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不懂中國史,怎麼到大陸工作?」

「不懂中國史,怎麼到大陸工作?」

【觀察者網 綜合報道】

台灣「十二年國教」課綱自實施起便爭議不斷,去年的「文白之爭」在台灣掀起大討論。如今,年度例行課審會悄然而至。爭議話題不亞於語文課綱的歷史課綱或進行調整,成為焦點。

台媒報道,今年審議的新課綱草案提出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有關中國史地部分大幅減少,並有提案建議延長台灣史的學習時數。

台灣高中校長、教師指出,上述做法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做法顯然不對。這是「文化台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如今大陸對台灣產生的影響很大,而且近年來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歷史?

「十二年國教」課審大會11日起一連3天審議社會領域課綱,圖自台媒,下同

去掉「中國史」 增加「台灣史」

據《中國時報》8月10日報道,為期三天的台「教育部」課審大會於11日開始審議社會科課綱。

台「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說,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草案,由朝代編年史改為主題式(單元),不再分成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規劃台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也就是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下討論。此舉讓學生藉由區域的關連性來學歷史,培養他們新的歷史觀。

此外,課審委員、台灣東華大學學生蕭竹均提案,將初中台灣史學習時數由1/3提高到1/2。蕭竹均說,過去社會科從未有過轉型正義的內容,台灣史教育也漠視原住民歷史。他認為社會科課綱應該增加這兩部分內容,因此「台灣史」的學習時數有必要增加。

這兩個提議均備受爭議。

「去中國化」明顯 藍營痛批「政治介入」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不管是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或是將台灣史學習時數從1/3提高到1/2,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作法當然不對。

吳昆財指出,台灣只有通過中國大陸才能發光發熱、讓全世界看到,但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卻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並淡化中國大陸因素在台灣歷史的份量,主要是定位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都是獨立國家,目的就是「去中國化」,他無法認同。

至於台灣史學習時數提升到1/3,他也覺得不妥,因為台灣歷史很短,用這麼長的時間來教,最後可能要教到嘉義蘭潭何時興建、面積多少等這些瑣碎的內容,是大家想要的嗎?

新北市安康高中校長謝金城也說,若高中歷史課綱最後真的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對台灣來說,中國文化變成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化,這種翻轉不但是矯枉過正,也會造成重大衝擊。他認為,應在以中華文化為基礎來看待兩岸歷史,不應將中國史切出納入東亞史中。

《旺報》援引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唐德明的話說,此次課審大會出現人事與審議程序異常。此次台「教育部」課審大會破例首次利用上班日開會,可見「急如星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課發大會召集人、課審大會委員、「國教院」院長許添明卻在7月31日被撤換,學術副院長也同時去職,整個「國教院」只由行政副院長代理,「這種詭異的情況,很難不讓人懷疑其中是否有政治力的介入」,他批評:」「教育是百年大計,政治介入很可恥」。

唐德明指出,除了人事與審議程序的異常,課綱本身也充滿爭議。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而且捨棄朝代編年史的編排方式,明顯就是政治力介入教育,民進黨企圖「去中國化」的目的昭然若揭。

另外,唐德明提到,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脈絡,根本就是數典忘祖的做法。他舉例,以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而言,這要如何從東亞的脈絡來解讀?如何讓學生理解滿清末年的腐化,遭致世界列強侵略的血淚歷史,革命先烈又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認為,過去可以依照時間順序講述歷史,如果調整後可能會在局部提到,並從區域深度去探討問題。此舉雖然可讓學生培養自己的觀點,但也可能形成意識形態,看待歷史恐變得不夠客觀。

斬斷認同 兩岸關係只會更緊張

據《中國時報》報道,台灣文史作家王豐提起去年語文課綱刪減文言文比例,結合此次歷史課綱草案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指出,這是「明顯把教育鮮明地工具化」,並且顯示出尚未擺脫殖民者的視角。

王豐指出,台灣雖已脫離殖民70多年,但仍未擺脫後殖民心態。「看很多問題不是從台灣人角度,而是從殖民者角度,從西方或皇民角度來看。」但所謂「東亞」實為西方殖民者視角。他感慨若課綱設計者心態都未「擺脫被殖民」,宛如仍被關在囚籠中,這樣又如何能期待台灣的年輕人具有開闊沒有限制的視野?

王豐強調,台灣既然一直以「民主自由」為傲,台灣地區的執政者就不應該將學子視為「歷史的選民」,試圖以教育為工具「捏麵人」。

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也認為,強化「東亞史」把中國史歸於其中,是用西方研究中國的史觀,是一種矮化;如今大學裡教日、韓史的內容都廖廖無幾,又有多少高中教師能夠清楚東亞史的脈絡,如此說來這樣的課綱仍是行「去中國化」之實。

長期關注課綱編審的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說,這是「文化台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

張亞中指出,新歷史課綱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以後台灣學子沒有中國史的史觀概念了。把原本朝代史改成主題式(單元),也因此歷史會變得碎片化,學生獲取的是片段性歷史知識。以後再談到晉朝唐朝,學生們會沒有給相對的時間概念,這同樣會導致未來年輕人沒有中國史的史觀。

張亞中說,這對兩岸關係影響很大,因為認同歷史是兩岸關係的根。根被刨掉,去中國化形成,會加深彼此的不信任,發展兩岸關係很難。就算之後再換國民黨執政,與北京方面互動時也會受到影響。當共同認同沒了,兩岸一家親就變成權力的競爭追逐,對台灣更不利。屆時台灣只好把美國拉進來,這會讓兩岸關係充滿危險。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痛批,此次歷史課綱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是地道的台獨史觀。相較以往把中國史、台灣史並列,變本加厲。而且,原本兩岸關係已經很糟糕,蔡英文當局這樣處理,只會讓兩岸關係惡化。

西進已成風潮 難阻擋

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表示,大陸對台灣產生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台灣解除戒嚴後,兩岸關係出現變化。現在不少高中生就已在思考畢業後是否到大陸升學或求職。

苗栗縣私立建台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說,很多畢業學生在大陸工作,如此強大的勢力就在附近,怎能不多了解它的過去?

高雄鼓山高中校長庄福泰認為,學生有必要認識大陸,但要認識到多深可以思考。或許可以教孩子一些學習方法,讓孩子以後有更好的方式去認識大陸與其他國家,更宏觀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現階段傳授縮減限制的知識給學生。

「理想再崇高,仍得兼顧現實。」國立虎尾高中歷史老師鄭立鈴表示,課綱中刪減中國史的比例,會令學生對中國史學習不足,脈絡也會支離破碎,老師得找時間多補充。課綱無論怎麼修,都要回歸教學核心,「立足台灣,兼顧中國,放眼世界」才是歷史課綱最好的依據。

竹東高中歷史老師蔡智惠表示,目前的教育目標是以訓練學生能力為主,若沒有先秦夏商周歷史,得看訓練的主線能否有其它的內容進行替代,最後還得回歸到改變的內容。

私立建台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表示,若把中國史納為東亞歷史,今古文經之爭、中國本土宗教、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政治史和文化史都沒了,加上歷史課程時數減少,課綱就徒留一個「虛」字,而中國史中變法等例子,也可做為現代警戒,去中國史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歷史脈絡混淆 怎麼教

台中市僑泰中學校長溫順德也表示,這幾年教歷史感覺現在學生對時間順序觀念相當薄弱。過去大家學歷史是以朝代概念出發,早期朝代、時間順序觀念很清楚。如果新課綱完全改為主題式(單元),恐怕會讓孩子們的時間順序更加混淆,未來將成為老師教學上的大挑戰。

桃園區福豐國中歷史老師王靜新表示,初中歷史課程中,中國史基本上仍按時序,高中改采主題式架構後,由於中國文明與歷史本身複雜,和東亞周邊互動也非常複雜,難以只用東亞史就能釐清複雜的歷史脈絡。

王靜新還指出,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差異很大。用考試引導教學的現狀下,教師將會無所適從。

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張肇祥指出,高中老師想要加強教學效果,勢必得先了解每個學生初中用的教科書內容,再補充更多資料,這會成為教學的一大難題。

虎尾高中歷史老師鄭立鈴說,老師會面臨在有限的上課節數中,難以教完課程的窘境,若要完整教完一定要另找時間補課。

教育培訓機構、補教名師呂捷直言:「既然要以空間建構歷史,要玩就要玩大一點。為什麼不直接分為陸權時代、海權時代來談?」他認為現在審議的課綱看似打破國別史,但仍是「新司機在走老路」,不斷刪減而破碎、片斷化的「史實」教學,無法讓學生建立史觀。

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唐德明也認為,去掉「中國史」對高中生學習歷史而言也是災難。因為採用主題式教學,容易讓學生在歷史脈絡與朝代時序方面混淆不清,並不適合高中生學習歷史之用。主題式研究只適合已經通盤了解歷史脈絡的學者,進一步研究特定歷史主題時所用,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是採用編年史的方式更能增加學生的歷史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馬英九稱台灣農產品無法銷往大陸 民進黨反駁
帛琉不惜開罪中國?真相只會讓人哭笑不得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