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信的三不「徹」

韓信的三不「徹」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張良是最雲淡風輕的一個,觀大局、定戰略,舉重若輕、不粘不滯;蕭何是最勤懇務實的一個,抓細節,重執行,舉輕若重,任勞任怨。韓信做人做事的狀態則在他們二人之間,既不能像張良那樣瀟洒豁達,也不能像蕭何那樣老實本分,故而結局是三傑中最慘烈的。

這三個人都對漢朝的創立有大功,但是功也分顯功和潛功。顯功就是擺在面上,普天之下只要長眼的人都能看得見的。潛功就是不在面上的,只有知道內情的人,或者是幾百年後再來看才能看得見的。

韓信立的就是顯功,張良蕭何立的大都是潛功,而顯功要比潛功易封。

所以我們看到,漢四年,韓信封齊王;漢五年,蕭何封酇侯,漢六年,張良封留侯。張良蕭何跟隨劉邦比韓信早,甚至韓信都是張良蕭何推薦的,但是韓信不僅能夠封王,而且封王時間還早於張良蕭何。

這當然是形勢使然,亂世當中需要下大力度獎勵軍功,以收猛將之心。但是立顯功的人,往往風頭太盛,容易出問題。韓信的問題,我認為概括起來就是三個不「徹」。

首先,做好人不夠徹底。定三秦、取趙代、逼燕地、下齊境、圍垓下……韓信的出現幫了劉邦天大的忙,但是他並不甘心做一個只講默默奉獻的好人,時不時要提一些要求。打下齊境之後,便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不得不封。固陵戰役,劉邦狼狽不堪,迫切盼望韓信來救,韓信卻遲遲不來,直到劉邦多劃給封地之後,才發兵來助。韓信功勞確實大,但是憑藉著自己的功勞,屢屢拿別人一把,就讓人很反感,讓人很難打心眼裡感念你的好。本來立功是好事,但是好事沒做徹底,讓劉邦不念好。

其次,做壞人不夠徹底。韓信有做壞人的機會,打下齊境之後,蒯徹勸他自立獨立,因為此時楚漢相爭已經到了僵持階段,韓信就像一個砝碼,他加到哪邊,天平就傾向哪邊。蒯徹以「功高蓋主者不賞」來勸韓信,乾脆脫離劉邦獨立,以齊地為根據地,可以與楚漢並立,三分天下。蒯徹的建議很大膽,也很浪漫。如果韓信採納,那說不定中國的歷史會提前出現三國演義。韓信猶豫再三,最終以「漢王對我很好,我不能負他」為由,拒絕了蒯徹的建議。但是,蒯徹的話對於韓信的觸動是很大的,韓信從內心上不可能完全臣服於漢王,所以才有種種邀賞求封的舉動。但是,韓信始終沒有撕破臉單幹。兩次束手就擒,還不如英布,徹底撕破臉造一場反。直到最終被呂后收拾時,才大發感慨悔不聽蒯大夫之言啊!

我在讀《淮陰侯列傳》的時候,有時候很替韓信著急,要麼你就老老實實的盡忠,要麼你就轟轟烈烈的造反,總是猶豫搖擺糾結。想做個好人吧,不大甘心;想做個壞人吧,不大忍心。韓信經常在糾結,但最終在這種糾結中,不僅做不成好人,連做壞人的機會也沒了。

有一件事很典型地反映了韓信這種糾結,那就是項羽死後,私藏項羽大將鍾離昧。你要是死心塌地向著劉邦,那就別私藏;你要是看重和鍾離昧的交情,那就別再把人給交出去。韓信想在劉邦和鍾離昧兩邊都落好,結果兩邊都不落好。所以我有時候很納悶,韓信打起仗來那麼果決的一個人,辦起事情來咋就這麼拖泥帶水。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糾結。跟韓信一樣,有做好人的時候,也有幹壞事的時候,徹底的好人和徹底的壞人是不存在的。只是我們是普通人,影響不大,而韓信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現實地位則不一樣,他的糾結會要命。

歷來對於韓信的死,也有很多人認為是必然。韓信太有威脅性了,不論他如何表現,最終都會被收拾,從他立下大功之後,便是死局。但是,我始終覺得,韓信的死局,還是有一絲破解之機的,但韓信沒把握住。這就是第三個不徹。

第三,做凡人不夠透徹。做不了好人,也做不了壞人,其實還能做一個平凡人。做一個平凡人,要有一份通達透徹的心理。韓信在陳地被擒拿回長安,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取消王爵,改封淮陰侯。可能對於韓信來說,看不上這個侯爵之位。所以經常抱怨,心情很鬱悶,看誰都不順眼,到處發牢騷、撒怨氣,不肯接受自己成為一個平凡人的現狀。這就是做人不夠透徹的表現。

韓信估計從沒好好想想自己的一生,從吃不上飯、受胯下辱,到不被項羽重用,再到跟隨劉邦登壇拜將,攻城掠地,裂土封王,然後削王改侯。經歷這一番大起伏,應該看淡知足了。改封淮陰侯之後,劉邦還是會和韓信見面聊天,還經常在一起談論談論過去的戰事,評價評價各路將領,還留下了多多益善的典故……你看,要是能做一個天子的老友,不管事不生事,閑來陪皇帝敘敘舊,回憶回憶過往崢嶸歲月,不也挺好的嘛!但是韓信不甘心做一個平凡人,他始終想不通,始終放不下,老在想憑什麼我就這樣了。心結越來越重,怨氣越來越大,被人抓住把柄便是遲早的事情了。

假如韓信能夠想得開一些,看得透徹一些,學會做一個平凡人,學學張良蕭何,他們二人不也就封侯而已嘛,重點學張良閉門學道,少管閑事,少見閑人,說不定還能落個善終。

韓信在未央宮臨死前感慨,後悔不聽蒯徹之言。言下之意可能是後悔自己沒能做一個徹底的壞人,孰不知還有做徹底的好人、做透徹的凡人兩條路可走。上天派一個名叫徹的人來到他身邊,可他最終還是沒有大徹大悟啊!

最後,要聲明一點,歷史無法假設,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韓信選擇別的道路,會不會有更好的結局。我們也沒有資格去指教古人該如何如何,因為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現實處境,遠比書上的記載更加複雜深刻。我們只能從這些留下來的記載中,在領略古人風範之餘,去尋找些對我們有所啟發的東西。

所以,讀歷史還是應該有個謙恭的態度:多領略精神,少非議往事;多啟發自我,少指教古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睡善飯 的精彩文章:

TAG:多睡善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