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水墨的空間可能

傳統水墨的空間可能

春水、夏雲、秋月、冬嶺。

風物是季節的標誌,風物之美則是文化的寄託。2018年8月8日,作為蘇州美術館著力打造的年度學術提名展項目,「四季無聲——陳湘波作品展」隆重開幕,策展人朱小鈞在開幕現場為觀眾介紹了這場「傳統」作品展覽的策劃思路。

開幕現場,策展人朱小鈞介紹作品及策劃思路

蘇州美術館新館於2010年建成,其大型的展廳空間設計向當代藝術的展示開放更多的可能,而當陳湘波的工筆作品置於開放的展廳,則遇到畫面與空間比例失衡的問題。策展人朱小鈞整理展出作品,以「四季」為主題,將展廳空間進行調整,以紗簾、刻字、題詩等方式打破空曠的空間結構,明確的分區與路徑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到工筆作品的畫面上。

陳湘波將多年創作的主題鎖定在花鳥自然,此次展出的70餘件作品全面呈現藝術家多年的創作面貌,不管是在工寫技法上的學術性探索,還是對花鳥節氣的格物致知,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陳湘波在繪畫之路上的不懈探索。一套以節氣命名的扇面作品令人矚目,這套作品多以小寫意的形式畫成,折枝花鳥在扇面有限的空間中的生動顯現是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參悟的生動體現。

藝術家陳湘波在展覽現場

「四季無聲」展出陳湘波多年創作的精品之作。遵循中國畫傳統三礬九染的複雜工序,我們可以想見將近一米的畫面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陳湘波說:「我是這個時代的畫家,無論畫什麼,怎麼畫,都會有當代社會的影子,不需要我刻意表現,其實當下文藝工作者都有這個時代的烙印。」而當傳統作品面對今天的展示空間,策展人對主題的選擇和對空間的把握則顯現出其重要性。

策展人朱小鈞從「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社會的功用談到節氣對現代人情感的作用,他說:「季節和節氣今天已經很大程度上脫離了農業生產的功用而成為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它在生產上越來越少地影響我們的生活,而變成一種儀式,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指引。」

蘇州美術館擁有百年歷史,繼承顏文樑先生的遺志,以開放包容的視角展示多元藝術形式。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蘇州美術館館長曹俊說:「陳湘波的工筆作品裡有對傳統的繼承,有對時代的思考,在技術上有發展,在情操上有升華,這與蘇州美術館對藝術的理解是一致的。」

「四季無聲——陳湘波作品展」在蘇州美術館的呈現不僅是地域文化上的交流,更是傳統藝術形式與當代展示空間對話的精彩案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財富 的精彩文章:

一念以何,何以一念

TAG:藝術與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