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隴南西和乞巧民俗之「迎巧」
最新
08-12
8月10日(農曆六月廿九)晚,西和縣稍峪鄉杜家河村的姑娘們穿上盛裝,將「巧娘娘」迎進屋子後,在院子里唱起了《坐巧歌》。至此,乞巧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詩人林傑的《乞巧》這首詩淺顯易懂,表達了少女們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乞巧文化是起源併流傳於甘肅隴南市西和、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是一種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歲時節令活動。「時長七天八夜」的乞巧節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以及送巧七個固有程式,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
8月10日(農曆六月廿九)晚,「2018年中央、省市媒體西和行」採訪團走進西和縣稍峪鄉杜家河村,實地探訪「迎巧」過程。晚上7點,村裡的姑娘們就穿上了盛裝,整齊列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中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村子邊上舉行迎巧儀式。(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王佔東/攝影報道)
當地的女孩們正在準備「迎巧」的物品。
女孩們唱起《迎巧歌》即將出門「迎巧」。
為「巧娘娘」準備好的美食。
唱起《迎巧歌》去村外「迎巧」。
在村外舉行迎巧儀式。
接上「巧娘娘」回村子。
接上「巧娘娘」進屋。
將「巧娘娘」擺在屋內。
為「巧娘娘」獻上美食。
為「巧娘娘」整理衣領。
女孩們敬拜巧娘娘祈求自己心靈手巧。(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
※西固至機場大巴暫停運營
※2018「蘭馬」競爭空前激烈:女子哈桑登頂 男子沃爾德雷格衛冕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