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遭遇要官
跑官要官其實都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而是古之有之。比如說唐代的大文豪韓愈,在25歲上中了進士之後,為了能夠「兼濟天下」,就曾經給很多當官的寫過自薦信,甚至登門拜訪,希望能夠得到他們賞識,通過他們的舉薦進入官場。而他的第一個官職秘書省校書郎(掌校理典籍的官員)兼任汴州幕府做觀察推官(類似於今天中級法院院長),就是以這種方式,通過宰相董晉的舉薦得來的。要官之事,古代也很常見。明人黃瑜的《雙槐歲鈔》「陳情願仕」一章中,就記錄了明朝洪武、永樂與洪熙年間發生的臣民向皇帝要官的幾件事:一是洪武丁卯年國子生古樸,向明太祖朱元璋要官;二是永樂丁酉年潮陽縣儒士郭張善,向明成祖朱棣要官。三是洪熙乙巳年禮部尚呂書震,向明仁宗朱高熾要官。
國子生古樸向明太祖朱元璋要官一事發生在西曆1387年。那一年,古樸向皇帝上奏陳述自己家庭困難希望能夠入職,以從官府所得俸祿贍養母親。最後,朱元璋不僅對他予以嘉獎,任命他擔任兵部主事(掌理各省之輿圖,正六品),而且讓他把老母親接來京城養老。第二件則發生在西曆1417年,潮陽縣的儒生郭張善向明成祖朱棣陳情,自己很小就成為孤兒,是繼母撫養成人的,因此希望能夠做官報答養母。朱棣命令翰林院對他進行考試,在通過考試後,任命他擔任檢討(翰林院下屬的史官,從七品位)。而禮部尚呂書震向明仁宗朱高熾要官的事件,發生在西曆1425年。呂書震是為他的兒子呂熊向明仁宗懇請給他一個官職,甚至於在皇帝面前淚流滿面。明仁宗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三件發生在明朝年間的要官事件,細細讀來,是有些差別的:古樸和郭張善都是以「孝親」的名義向皇帝要官的,而提倡孝道是明朝皇帝始終如一的做法,所以,讓皇帝很難拒絕。另一方面,古樸的身份是國子監學員,而國子監學員可以說都是替補官員,所以,任用應該說在情理之中。至於郭張善要官,明成祖朱棣其實還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對他進行了水平和能力的測試的,所以,給他一定的官職也不能算多過分。但是,呂震為他的兒子呂熊要官,就有些特別了:沒有任何原因,僅僅是自己昔日靖難時守城有功——如果一定要說還有其它原因,恐怕也就是他兒子呂熊很難通過正常途徑如科舉進入公務員隊伍,而他兒子又想做官。
一般而言,開國皇帝的頭腦大都是比較清醒的,所以,作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在有人向他要官的時候,一定不只看到了對方要官的理由——為了更好地贍養母親,還看到了他的基本素質或者說特別身份——國子監學員。而明成祖朱棣,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也與開國皇帝差不太多——從侄兒建文帝的手中把皇璽奪過來的難度未必在其它方式做皇帝之下,沒有一個清醒而理性的頭腦是無法想像的。他在處理儒生郭張善向他要官一事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孝親」的理由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你一介尋常儒生,到底有沒有做官的能耐也必須考慮,所以,他讓翰林院對他進行了考試。而考試的結果應該是比較理想的,所以郭張善幸運地通過另類方式進入了官場。
明仁宗朱高熾或許是他太過仁慈,也可能是對呂震靖難之時守城有大功念念不忘——那可是關係到自己性命而不僅僅是皇位能不能保住的問題,所以,面對呂震泣涕漣漣的一張老臉的時候,難免心慈手軟,而顧不上官員選拔的必要程序之類的。當然,話又得說回來,所有的程序在皇帝面前都是白話——連江山都是他姓朱的,還有什麼不能依著他的性子來?
TAG:另類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