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pple Titan到達戰場前夕,五問蘋果汽車

Apple Titan到達戰場前夕,五問蘋果汽車

神秘感,一直是蘋果玩兒轉電子市場的重要法寶之一。

在發布會前,消費者一直帶著強烈的好奇感,以及最高等級的期望值,等待著,等待著……

當發布會結束後,緊繃的神經才得以放鬆,而蘋果發布的產品,也不曾讓消費者感到失望。

於是,這份神秘感,最終轉換成了發售新產品時,各大門店排起長龍的儀式感,以及官網搶貨都有黃牛黨介入的緊迫感。

顯然,庫克也希望蘋果汽車,遵循同樣的套路——蘋果官方一直遮遮掩掩,庫克也一向不置可否,但蘋果造車實際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今天,汽車頭條APP就將五問蘋果汽車,通過多年來的蛛絲馬跡,帶您走近謎一樣的蘋果汽車。

一問:何時開始?

早在2007年,喬布斯就將公司名稱Apple Computer更名為Apple,這可以說是蘋果公司業務拓展野心的起點,而喬布斯生前對汽車業務表現出的強烈興趣,便也成為了蘋果汽車業務的重要鋪墊。

然而,喬布斯並沒有等到汽車項目上線,便離開了。

在這位天才離世三年後,2014年,Apple Titan(泰坦)項目正式獲批,這也意味著蘋果汽車業務的正式開始。

除了在公布該項目獲批時,官方提出的「給特斯拉迎頭一擊」的豪言壯語,此後再無正式曝光,這也使蘋果汽車,一度被公眾淡忘。

二問:進展程度?

雖然官方一直進行著嚴格的保密,甚至要求汽車項目的員工在進入工作地點時將工牌信息「背扣過來刷卡通過」,但無可否認,汽車相關項目一直沒有間斷過。

知情人士透露,位於庫比蒂諾蘋果公司總部附近的一個絕密地點,正是蘋果汽車的研究實驗室。而該實驗室,在2014年泰坦項目上線後,一直有工作人員進出,2016年官方稱放棄造車業務,轉向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時,進出該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不降反升。

如果真的削減了項目分支,甚至是最耗費人力財力的造車業務分支,那麼進出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增加,便無法被合理解釋。

深諳新車研發周期的人有個共識,48-60個月研發一款新車,是合理的周期。

順理成章,近日,一位特斯拉的中國供應商曝出消息,「蘋果可能很快就要推出新能源汽車了。現在樣車應該已經出來了,本月底開始小批量送樣。但是保密,內部總監都看不到。」

同步進行的還有自動駕駛實際路測的數據收集工作。

據悉,今年的蘋果路測車隊又增加了11輛實測車輛,從去年的55輛,增加至66輛。

在66輛路測的自動駕駛汽車中,已知的是三輛2015年款雷克薩斯RX450h,共有6名測試人員全天候待命。

不僅是樣車製作以及自動駕駛,蘋果在車載系統CarPlay、駕駛員體征測試系統,以及車窗全屏Hud抬頭顯示等多個領域,不斷進行研發,並申請專利。

根據業內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蘋果或將推出汽車相關產品的時限從2020年推遲至2021年。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步進行的多分支汽車相關技術研發,如果均實裝入蘋果汽車,將達到蘋果公司藉助第一款汽車產品,「顛覆汽車市場」的目標。

由於試圖將尖端科技應用於量產車,時間表的推遲,也在合理估算之內。

三問:人才何來?

有人認為,「閉門」造車,用在蘋果汽車上,簡直再合適不過。

並非如此,其實蘋果造車的「大門」一直敞開著,甚至絞盡腦汁的蘋果,不曾停止邀請專業人才入駐,查閱報道資料,人才數量的報道就是佐證。

2014年,「目前已組成數百人的研究團隊」。

2016年,庫克「叫停」造車項目的煙霧彈時,「千人團隊將轉向專攻自動駕駛技術」。

2018年7月7 日,跳槽小鵬汽車的蘋果前員工張曉浪因涉嫌竊密,被FBI逮捕。而在隨後的司法程序中,蘋果被迫提供了相關部門的員工數量,「整體員工13.5萬人,專攻汽車相關業務的研發人員5000人」。

蘋果並沒有傳統主機廠那麼龐大的車型陳列,而高達5000人的研發團隊,專攻一輛車的研發,絕對算是個非常奢侈的數字概念。

數百、上千、5000,挖人速度之快,不言而喻。

道格·菲爾德,曾在蘋果擔任Mac硬體工程副總裁,2013年開始在特斯拉負責Model 3車型的開發工作。日前,蘋果發言人湯姆·紐梅爾(Tom Neumayr)證實,Field又重新回到蘋果公司,從事神秘的汽車項目——「泰坦計劃」。

很顯然,Field同時兼具電動平衡車(Segway)、智能硬體(蘋果Mac硬體工程)、傳統汽車研發(福特汽車)、智能機器人(DEKA)、新能源電動汽車(特斯拉)等領域豐富而珍貴的從業經驗,正也正是目前造車野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的蘋果當下所急需的人才。

前特斯拉汽車工程前副總裁克里斯·波利特加盟蘋果,他曾是阿斯頓馬丁的首席工程師,暗示蘋果的計劃可能是推出高端汽車。

前特斯拉機械工程經理大衛尼爾森,前高級動力總成測試工程師約翰愛爾蘭,前特斯拉招聘人員Lauren Ciminera,也相繼加入蘋果公司。

難怪馬斯克都曾調侃蘋果,稱其為「特斯拉墳墓」,在特斯拉做不出像樣成績的人都去了蘋果,挖苦之意明顯。

但絕不僅僅是特斯拉被挖。電池公司A123,英偉達,MissionMotors,Here地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以及眾多主機廠,都是蘋果挖人的對象。

作為汽車初創公司來說,人才是不可能憑空瞬時就靠自己培養出來的,「挖牆腳」自然也成了蘋果唯一可選的道路。

四問:市場定位?

蘋果公司的財務分析師Gene Munster指出,泰坦計劃中將誕生一輛75000美元的汽車,它將在2021年面市,並與特斯拉對標。

官方一言不發,這也許是蘋果從「非官方」渠道透露的關於泰坦計劃,最「有料」的細節了。

價格範圍有了,但具體車型的細分市場定位,仍然是個謎。

雖然蘋果汽車的假想圖層出不窮,但其真實性並不可靠——太過概念的雙座車,並不可能直接入市,而超跑車型又不可能成為走量的產品。

據業內人士猜測,由於蘋果並未爆出過SUV車型的假想圖,且明確對標品牌為特斯拉,那麼泰坦計劃第一款車型,最有可能定位於5座轎跑。

如果猜測是準確的,Model S和Model 3相應的細分市場,極有可能,將最先迎接蘋果汽車的強勢「攪局」。

五問:蘋果優勢?

如果把蘋果也納入造車新勢力範疇,恐怕,其優勢是全方位的。

凌駕於眾多造車新勢力之上,在某些層面,蘋果甚至可以直接對標傳統強勢汽車品牌。

比如資金。

1萬億美金的市值,250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傳統主機廠有幾個能與之匹敵?

當新造車都在撓頭找錢,虛頭巴腦造聲勢搞融資的時候,蘋果在默默專註於技術研發的投資。不求別人,自己搞定。

2015年,蘋果的研發費用是80億美金,2018年,這項費用在150億美金左右。

比如技術。

眾多造車界人才的引入,剛才已經詳細談過,相應的技術研發,如果只能與成熟車企打個平手的話,那麼在所謂的車載相關技術層面,蘋果則有著不言而喻的巨大優勢。

在市場沒有覺察AI前景之時,Siri就誕生了,而CarPlay的AI技術仍未止步。

當手機屏幕還在靠按鍵組合解鎖時,平衡觸感喚醒、指紋、人臉識別技術,蘋果已經應用或已走在研發的路上,這也將在自動駕駛的雷達感應和障礙物識別上助力蘋果,先人一步。

蘋果有iOS系統及成熟的應用生態,集成在CarPlay系統上,恐怕並非難事。當其他用戶還在費盡心思將手機系統映射在自己愛車的屏幕上時,蘋果可以大大方方的喊話,我的車不僅僅是車,還是一台比手機功能更豐富的手機。

技術上敢談顛覆一詞的,恐怕非蘋果莫屬。

比如品牌。

走在街上,也許能採訪到汽車品牌認不全的人,也許能採訪到自認為懂車卻仍然認不全造車新勢力品牌logo的人。

但說起蘋果,恐怕無人不知,這就是蘋果的品牌力。

而將這種電子產品市場的強大品牌力,推向汽車市場後,恐怕對於傳統造車行業的品牌布局,也將形成一定的衝擊。

當蘋果汽車到達戰場

庫克最理想化的局面是:傳統車企,猶如諾基亞;而造車新勢力,自以為無需「大象轉身」般的輕盈創新,猶如黑莓。幾個回合下來,一個說「我們沒有錯,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另一個則默默放棄。

而現實是,務實的庫克放低了身段:「我們將給特斯拉迎頭一擊」。在喬布斯時代,蘋果唯一的敵人是自己,競爭對手從不會成為對標對象。也許這從側面說明了特斯拉在領域內的優秀,也說明了蘋果對電子市場的顛覆更有發言權,汽車業,庫克還是個小學生。

最殘酷的視角來看:蘋果在電子市場的成功經驗,並無法完全複製到汽車行業。

歸根結底,汽車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規模化生產。

資金到位,但技術不再是偏向電子產品,造車本身也是技術活兒,追趕百年車企的步伐,豈能一步到位?而造車的根基,不是花里胡哨的車載技術,而是汽車本身。

更不要提規模化生產,雖然錢能解決的問題,在蘋果那兒都不算問題,但當產能不再只是用於生產電腦手機和電子手錶,一系列在發布新車後要面臨的產能問題,顯然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汽車頭條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請勿抄襲或改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汽車頭條 的精彩文章:

國企改革迎「神秘推手」,國家隊闢謠合併後動作頻頻
WEY VV6車型配置公布,全系標配20項安全配置

TAG:汽車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