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帝師」都是冤大頭

「帝師」都是冤大頭

原標題:「帝師」都是冤大頭



作者 | 周淮安

系微信號:youhistory1


01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一輛馬車疾行至長安東市突然停下,一個身著朝服的中年男子走下馬車,疑惑地看著駕車的中尉,皇帝讓中尉召自己上朝議事,卻為何在市場停留?


這名中年男子叫晁錯,當時身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享受正國級待遇,是漢景帝最信任的老師。

然而,中尉當眾宣讀了皇帝的詔書,在晁錯完全還沒有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時候,便將仍舊身著朝服的他腰斬於東市。


漢景帝之所以要殺自己的老師,是因為在晁錯的主張下,漢景帝詔令削藩,卻引發「七國之亂」。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反叛。漢景帝為了度過危機,於是犧牲自己的恩師以求平息事態。


事實證明,晁錯殺錯了,七國並未因此退兵。最終,漢朝中央政府動用武力才平息了七國叛亂。


史書大多記載漢景帝是受了晁錯政敵袁盎的蒙蔽,一時糊塗才錯殺恩師。但後世的學者對景帝的「厚黑學」看得很清楚。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梅曾亮指出:「削七國者,帝之素志也。而不敢居其名,故假錯以為之用。」「帝特以錯為餌敵具耳!」

也就是說,漢景帝一開始就把晁錯當做自己的誘敵之餌了,而且是一個可以捨棄的誘餌。


文化學者鮑鵬山認為,漢景帝設的是一個連環計。首先,利用晁錯的忠誠和遠見,「假錯為之用」,讓他承當「削藩」的倡導者和設計師的角色,使之成為眾矢之的,並利用他的奏札激化矛盾,促使必反的吳楚等國早日爆發,從而能夠有充足的理由動用武力收拾他們。當這一目的實現後,再用晁錯的腦袋籠絡未反的諸侯,孤立吳楚,使中央具有絕對的優勢。


作為帝師,晁錯至死都沒想到,自己的學生竟然會用自己傳授的「術」來算計自己。


正如梅曾亮所感嘆:「君子日:術不可不慎哉。以盜之術授人而保其不我盜,且曰是必不疑我為盜,雖至愚者不出此。錯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02

「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拼全力為眾生,犧牲也值得!」


這是《大話西遊》中唐僧為遊說至尊寶西行取經,所吟唱的《Only you》。一個背鍋,一個送死,好歹還能說是師徒二人各有犧牲,去留肝膽兩崑崙。


但是,在帝師與徒弟的關係史中,往往送死的是師傅,背黑鍋的也是師傅,帝師都是冤大頭,得善終的寥寥無幾。 


一是因為皇帝是「神」不是人,是天才中的天才,頂峰中的頂峰,但帝師的存在卻證明「有人比你還牛逼喔」,這種師徒關係本來就是悖論。

在打江山的時候,帝師還能成為皇帝的良師益友。但一旦坐穩江山,帝師也就成了徒弟的心病,帝師越出色,皇帝越心虛:一個比你更善權謀,更會治國的人;一個比你自己還了解你,比你還了解你的江山的人。這對於任何君主來說,都如芒在背,猜忌、防範遠遠大於師生之情。


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著名「帝師」劉基(劉伯溫),被《明史》譽為「諸葛亮一類的人物」。朱元璋稱之為「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並多次稱讚劉基為:「吾之子房(張良)也。」


奪取天下後,劉基很早就急流勇退,離開權力中心,深藏功與名,但始終處於朱元璋嚴密監控之下。後來,僅僅因為被胡惟庸誣陷企圖在有王氣的地方建墓,就被朱元璋剝奪爵祿,嚇得劉基主動到南京「求軟禁」以打消老朱猜忌,最終憂病而死。


二是對於皇帝這種特殊材料製成的學生,老師很難拿捏嚴格教育的時、度、效,搞不好學生將來「反噬」老師。


明朝萬曆皇帝從小是個乖孩子,為了將其培養為一代明君,其母李太后和帝師張居正對其教育十分嚴格,哪怕讀錯一個字也會被當面斥責,甚至連張居正的名字都成為皇太后嚇唬小皇帝的有效手段。「慈聖訓帝嚴,每切責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於是帝甚憚居正。」(《明史·張居正傳》)


這種完全無視小皇帝尊嚴的管教,使萬曆幼小的心靈,開始由親近、尊重向著畏懼、厭惡的方向轉變。


張居正一死,活在老師陰影中的萬曆爆發了,追奪了張居正的一切榮光,差點要開棺戮屍,並活活餓死張家十餘口。張居正肯定想不到,自己費盡心血培養的好學生,不僅「反噬」老師,還沉溺酒色,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成為史家認為有「亡明」之實的昏主。


三是作為臣子,帝師絕對是一顆紅心向太陽,但對於皇帝而言,老師本質上也是工具,關鍵時刻是可以捨棄的,說不定換一個更好。


《漢書》記載,當袁盎建議漢景帝殺掉晁錯時,漢景帝沉默良久後說:「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用通俗的話說,他還為殺老師找了個高尚的理由「為天下而殺一人」,帝師真是冤大頭。


03


既然帝師是冤大頭,為何古往今來那麼多文人還前赴後繼,趨之若鶩呢?


因為,「帝師夢」是中國文人最大的夢。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通過委身權力,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和政治理想,這是數千年來中國文人嚮往的成功之路。


反正都是出來「賣」,賣個最高價當然是最好了——皇帝就是那個能出最高價的人。所以,張良說:「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史記·留侯世家》)


帝師的悲哀在於,既希望委身明君聖主,實現抱負,又要標榜自己入世是為天下蒼生黎民計,功成即身退,深藏功與名。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好比既入青樓,又要標榜自己「賣藝不賣身」,出淤泥而不染,真的好難。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對不起,我要先走一步,內閣還有一個重要的會議等我參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蓮悅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的自信與不信
漢朝人眼中的樓蘭美女

TAG:蓮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