他,然而,林風眠先生卻不感興趣。
吳冠中見恩師對建紀念館冷淡,便想到一件事:恩師離開上海時,上海畫院扣留了他100多幅作品。1979年7月,上海美協在上海舉辦「林風眠畫展」,展出了部分畫作。開展前夕,林風眠寫信表示將他留在上海的作品捐給國家,以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吳冠中提議:「如果將您捐獻給國家的那批作品陳列在紀念館裡,讓國內外觀眾隨時可以去欣賞。這對美術事業的發展不很有現實意義嗎?」
林風眠先生聽他這麼說,才高興起來,立即說:「這個意見我同意。」
吳冠中回到北京,與浙江美術學院聯繫。浙江美術學院院長肖鋒很高興,立即致電上海畫院院長程十發。程十發表示同意,但提出這批畫要有林風眠先生的親筆信才好交出。肖鋒寫了封信,委託吳冠中到香港向林風眠先生當面陳述。不久,吳冠中就從香港帶來林風眠的親筆信。信上說:
肖鋒院長:
我同意將我贈給國家的一百二十幅作品移交杭州在舊居成立紀念館陳列。
即頌
春安!
林風眠
1988年2月28日香港
上海有關方面領導表示「應尊重風眠先生意願」。於是,吳冠中到上海畫院倉庫仔細察看了存放在那裡的林風眠作品。
然而,浙江美術學院由於經費困難,建館的事情一時很難落實。這事傳開來,林風眠先生的梅縣同鄉、著名愛國華僑、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得知後,表示願意出資100萬資助建館,並專門請人設計了紀念館和作品陳列室的藍圖。
文化部接受了姚美良的美意,在北京主持召開表示謝意的座談會,艾青、李可染、劉開渠、王朝聞和吳冠中等出席了座談會。但是,出乎意料,林風眠先生知道後,卻複信謝絕這一資助。他在信上說:「我這個人一生潦倒,年輕的時候竟然愛上了藝術,窮學生孤身奮鬥,深知求藝之艱難。我深深地體會到,許多有才能的年輕人由於物質上的拮据,大大影響了他們才能的發揮。因此,我考慮給我建一個豪華的陳列館是次要的。國家困難,將來有條件再說。現在不如把這筆錢拿去支持青年人深造,扶植他們成長,這樣我會感到安慰的。因此,請轉告姚美良先生,用於修建舊居陳列館的這筆捐贈,我難以接受。但我十分感謝他的厚意,是否可以用這些錢作獎學基金,以利於對青年美術家的支持。」
姚美良非常理解林風眠先生的心情,表示接受他的意見。這時,有人提議用林風眠先生的名字命名這筆獎學金,他卻制止道:「這可使不得!一方面我還活蹦亂跳,怎麼能用我的名字命名呢?另一方面如果用我的名字做獎學金的名字,就應該從我自己的口袋裡掏出錢來,不能由別人來資助。但是,我現在還拿不出這樣許多錢來。」後來經過多方商討決定,這筆基金用姚美良的父親姚永芳的名字來命名。
林風眠先生很高興,他寫信說:「了不起!姚美良先生為美術界辦了一件大好事,應該感謝他,你們代表我感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