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艾灸治療痛經不同的艾灸方法

中醫艾灸治療痛經不同的艾灸方法

艾灸治療痛經也是常見的緩解痛經的方法,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幾種不同的治療痛經的艾灸方法,一起到下文看看。

婦女在行經前後,或正值經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蒼白,頭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惡欲吐等症,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鬱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溫經止痛。臨床觀察發現,採用灸法有明顯的止痛之效。以下介紹幾則供選用:

艾條灸

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內側等部位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條熱度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出現灸感感傳時,疼痛可逐漸緩解。每次每穴艾條灸2~3分鐘,每次自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連續5天,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細,製為餅狀,放置於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附子餅上,點燃艾絨施灸。每穴灸3~5壯,每次約10~30分鐘,自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連續5天,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隔鹽灸

將食鹽適量放置於肚臍、關元穴處,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食鹽上,點燃艾絨施灸。每穴灸3~5壯,每次約10~30分鐘。自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至月經結束。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隔姜灸

將生薑切片,放置於肚臍、關元穴處,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薑片上,點燃艾絨施灸。每穴灸3~5壯,每次約10~30分鐘,自經前3天開始,每日一次,至月經來潮、疼痛消失為止。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隔鹽隔姜灸

將食鹽適量放置於肚臍、關元穴處,而後將薑片放置於食鹽上,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薑片上,點燃艾絨施灸,每穴灸3~5壯,每次約10~30分鐘。自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至月經結束。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隔葯灸

取紅花、蒲黃、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為細末,加黃酒少許製成葯餅,放置於肚臍、關元穴處。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葯餅上,點燃艾絨施灸,每穴灸3~5壯,每次約10~30分鐘。自經前3~5天經來出現疼痛開始,每日一次,至月經疼痛消失為止,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中成藥葯酊灸

取雲南白藥酊,或麝香風濕油,或正紅花油適量,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關元穴、肚臍處,用點燃的艾條在搽藥部位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到艾條熱度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出現灸感感傳時,疼痛可逐漸緩解。自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每次約10~30分鐘,連續5天,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中成藥藥液灸

取復方丹參液,或當歸注射液,或紅花注射液等適量,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關元穴、肚臍處,用點燃的艾條在搽藥部位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到艾條熱度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出現灸感感傳時,疼痛可逐漸緩解,自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每次約10~30分鐘,連續5天,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

艾灸治痛經,主要針對女子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治療前,首先要診斷明確,然後對症治療。按經絡循行線路準確取其主穴和配穴,再進行施灸。

主穴

關元: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卧取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氣海: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配穴:次髎、中髎、天樞、歸來、曲骨。

治療時,病人首先選取仰卧位,點燃艾條,在距離穴位約2公分的空中熏烤以局部皮膚有灼熱感為度。然後改俯卧位,同法灸治背面的次髎或中髎穴。每天進行一次。

穴位的選取,一般主穴每天使用。但配穴可每天輪換選取2~3個。

選擇治療時間一般在月經來潮前數日開始,到月經乾淨後數日。

艾灸治痛經是通過艾葉的特有氣味與溫熱的刺激,來調整體內機能,達到緩解子宮肌肉反射性痙攣、解痙活血通絡止痛的目的。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氏風采 的精彩文章:

每晚的睡前運動,你都是怎麼進行的?有沒有考慮這樣做
女人說過最大的謊言:明天我要減肥

TAG:龍氏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