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帶你認識戰鬥機機翼!

帶你認識戰鬥機機翼!

原標題:帶你認識戰鬥機機翼!


戰鬥機機翼


新動說航模



戰鬥機機翼的主要作用是產生升力,以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它還起一定的穩定和操縱作用。根據機翼的平面形狀來區分,常用的有矩形翼、梯形翼、三角翼、雙三角翼、箭形翼、邊條翼等。

根據機翼在機身的前後位置及作用可分為主機翼、尾翼(平尾和垂尾或傾斜尾翼)、前翼{又稱鴨翼}。而根據主機翼與機身的角度不同來劃分,又有前掠翼、後掠翼和可變後掠翼。


現代飛機一般都是單翼機,但歷史上也曾流行過雙翼機( 兩副機翼上下重疊)、三翼機和多翼機。根據單翼機的機翼與機身的連接位置,可分為下單翼、中單翼、上單翼和傘式上單翼(即機翼在機身的上方,由一組撐桿將機翼和機身連接在一起)。


下面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認識一下戰鬥機常用的幾類機翼。


尾翼



美國的F22採用V型雙垂尾布局


尾翼是安裝在飛機後部的起穩定和操縱作用的裝置。尾翼一般分為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由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動的方向舵組成,它在飛機上主要起方向安定和方向操縱的作用。垂直尾翼簡稱垂尾或立尾。根據垂尾的數目,飛機可分為單垂尾、雙垂尾、三垂尾和四垂尾飛機。


現在雙垂尾布局的戰鬥機有些採用V形布局,例如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動的升降舵組成,它在飛機土主要起縱向安定和俯仰操縱的作用。水平尾翼可簡稱平尾。有的飛機為了提高俯仰操縱效率,採用的是全動平尾,即平尾沒有水平安定面,整個翼面均可偏轉。


有一種特殊的 V字形尾翼,它既可以起垂直尾翼的作用,也可以起水平尾翼的作用。水平尾翼一般位於主機翼之後。但也有的飛機把「水平尾翼」放在機翼之前,這種飛機稱為鴨式飛機。此時,將前置「水平尾翼」稱之為「前翼」或「鴨翼」。沒有水平尾翼 (甚至沒有垂直尾翼) 的飛機稱為無尾飛機。這種飛機的俯仰操縱、方向操縱、滾轉操縱均由機翼後緣的活動翼面或發動機的推力矢量噴管控制。


鴨翼


採用鴨式布局的陣風戰鬥機


鴨式布局:座艙兩側有兩個較小的三角(後掠)翼,後邊是一個大的三角翼。比如中國的殲10、殲20、歐洲EF2000都採用鴨式布局,是一種十分適合於超音速空戰的氣動布局。


早在二戰前,前蘇聯已經發現如果將水平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機頭兩側,就可以用較小的翼面來達到同樣的操縱效能,而且前翼和機翼可以同時產生升力,而不像水平尾翼那樣,平衡俯仰力矩多數情況下會產生負升力。


早期的鴨式布局飛起來像一隻鴨子,「鴨式布局」由此得名。採用鴨式布局的飛機的前翼稱為「鴨翼」。戰機的鴨翼有兩種,一種是不能操縱的,其功能是當飛機處在大迎角狀態時加強機翼的前緣渦流,改善飛機大迎角狀態的性能,也有利於飛機的短矩起降。


真正有可操縱鴨翼的戰機目前有中國的殲10 、歐洲的EF-2000、法國的「陣風」和瑞典的JAS-39等。這些飛機的鴨翼除了用以產生渦流外,還用於改善跨音速過程中安定性驟降的問題,同時也可減少配平阻力、有利於超音速空戰。在降落時,鴨翼還可偏轉一個很大的負角,起減速板的作用。


後掠翼


機翼各剖面沿展向後移的機翼稱為後族翼,這種機翼的外形特點是,其前緣和後緣均向後掠。機翼後掠的程度用後掠角的大小來表示。


與平直機翼相比,後掠翼的氣動特點是可增大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並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飛機在飛行中,當垂直於機翼前緣的氣流流速接近音速時,機翼上表面局部地區的氣流受凸起的翼面的影響,其速度將會超過音速,出現局部激波,從而使飛行阻力急劇增加。


後掠翼由於可使垂直於機翼前緣的氣流速度分量低于飛行速度,因而與平直機翼相比,只有在更高的飛行速度情況下才會出現激波( 即提高了臨界馬赫數),從而推遲了機翼面上激波的產生,即使出現激波,也有助於減弱激波強度,降低飛行阻力。後掠角的缺點是扭轉剛度差、升力線斜率較低、氣流容易從翼梢處分離、亞音速飛行時誘導阻力較大等。

三角翼



幻影2000的三角翼


平面形狀為三角形的機翼稱為三角翼。與之相近的有雙三角翼和切角三角翼。目前常用的主要是略有切角的三角翼。三角翼飛機出現於50 年代,其代表機型有美國的F—102、前蘇聯的米格— 21、 法國的「幻影」Ⅲ等。


大後掠角三角翼具有超音速阻力小、焦點隨 M數變化小、結構剛度好等優點,適合於超音速飛行和機動飛行。三角翼的缺點是:在亞音速飛行狀態,機翼的升力線斜率較低、誘導阻力較大、升阻比較小,從而影響飛機的航程和起降性能。


變後掠翼



美國F14戰鬥機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


後掠角在飛行中可以改變的機翼稱之為變後掠翼。在飛機的設計工作中,有一個不易克服的矛盾:要想提高飛行M數,必須選擇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的機翼,以降低飛機的激波阻力,但此類機翼在亞音速狀態時升力較小,誘導阻力較大,效率不高。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講,要同時滿足飛機對超音速飛行、亞音速巡航和短矩起降的要求,最好是讓機翼變後掠,用不同的後掠角去適應不同的飛行狀態。


對變後掠翼的研究,始於 40年代,但直到 60年代,才設計出實用的變後掠翼飛機。一般的變後掠翼的內翼段是固定的,外翼同內翼用鉸鏈軸連接,通過液壓助力器操縱外翼前後轉動,以改變外翼段的後擦角和整個機翼的展弦比。變後掠翼的缺點是,結構和操縱系統複雜,重量較大,不大適合輕型飛機使用。美國的F—14戰鬥機是可變後掠翼的代表機型。

邊條翼



採用邊條翼的美國F18戰鬥機


邊條翼是 50 年代中期出現的一種新型機翼,一些第三代高機動戰鬥機採用了這種機翼,像美國的F—18和中巴合研的「梟龍」都採用邊條翼。


在飛機中等後掠角(後掠角 25度~45度左右) 的機翼根部前緣處,加裝一後掠角很大的細長翼(後掠角65度~85度) 所形成的複合機翼,稱為邊條翼。在邊條翼中,原後掠翼稱為基本翼,附加的細長前翼部分稱為邊條。


邊條翼的氣動特點是,在亞、跨音速範圍內,當迎角不大時,氣流就從邊條前緣分離,形成一個穩定的前緣脫體渦,在前緣脫體渦的誘導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內翼段的升力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還使外翼段的氣流受到控制,在一定的迎角範圍內不發生無規則的分離,從而提高了機翼的臨界迎角和抖振邊界,保證飛機具有良好的亞、跨音速氣動特性。在超音速狀態下,由於加裝邊條後,使內翼段部分的相對厚度變小,機翼的等效後掠角增大,可明顯降低激波阻力。


另外,邊條的存在,還可使飛機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飛行時的全機焦點後移量減小,導致飛機的配平阻力降低。因此,這種機翼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氣動特性。邊條翼的缺點是,在小迎角範圍內,其升阻特性不如無邊條的基本翼好;它的力矩特性也不理想,力矩曲線隨迎角的變化呈非線性。


翼身融合



陣風戰機的翼身融合技術

一般的翼身組合體是由機翼與機身兩個部件接合而成的。在機翼與機身的交接處,機身的側面與機翼表面構成直角(或接近於直角),這樣的組合,由於浸潤面積大,阻力也較大。


為了減少翼身組合體的阻力,有些飛機在機翼與機身的交接處增裝了整流帶( 亦稱整流包皮),使二者間圓滑過渡。在設計上,整流帶一般是不承受載荷的,但在飛行時,它很難不受氣動力的影響,因此,往往會發生變形等問題。


後來,研究人員根據翼身整流帶的優缺點,提出了翼身融合體的概念,即把飛行器的機翼和機身合成一體來設計製造,二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翼身融合體的優點是結構重量輕、內部容積大、氣動阻力小,可使飛機的飛行性能有較大改善。


後來還發現,由於消除了機翼與機身交接處的直角,翼身融合體也有助於減小飛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改善隱身性能。這一設計的典型代表是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翼身融合體的缺點是:外形複雜,設計和製造比較困難。


前掠翼



S-37「金雕」


另外,還有一些戰鬥機採用了前掠翼技術,與後掠翼相反,前掠翼的外形特點是前緣和後緣均向前掠。這種戰機目前僅僅停留於驗證階段。


本文轉載自:新動說航模


本文系網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航空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空知識官方賬號 的精彩文章:

揭秘殲-20戰鬥機「隱身衣」材料-ITO
飛機也有縮骨神功,了解一下?

TAG:航空知識官方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