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姓氏 | 黎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姓氏 | 黎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原標題:姓氏 | 黎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黎姓,漢族姓氏,為典型的南方姓氏。普通話讀音【li】,粵語讀音【lai】。今以湖南、廣東、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較多,是中國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

姓氏來源

1.出自九黎的後裔。


據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


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被豐舒所滅,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見《四庫全書、路史》)


這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部分得姓始祖

豐舒。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另一種意見認為,黎氏得姓始祖為黎侯,名待考。豐舒不是黎侯,而是強佔黎氏之地黎國的仇人。豐舒是路國宰相,傷潞子之目,殺君主夫人,奪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侯誅滅豐舒。之所以被尊為祖,是由於斷句錯誤所致。《四庫全書、路史》記載:「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確斷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這樣才符合記載記載。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

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黎姓大約有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為黎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黎姓總人口的4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江西,這三省黎姓占黎姓總人口的89%,其次分布於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於湘川贛地區。


明朝時期,黎姓大約有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闖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


宋、元、明600年間,黎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江西為黎姓第一大省,約佔總黎姓人口的4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這兩省黎姓大約佔黎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湖南、四川、湖北,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餘年,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


當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萬,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廣西兩省區,大約佔黎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貴州、重慶、湖北,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廣東居住了黎姓總人口的29%,為黎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粵桂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分布狀。黎姓分布較廣,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黎姓在粵桂兩省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粵贛大部、湘桂瓊、四川西北、重慶中部、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北南部、甘肅南端、青海東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黎姓人群。在廣東東端、江西東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雲川渝大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0.32%,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1%的黎姓人群。

郡望堂號

  •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 堂號

黎陽堂:後周黎景熙曾任黎陽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稱「黎陽信史」,子孫以「黎陽堂」為堂號。


黎城堂:周朝黎侯國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其後裔有以「黎城堂」為堂號。


經術堂: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孫黎伯賢,由四川渠縣遷居重慶府巴縣西鄉大教場,今屬重慶市渝中區教場口,後裔以「巴郡堂」為堂號。


乾元堂:黎伯賢之孫黎命表,元朝皇慶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賜名曰「命表」。其長子太銘公裔,以「乾元堂」為堂號。


載酒堂:「載酒堂」是北宋時代海南島儋縣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蘇東坡晩年被貶官到海南儋縣,聞當地人黎子云,家貧好學,躬耕農圃而侍母至孝,又聽說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數卷,特往尋訪,成為至交好友,經常柱杖而至。某天,蘇東坡訪黎子云,遇雨,借路旁農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見此老頭,雖儒冠儒衣,卻打扮成農舍翁的怪模怪樣,皆笑,路旁籬犬群吠。後人據此描繪成種種「東坡笠屐圖」,流傳於世。蘇東坡苦心教學,當地士子王霄、符林、許鈺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聽講學。當地民眾,包括黎族黎氏,爭相載酒攜肉相贈,表達對蘇東坡的尊敬。蘇東坡特書一匾「載酒堂」給黎子云及當地百姓留念。「載酒堂」現為海南島著名人文景觀,建築宏偉,位於距儋縣縣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猶縣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於清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賢公,素質公,素賞公有廣東五華遷居上猶營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後裔。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禮序堂」等。

家族名人

黎干公:字體存,謚號「忠貞」,四川戎州(今南溪縣)人,生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肅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為諫議大夫,因故告老終養歸戎州。唐代宗大曆元年丙午(766年)舉孝廉,二月釋奠國子監,授祭酒,旋復官諫議大夫。大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曆十二年丁巳(777年)晉陞兵部侍郎,後蒙冤慘遭誅殺。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年)評反,追贈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謚號「忠貞」,賜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於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個官任京兆府尹、並被宮追封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賢,故史書、族譜均載「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誥封「渭陽郡君」,生一子黎廣。

黎斡:(民間族譜多誤作黎干),諱垣夫,777年九月後接任京兆尹多年,後任兵部侍郎,與郭子儀、楊綰、崔寬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五子黎烑、黎燧、黎炬、黎焻、黎煟。廣東省化州《黃竹黎氏族譜·黎氏源流跡考》,「……唐(朝)興,星緯之學重,戎州黎斡通其術,玄宗時待詔翰林,擢諫議大夫,遷京兆尹,其子烑、燧、炬、焻、煟,及孫植,世守家傳,歷為右散騎常侍。」


黎玄勝: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勝公第三子黎致統公,在唐肅宗時代任翰林院侍講,晉封右僕射(右丞相)。黎致統公次子黎輝武公,為唐德宗時駙馬。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誌》,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讚賞。


黎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華容人,明朝天順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黎淳博學多才,尤以經史著稱,除參與修撰了《大明一統志》《英宗實錄》《續資治通鑒綱目》外,著有《龍峰集》、《明試錄》、《黎文僖集》等傳世。明朝著名宰相楊廷和和楊一清都是其學生,並深受其影響。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維柞:四川江津人,明末官員。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庶昌:貴州省遵義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漢族,是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2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死後,繼任大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勳將其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晚年投資實業。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黎民偉:祖籍廣東新會。早年開拓香港及國內電影市場。譽為中國電影之父。


來源:綜合網路


聲明:非常感謝原作者的分享!如原作者見到後認為不妥,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艮謙齋 的精彩文章:

文史 | 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大明真的出兵百萬損失數十萬嗎?
文史 | 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歷朝的「太宗」皇帝,大多即位不「合法」

TAG:艮謙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