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30歲做減法,40歲困惑,50歲保持好奇心」
50歲的白岩松,最近在一刻上做了場演講,講的是他每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感悟——這感悟就是標題提到的幾個關鍵詞:
30歲,減法:20歲之前要玩命的去做加法,不斷嘗試,但到了30歲的時候就要收,因為「你不是所有的都合適,也是不是所有適合你的都該去做」。
40歲,困惑:40歲的時候發現物質沒有帶給自己想要的幸福,心中便會有困惑。一方面是很多困惑需要通過跟自己交談,給自己一些答案;但另一方面,是周遭環境落後於自身的困惑,是獨善其身還是成為一個公民?
50歲,好奇:50歲最大的收穫是「善待你的每一個今天,兩年後看你的今天最好不過」;人到了一定年紀,見識過很多體驗過很多,所以並不需要保持好奇了。而之所以保持好奇,是因為它是督促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
白岩松這個名字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坦白的說,之前我對於所謂的人生經驗分享是嗤之以鼻的,因為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並不需要一味去看別人如何過他的一生,甚至,我認為這樣的人生經驗是碗毒雞湯,壓根沒有任何營養。但最近,我有些改變原來的想法。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難以獨善其身的,也許我們不會買心靈雞湯的單,但仍然會有些其他的途徑影響著你對人生的看法,比如某個人無意中的一句話,電影裡面不經意間的一個台詞,身邊朋友同事的榜樣,都有可能成為促使我們作出改變的源泉。本質上,「雞湯」跟這些並無差異。但不管什麼類型的「雞湯」,唯一有種例外的是,當你拒絕改變的時候——這個時候,任何人任何事可能都無法觸動到你。反過來也就是說,所謂的「雞湯」,它只適用於那些試圖作出改變的人。我30有+了,按白岩松的說法,此時應該做減法。但我悲劇的發現,自己其實沒有減法可做——這不是我今天思考的結論,而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反覆琢磨的結論——只是白岩松講的觀點恰好觸動到了我。如果以一般的評價標準來看,也許並不算太差,至少世俗意義上的人生大事都算是有了結論。但是只有我自己內心知道,這一切的所得,多半是拜運氣所得,很難談得上是自己主觀意識到人生應當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而順著這個目標去追求的結果。舉個例子,在深圳這樣的城市來說,絕大多數的剛需,15年之前沒上車的話,再往後就得付出比之前好幾倍的努力。所以,如果說要從過往人生中找到一個關鍵點的話,我覺得最大的功勞還是在於媳婦當初的堅持與英明決策。否則,很難想像現在會過著一種怎樣的焦慮的生活——雖然現在的焦慮感也蠻重,但我估摸著兩者間的心態肯定會有顯著的差異。既然30歲的人生還不足以做減法,那麼就只好回到20歲的人生那樣去努力做加法了。前段時間聽到的一個說法是,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過著得過且過的被動生活,著眼於當下,不會花時間去思考長期的人生追求是什麼。這其實有點奇怪,因為但凡有了三五年的職場經歷,都會熟練於去思考某項工作的長期目標與意義,為什麼到了個人生活時,反倒會忘卻了呢?或許是因為工作上就已經耗盡了心力,所以生活上就偷懶了?但許多人的工作明明也不見得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反正至少我自己目前還是沒有答案的。如果設定一個時間期限,比如說五年後,我想過一個怎樣的生活呢?這麼問,似乎不太好給答案,或者換種方式,五年後我自己不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這是我最近持續在問自己的問題,列舉一些:
我不想過無法可以相對自由掌控時間的生活
比如,我不希望五年後還是得日復一日的上班——這並不說自己對現在的工作有什麼不滿。我們之所以上班,是因為這份工作能夠提供我們生活所需的收入來源,而這個收入來源是以買斷時間作為代價的,作為個人而言,在時間方面是不具備跟公司抗衡的能力。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有其他更好平衡收入與時間的方式,上班就不是一個必選項。
我不想五年後在消費上還有諸多的顧慮
如果僅僅是消費而言,目前許多物品肯定是具備消費能力的,但現在的消費肯定還是會有不少的顧慮,不是那種自己所設想的隨心所欲的狀態——這也並不是說非得買買買,而是說,得具備那樣的消費能力,而至於是否消費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比如,我希望媳婦能夠非常enjoy購物樂趣本身,而至於是否消費,可以看心情。
我不想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留下遺憾
我不想寶寶以後的記憶中,留下「她的爸爸媽媽沒有多少時間陪伴」的印象。我也不想她的成長過程,留下太多想去嘗試而因為我們的緣故而不能去嘗試的遺憾。換句話說,我應該為寶寶的成長秉持一個怎樣的教育理念才不至於留下遺憾呢?道理上,很容易講這樣的一句話:我們未必能夠幫她看清楚未來所有的道路,只能告訴她如何與這個世界更好相處的方式,教會她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方法。問題在於,什麼是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又該如何探索這個世界?30+歲了,現在去思考這些問題是否太遲了呢?我想不會的,不去想不去做才是焦慮的根源。對抗焦慮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面對它,解決它。到40歲的時候,希望自己有餘力像白岩松那樣去困惑些無關乎個人的事情。題圖:來源於網路日更:69/100
TAG:芃芃其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