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一門七代」傳奇
原標題: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一門七代」傳奇
在梨園,譚家是譚派的傳奇。自「伶界大王」譚鑫培創立京劇第一個老生流派以來,祖孫六輩代代繼業。譚氏一門歷經近200年,梨園香火不斷,為中國戲劇史上世家之最。
京劇譚家起始於譚鑫培的父親、漢調名家譚志道,但譚家真正揚名是從譚鑫培開始的。過去梨園行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對成名藝人一般用「老闆」二字來尊稱。但在京劇界,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人是被用「大老闆」來尊稱:一個是程長庚,京劇的開山鼻祖,也是譚鑫培的師傅,另一個就是譚鑫培。京劇在程長庚手裡創出基本模樣,而在譚鑫培手裡,京劇聲腔盡脫原始本色,最終確立起在中國戲曲中的國劇地位。譚鑫培也因此被尊稱為第一個「伶界大王」,而京劇史上有「伶界大王」之稱的也只兩位:譚鑫培、梅蘭芳。
不過,名頭如此響噹噹的譚鑫培,其實原本並不是唱老生的,而是「半路出家」。他原名金福,生於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原籍湖北江夏(今屬武漢),年輕時本是演武生戲的,但按照師傅程長庚的說法,譚鑫培人瘦臉小,「口大如豬喙」,嘴太大了,難以出名。因此,程長庚建議他戴上髯口唱武老生,這樣會顯得眼睛有神,形象上能得到改觀。
最終,譚鑫培真的紅了。不過,這裡面「髯口」遮「丑」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絕對是個肯下功夫的人。為了能把戲唱好,譚鑫培博採眾長,後來,已經到了「逮著誰學誰」的地步。有時,為了學戲,甚至不惜觸犯行規。
儘管學戲過程很艱難,但譚鑫培不怕苦,自己又勤於鑽研,最終成了名角。他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北京城裡處處傳說: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叫天兒」是譚的老家湖北江夏一種叫聲好聽、音又高的鳥,人稱「叫天子」,這裡代指譚鑫培。
出名後,譚鑫培被召到宮裡為慈禧老佛爺解悶兒。宮裡的這份差事,他一直干到清亡,前前後後20多年。
慈禧懂戲,很喜歡聽譚鑫培唱戲,有時也通過聽戲來發泄私憤。和光緒爭權的那段時間,譚鑫培多次被召進宮唱《天雷報》,用劇中人張元秀打忘恩負義的張繼保的板子,來影射光緒帝像張繼保一樣忘恩負義,要遭天雷擊斃。
總的來說,慈禧對譚鑫培還是不錯的。她聽得過癮了,會給很多賞賜,甚至為了譚鑫培,慈禧還曾破了朝廷的法令。1900年庚子事變後,兩宮回京,朝廷開始禁煙。譚鑫培正好喜好這一口兒。有一次,宮裡傳譚鑫培去唱戲。譚鑫培請病假沒去。慈禧問得了什麼病,告知在戒煙,精神衰,不能演戲。慈禧聽了說,譚鑫培一個唱戲的,也不管國家大事,抽煙有什麼關係,傳他抽足了進來吧。得了特赦令,以後誰也不敢幹預譚鑫培抽煙了。
不過,等到清朝滅亡轉入民國,袁世凱當政後,譚鑫培雖然在界內名氣很大,但在袁府,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
1913年的一天,總統府差人來告知,過幾日要去總統府演《戰長沙》。譚鑫培答應了。此前,這齣戲都是由汪桂芬飾演關羽,他配黃忠;現在汪桂芬已死,譚鑫培覺得自然應該由他來演關羽。為此,他特意置辦了演關羽用的一身嶄新的綠蟒和綠靠。可是,幾天後拿到戲單,譚鑫培很失望。戲單上仍然是讓他演黃忠,關羽一角由當時不出名的晚輩演員王鳳卿出演。
為一個不出名的晚輩配戲,譚鑫培情緒低落。演出那天,上場前,他竟然忘了脫掉自己身上的衣服,就紮上了大靠。事後,有人報告了袁世凱的大公子袁克定。袁克定認為譚鑫培對大總統不恭敬,竟罰譚鑫培一年之內不能演戲。
譚家和袁府的隔閡由此漸漸加深。巧的是,譚鑫培最後一次公開演出那天,正是袁世凱一命嗚呼的時候。在煤市街中和園,譚鑫培正在台上演《擊鼓罵曹》,他指著曹操開罵之後,接著罵張遼,忽然有個人上台來,到他身邊,咬耳朵說了幾句話。此後,譚鑫培飾演的彌衡,忽然之間把道白增加了一百多句,譚鑫培在台上多罵的那一百多句,原來是在罵袁世凱。
此後,雖然擺脫了總統府的糾纏,可譚鑫培卻受到了更致命的傷害。1917年4月,廣東督軍陸榮廷進京,大軍閥江朝宗在金魚衚衕那家花園為他辦堂會,堅持要譚鑫培演出。譚鑫培當時已卧床數月,便婉言拒絕。江朝宗大怒,讓手下的步兵統領和警察總監帶領一隊警察來到譚家,生拉硬拽把譚鑫培架去演出。鑼鼓響起,譚鑫培支撐著病體勉強上台,唱得淚流滿面。這是他的絕唱。一個月後,譚鑫培去世,終年70歲。出殯那天,成千上萬的市民到大街上為他送行。
譚鑫培去世後,譚家並非後繼乏人,譚鑫培的兒子譚小培、孫子譚富英都是這一行當里的佼佼者。
譚小培,生於1883年,原名嘉賓,藝名小培。他自幼就被父親送進小榮椿班學老生,後轉入小洪奎社。他在嗓子變聲後,曾到洋教會辦的匯文學院學習德語,嗓子恢復後,先拜老生沈三元為師,後又回到父親的同慶社演出。他唱的老生戲秉承了正宗的譚派風格,表演絲絲入扣。1917年,他和父親在吉祥園同台演出《碰碑》,戲裡戲外兩父子,傳為佳話。
譚小培還與「四大名旦」中的尚小雲、程硯秋等合作多年。1919年,他與楊小樓、尚小雲赴上海演出,請荀慧生(藝名白牡丹)擔任刀馬旦,引起轟動,「三小一白」享譽大江南北。
不過,父親去世後,劇壇競爭激烈,時年30歲的譚小培感覺到了壓力。他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決定放棄自己進一步出名的機會,全力培養天賦條件更好的兒子譚富英。
相比而言,譚富英比他的爺爺出名要早得多。1913年,在上海一次諸多京劇名伶的大合演中,年僅25歲的譚富英被安排在前排,落座於馬連良和尚小雲中間,可見他當時已有極高的藝術地位。
爺、孫二人都很出名,譚小培的地位就顯得很尷尬。關於這祖孫三代,上世紀30年代,北京一家報紙曾經登載過一幅很幽默的漫畫:畫面上畫著老中青三個人。由右而左,上首是譚鑫培,中間是譚小培,下首是譚富英。譚小培表現出左顧右盼的神態,對著譚富英說:「你父不如我父。」對著譚鑫培說:「我子勝於你子。」說明譚小培夾在兩代當中,上不如父,下不如子。
但是,譚小培卻並不介意。論名氣,譚小培的確不如父親和兒子,但他在這爺、孫二人中間所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應該說,從譚門藝術傳承的角度看,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功臣。正是在譚小培扶助下,譚富英大紅大紫近30年。
從譚志道算起,譚富英是譚門第四代。在他之後,在京劇藝術這條道路上,譚家依然走得很執著。
譚富英的長子譚元壽10歲時就進了富連成科班。坐科的7年,他父親曾囑咐班主對他嚴格要求,所以,學戲時挨打,別人挨五板,他就得挨十板。但他也因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初,北京京劇院要排演一出現代戲《蘆盪火種》,譚元壽被安排出演該戲的男一號—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後來,毛主席觀看了這部戲,並指示戲名可以參照傳統京劇,改為《沙家浜》。從此,譚元壽在《沙家浜》里塑造的郭建光形象家喻戶曉。
譚元壽之子譚孝曾則執著追求傳統京劇,是北京京劇院的著名演員,也是目前並不多見的、能具前輩典範的演員。
譚正言,譚孝曾的兒子,出生時,譚元壽決定讓他繼承譚派和余派,成為「譚家的余叔岩」,故為他取名「正岩」。譚正岩的天賦極高,扮相、唱腔頗有譚富英遺風,15歲時首次登台就大獲好評。作為譚門新一代,他曾說過,要讓譚派藝術「再傳200年」。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路)
※初學京劇,對劇中人總說」轉來「大為不解,殊不知它的作用可大咧!
TAG:早安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