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孔子:我不做聖人 只做君子就好了

孔子:我不做聖人 只做君子就好了

孔子一生中最大的劫難便是「陳蔡絕糧」,陳國、蔡國的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他們圍困在荒山野嶺中,七日粒米不見、斷食絕糧,許多弟子病倒不起,性命垂危。

脾氣較大的子路有些慍怒,他責問說:「老師,難道君子也有窘困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即使窘困也還是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小人一旦窘困就無所不為了。說完,孔子繼續彈琴唱歌,子路受到了老師的感染,拿起盾牌,伴著老師的節奏跳起了舞。

子路應該記得,老師曾講過君子在窘困中會怎樣做:「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會致力於在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逸,而是努力勤快地做事,謹慎說話,主動向行為高尚的人求教。孔子一直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和弟子們的。

後來子貢趕往楚國遊說,楚昭王派兵解救了孔子。在路上,孔子對子貢說道:「賜啊,你以為我博學強記才得到了這些學問嗎?」

子貢表示疑惑:「對呀!難道不是這樣嗎?」他一定很奇怪,老師劫後餘生卻問這不相干的問題。孔子卻意味深長地說:「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的原則,我用它來貫穿一切的事物」。

孔子所說的基本原則正如他對子路所說的道理一樣,他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以貫之」。回到彼時,孔子只是個鬱郁不得志的理想主義者,他一生死守衛道。

哲學家馮友蘭曾說:孔子一輩子思考的問題很廣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如何「做人」。那麼他苦苦求索的結果,最終給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事實上,儒學便是「君子之學」。到底什麼是君子?《論語·雍也》中說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認為注重內在的品格修養再加上豐富的學識文采,就差不多是理想中的儒家君子了。

「君子」在西周時期主要是對貴族和執政者的尊稱。到後來,孔子在儒學中對「君子」這一概念賦予了更多優秀品德的意蘊和內涵。儒學具有修己和治人兩個方面,但無論是修己還是治人都必須先成為君子。

「君子」是《論語》中反覆刻畫的,共計出現了107處,由此足見孔子對君子人格的鐘愛和重視。文化的功能是以文化人,這些倫理規範或者說美好品德,最終都聚集、沉澱和升華為一個名為「君子」的理想人格。

為了讓世人能夠認識和理解「君子」,孔子睿智地在《論語》里採取比較法,用比君子高大的「聖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來做比較,讓人們明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就是君子人格了。

孔子對弟子把他奉為「聖人」的做法表示反對,說道:「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不敢自詡為「聖人」,而既高尚又平凡的「君子」倒是可學可做的。孔子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關於「小人」,他在與君子一系列對比中對其予以否定。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說: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憂愁。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別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安詳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詳舒展,如此等等。

這就告訴我們,君子既不同於難以企及的、仰之彌高的聖人;另一方面也與目光短淺、見利忘義的小人判然有別。儒家文化旨在把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們培育出一種理想的「君子人格」。

儒學倡導以文化人,文化最深的積澱和影響是對人格的培養。所以孔子更願以言行舉止來影響弟子們乃至更多的人,所以他不願做高高在上的聖人,只願做具有美好品格的君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尚書》:顛覆王朝的酒香
千里之堤 潰於蟻穴:別讓小錯毀掉你的生活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