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隆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光修復瓷器就涉及好幾個部門

乾隆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光修復瓷器就涉及好幾個部門

文/陳德方

前些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在全國掀起了文物熱。其實,在故宮修文物一直有歷史傳統,並不是當代獨有的事情。以陶瓷修補為例,在明代的時候,宮中的陶瓷壞了,就會專門請工匠修復。然而,陶瓷修復真正的高峰是在清代。

由於陶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所以很多器物一個破損,無法換新,所以陶瓷修復便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清代,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已經在養心殿下設了造辦處,專門負責宮內文物修復工作,其中陶瓷修復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將養心殿的造辦處併入內務府,從雍正到宣統年間,造辦處所有的修復工作都記錄在《活計檔》中。其中,乾隆皇帝的修復記錄不僅多且雜,從而看出,乾隆皇帝對文物的迷戀。乾隆尤其喜歡瓷器,修復瓷器的案例也尤其多。

乾隆皇帝是第一位親自給文物修復提供指導意見的皇帝。同時,他親自過問造辦處的改革,將原來的四十二作精簡為十九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與管理效率。

根據《活計檔》的記錄,在各作合併之前,涉及修補和修復陶瓷器的作坊有:匣作、玉作、鍍金作、牙作、銅作、如意館、漆作、木作、廠木作、刻字作。在各作合併之後,造辦處承辦的陶瓷修補工作主要由匣裱作、金玉作、油木作、銅鋄作負責,主要修補內容包括打磨、釦邊、粘接、做色、補釉等方面。

根據紀東歌的研究,「同造辦處的其他事務相似,每逢較為重要的陶瓷器的修補事宜都有總管或太監統管和活計房、查核房、督催房等機構的官員監督,乾隆初期如六品司庫、七品首領、八品催總,中後期的官職多有庫掌、催長、郎中、員外郎和筆帖式等官員專管修繕事宜。」

從這些複雜的體系可以看出,陶瓷的文物價值在清代就已經徹底展現出來了。陶瓷早已不是單純的生活用品,而是有重要價值的收藏品與藝術品。乾隆時代的宮廷藏品,不僅多還非常有分量,這就為陶瓷修復的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無論是技術還是投入上,乾隆時代故宮的造辦處都是一個龐大的機構,涉及人員非常多。不僅包括宮內的能攻巧匠,也包括景德鎮等地方的工藝美術巨匠。這裡是人才匯聚的地方,也是陶瓷工藝創新的地方。

當然,乾隆皇帝也不是隨便修復古瓷器的,而是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來修復。有些瓷器,皇帝會專門選一些特殊的工藝,而不是用流行的技法。他連這麼細微的地方都能照顧到,不僅說明他懂行,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很熱愛。

參考文獻

1.張榮,《清雍正朝造辦處漆器研究》;

2.《乾隆二十三年各作成活計清檔》;

3.謝明良:《乾隆的陶瓷鑒賞觀》;

4.《乾隆十二年各作成活計清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劉備與諸葛亮的用人政策,間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康熙二十三年的宮廷宴會改革,皇帝的菜譜上為何沒有了燒烤?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