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物之我見——越王勾踐劍

文物之我見——越王勾踐劍

它,深埋於地下千餘載,出土後仍然寒氣逼人、鋒利無匹;它,凝聚著無盡的王者之氣,為我國君子劍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一代春秋霸主越王勾踐的王者之劍——越王勾踐劍,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此劍為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望山一號墓中,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長約56厘米,寬約六厘米,柄長8.4厘米,重量只有875克,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飾有黑色菱形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千年不朽。在劍身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昭示著它的主人。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鋒利無比。

這本是位於今江浙一帶的越地的寶劍,為何發掘於湖北楚地楚國重臣邵滑的墓中?關於這一點,現在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陪嫁說,春秋末年吳國勢大,對中原各國威脅極大,楚國便極力扶持吳國後方的越國,出於政治結盟的目的,勾踐便將女兒嫁給了楚昭王,或許越王勾踐劍便是隨越王之女到了楚國,後來被賜與邵滑;另一種說法是戰利品說,戰國時期楚國乘越國內亂之際滅亡了越國,或許作為重要參與者的邵滑就是在那時得到了這把絕世寶劍。

「這柄劍極為引人關注的一點便是它劍身千年不腐的秘密。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的研究,可以把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劍本身的選材中鉛含量少而且含鉻,不易於被腐蝕;而且,墓葬本身的環境防腐條件好;再有就是寶劍出土時帶有一個木質的劍鞘對它進行保護。對於它的研究仍然在繼續,通過高倍顯微鏡,研究者們已經可以通過觀察到它的一種叫做樹枝晶的金相組織,通過了解它的微觀世界便可以來推斷它的製作工藝。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這把天下第一劍的神秘面紗終將被揭開。

當我看到它的真面目時,不禁思緒萬千。我驚嘆於吳越一帶深厚的劍文化,想到了金庸小說《越女劍》中劍術獨步天下的越國牧羊女阿青,想到了幹將莫邪夫婦為吳王鑄劍的傳說。在勾踐、阿青與幹將莫邪夫婦身上,我讀出了謙卑、堅韌、英勇、憐憫、公正、仁愛、正義、執著、犧牲、尊嚴與榮譽,這是劍的靈魂,更是中國歷史上無數劍客、俠者的畢生追求。劍是當之無愧的百兵之祖,入鞘如謙謙君子,路見不平則拔劍相助,我想這種作為文化符號君子劍文化也是我中華民族飽經滄桑仍然屹立不倒、蓬勃興盛的內在驅動力。

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因戰敗而屈身侍吳的勾踐,依靠自己不屈的信念勵精圖治、東山再起,最終一雪前恥。而這把隨其南征北戰的王者之劍,便是勾踐不屈人格的物化體現。成就了它「天下第一劍」美名的不只是它華麗的外表與高超的工藝,更是因為它陪伴著勾踐歷盡艱辛、卧薪嘗膽,見證了那段滄海沉浮的亂世春秋。它是承載著勾踐匡定天下之強國夢的具體載體,也是越地君民自強不息的精神武器,劈開了亂世的歷史,捍衛著王者尊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字聯盟 的精彩文章:

TAG:寫字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