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敢相信!鶴壁竟然有個這樣的「世外桃源」!

不敢相信!鶴壁竟然有個這樣的「世外桃源」!

如果不是小編親眼看到

記者拍回來的照片,

真的不相信這就是鶴壁的一景

彷彿是江南古鎮的一棟小樓

這座磚木結構的4層仿古小樓

出自我市一位7旬老人的手

今天記者帶你走進「世外桃源」

建造這棟小樓的是鶴壁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侯小屯社區的張守一老人

記者看到,這座磚木結構的仿古小樓被竹林環繞,外牆布滿了爬牆虎、山茶花等植物,與周圍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相比顯得別具一格。綠意盎然是這座小樓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樓里特別涼快,根本用不到空調。」張守一邊說邊帶記者參觀起小樓來。剛進入小樓,記者就被兩側的魚池吸引了,只見整個魚池都是用石頭搭建而成的,石頭上還纏繞著不少綠色植物,讓人有種置身大自然的感覺。

順著寬不到一米的樓梯來到二樓,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七八個房間,令人感到吃驚的是,4個方向都有窄窄的樓梯,讓人彷彿置身一座迷宮。記者一不小心走錯了房間,想尋找張守一時,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三樓是最寬敞明亮的樓層了,因為這裡有幾座涼亭。四樓則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兩坡頂式的風格。

縱觀整座小樓,木材和石頭是主要建築材料,雖算不上精緻美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風格和傳統的施工工藝體現了建造者獨具匠心。

「現在很少見到這樣風格的房子了,我們沒事兒就來看看。」該社區居民晉女士告訴記者,路過這座小樓的人都會停下來多看幾眼。

建造小樓是為尋找兒時記憶

「這座小樓是張叔一個人建起來的,連上房梁這麼大的工程都是他自己乾的。」晉女士對張守一很敬佩。

「我想尋找兒時的記憶,才想到建這座樓。」張守一說,他兒時家境富裕,家中有好幾座這樣的小樓。2006年,家裡蓋了新房,他便想著在老房子的舊址上建一座兒時記憶中的小樓。

雖然張守一年輕時做過木工活兒,

但有些技術難題還是讓他撓頭。

為了解決難題,

他沒事兒就外出尋找磚木結構的建築觀察。

「我去過北京5次,參觀故宮等建築,

回來再根據我家的地形進行設計。」

張守一說,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建起小樓,

所以再難也不會請別人幫忙。

記者發現小樓的房梁特別粗,

張守一是如何架上去的呢?

張守一告訴記者,

他採用的是最笨的辦法:

先將房梁擱在牆的底部,

然後把牆一點兒一點兒壘高。

靠這樣的方法,

張守一靠著肩挑手抗

歷時6年才建成了這座小樓。

「建樓的石頭都是張叔從河裡撿來的,那時候天一亮,他就騎著三輪車出去拉石頭。蓋房子那幾年,他的手腳經常被砸傷。」該社區居民王先生對記者說,張守一為建樓吃了不少苦。

小樓建成的那一天,張守一憑著兒時的記憶,親手寫了一塊「張家大院」的匾額掛在小樓上。「看著那塊牌匾,我就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景。」張守一說,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庭院內的假山

看書、寫字是他的愛好

「苦修妙術度春秋,不貪紅塵金玉樓。」

這是張守一自創的一副對聯,

他說這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記者看見,張守一的小樓上

建有「清風亭」「自居堂」等幾座亭子,

而「清風亭」是他讀書、練字的地方。

「後來家裡變窮了,我就沒有再上學了。」張守一說,只上了5年學是他心中的遺憾,從那之後,看書就成了他愛好。

有一次,張守一去淇縣雲夢山旅遊時看中了一本《三十六計》,他把路費都用來買書了,最後他只能從雲夢山步行回家。「天亮了我才走到家,不過看著那本書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張守一說,他從書中學到很多知識,其中有關建築學的知識讓蓋起的小樓很是堅固。

「我打算再建一座聖人堂,

裡面掛上孔子的畫像,

讓村裡的小孩兒懂聖人、讀《論語》。」

提起接下來的打算,

張守一幹勁十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鶴壁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山城區石林鎮來了這樣一群人……

TAG:鶴壁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