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在親子關係中成長

如何在親子關係中成長

我的一位朋友X,在出國留學的專業抉擇上與父母因意見分歧而爆發爭吵,嘗試數次溝通後未果,痛苦不已。X在經過了系統調研和清晰規劃後,抱著利於讀博的心態想選擇自己心心念念的藝術批評專業,但其父母卻明令要求選擇在國內更便於求職、無博士點的管理專業,且又幻想其讀博。X認為父母頑固不化,邏輯不通,前後矛盾;其父母認為X目光短淺,盲目輕信。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在升學的決策上,也曾和媽媽爭吵過、冷戰過,抱怨過,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子女的任何痛苦在媽媽心中都會被放大到數倍的濃度。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給予我們生命能量的父母,也帶給了我們一生最核心的束縛。我們的認知和思考都曾被原生家庭所框限。很多人在生活中的最大痛苦,確來自於原生家庭,來自於與父母的關係。

當父母不能真正理解子女的訴求,不能給予子女作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的充分信任,只能向子女提出一些角色化的要求,抱著「我是為你好」,但卻並不明了其所作所為是否能夠真正為子女好時,那種精神結構被生生疏離的痛苦,並不是看似其樂融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可以慰藉的。當時下的我們看到階層的界限,看到家境間的差距,便可憐自己承受了不公,如白眼狼一般將原生家庭倒打一耙,可殊不知,生命的目的非比較,我們總要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學會如何與自己和解。在命運的圍城裡,我們能夠有多高的自由意志、在多大程度上突破原生家庭的局限性,才是生命的能量體現。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目送》」

聊天沒法共鳴很正常,思考與處事方式不同也很正常。時代語境不同,三觀視野不同,我們愛看的idol的綜藝,父母覺得就像在看一群精神病群魔亂舞;父母愛跳的中老年disco,我們也很難get到其中的美。男權社會、代溝、教育、時代…過往種種皆成現狀,導致原生家庭的議題太過宏大又如此尋常。我們必須明了,從讀大學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只會漸行漸遠…無數家庭的父母與子女,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於你我,於父母,都無能為力,看著自己養育的那個曾經活蹦亂跳言聽計從的小朋友變得和自己難以溝通、愈發叛逆,看著正在被時代遺棄的父母變得垂垂老矣,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孱弱…面對可能的矛盾與爭吵,有什麼樣的方法論?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問題?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柴靜《看見》」

*《請回答1988》

對待父母,別批判別指責。成年人往往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固執,在矛盾激化時,用凌厲的態度和語言試圖說服父母鬆動其錘鍊幾十年的價值體系,無異於以卵擊石。

出身是沒法選擇的,她們已經在她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給了我們最好的愛,即便這份愛帶著「鐐銬」,似乎並不明智甚至有時略顯盲目,但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我們所擁有的成長環境與教育條件,父母那一代,物質精神雙匱乏,沒有人教育他們如何釋痛苦,他們也受限於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濟條件,理想和慾望求而不得,他們身陷囹圄、有著認知的局限性而不自知,而這種局限,有時代遺留的不可抗拒之客觀因素,也有基於其有限的見識與經歷的主觀。因此,不要妖魔化他們,把父母在某些方面當成傻瓜也許是一瞬間的事,可是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實屬不易。

「念起即覺,覺而不隨。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緒判斷的,但要有個戒備。念頭起來要能察覺,覺察之後你就不會跟隨它。——柴靜《看見》」

*《家,n次方》

與父母的溝通,面對任何失望和困境時,結果面前首要的是自省,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後用冥想的方式待自己平復並鎮定,而非任由負面情緒擾亂心緒,而後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一時改變不了父母的價值觀,又無法一直針尖兒對麥芒地僵持不下,怎麼辦呢?翻開日記疏導情緒,將事情原貌客觀還原,剖析父母同時觀察自己,這樣心裡就好過多了。把自己置於更高的位置旁觀整個事件、旁觀你和父母間的關係,見世界、見眾生都是見自己,見得越多越能從心底生出體恤。其次,在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和可選擇範圍內做出最優化的行動。事實上,逃避既可恥也沒用,不去解決實際問題,你所擔心的將依然成為下次爆發的導火索。

問問自己

你是否人格獨立?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與獨當一面的能力,而這,又是否取得了你父母的信任呢?

你和你的父母彼此懂得對方嗎?你了解他們的壓力、困惑和迷惘嗎?而他們,又理解你的追求嗎?如若不是,那麼你是否曾帶著大量的事實和數據,以強大的邏輯鏈為他們解讀呢?

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被俯視的,還是平視呢?

想想辦法吧年輕人

儘早經濟獨立完成原始積累

原始積累首先是錢,然後是見識。很多父母由於基因、由於自小從未真正得到過愛而不會去愛人,曾經有過父母離異或父母不在身邊而缺愛的子女在愛自己之前,先靠自己,然後做自己。守住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溝通需要策略

一方面,對待自己真心喜歡的事,不妥協不放棄,在溝通上,漸進而非激進。不要正面衝突、以暴制暴,用幽默溫和又撒嬌的方式解決問題。溫柔和鼓勵是我們從小到大渴望的態度,那麼,給父母做個示範吧;另一方面,很多家庭的子女都難以擺脫「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讓父母知道有這樣的幾位榜樣,他們這樣做也走得很遠、過得很好,那為什麼我就不能有機會試一試呢?

自我療愈

健康的親子關係一定讓彼此變得更好,而非成年之後依然一味地掣肘與犧牲。成年人之所以是成年人就因有了力量來阻擊來自外界的傷害。看多了數年來抱有全部希望維護親子關係但依然傷痕纍纍的家庭,情感上,無法相融,對方拒之不聽,請別逼迫自己,這不是敵對,而是你有你們的人生,但我也要走好我的路,盡量減少對自己的傷害。而在經濟上,父母既然盡到養育責任,你也理應做到贍養的義務。

人格獨立

你認為自己已獨立,那你的父母看到了嗎?有些時候,要記得把自己的點滴進步分享給父母。只有真正心智成熟,主動表現出自己的靠譜、責任與擔當才能讓他們相信,而他們,也才會在面臨選擇時,漸進地思考你所堅持的合理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erself 的精彩文章:

TAG:He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