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的大師
我在幾何中尋找,我瘋狂般的尋找著各種色彩以及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稜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間的平衡能夠使正午的陽光透過立方體進入建築表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在傍晚時分的彩虹也彷彿能夠一直延續到清晨,當然,這種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設計中使光與影充分的融合。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雖然我們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瑞士、法國]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朗香教堂,法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
柯布西耶把追求合理的、明晰的空間秩序,作為近代住宅的標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他就創造了建築的標準件「多米諾系統」,即由於鋼筋混凝土的平面的地和天頂,與立柱的支撐構成立體的構架,這種自由的平面立體組構方案,成為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且是本世紀國際樣式的雛型。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地球上一百多座建築以及一座亞洲城市、四百幅繪畫、書籍、期刊以及傢具的始作俑者,他當之無愧為二十世紀的創造巨人。
1
柯布
推薦語:
本書以年代為主軸,透過柯布西耶少年的成長過程、旅行的學習經驗、初期在家鄉的發展以及定居巴黎之後展開的輝煌職業生涯,以這些波折的過程配合每個時期的重要作品與主要思想,作全面性的介紹,提供讀者對這位大師有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認識。
作者整理了涵蓋柯布西耶各個層面的年表,使本書更具完整性與參考價值。作者除了前往柯布故居,並走訪許多他的作品所在地,拍得現場照片;還親赴巴黎的柯布西耶基金會(Fondation Le Corbusier),挑選許多難得一見的史料照片、手稿等資料,在本書中一一呈現。
香港中銀大廈,貝聿銘設計
貝聿銘在他設計的盧浮宮金字塔入口前,1989年,法國
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美籍華人建築師 Ieoh Ming Pei 貝聿銘(生於1917年4月26日)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當他在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時,評審團在給他的評語中寫道,他「給本世紀留下了一些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造型」。
2
築覺:閱讀香港建築
推薦語: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外衣,也是城市文化的容器,更隱約透露這座城市的內涵,承載歷史也記錄變遷。
香港的建築有德國巴洛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包豪斯等影響,也有重量設計師諾曼1福斯特、貝津銘、西薩·佩里、特里·法拉爾等的作品。建築師許允恆(建築遊人)編著《築覺:閱讀香港建築》,以大量重新繪製的平面圖配以相關文字,解構香港建築在工程設計、人文生活、歷史宗教、商業都市、空間環境中的作用及其特有的設計與功能,讓內地讀者真正認識香港的建築。
滙豐銀行總部大樓,香港
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是當代馳名的建築設計大師,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因其建築方面的傑出成就,在四十多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幾乎獲得了建築界所有重要的獎項和榮譽。
在近半個世紀的建築設計生涯中,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他所設計的作品,在世界建築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你的建築有多重?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
推薦語:
建築是什麼?個人的作品?時代的映射?權力的集合體?功能美學的極致?設計的風向標?
也許在這本書中,當代最舉足輕重的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會給你一些答案,這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從曼徹斯特貧民區成長為爵士授勛的建築貴族,喬布斯心目中最有資格為蘋果建造總部的人選……
本書是諾曼·福斯特親自授權並憑藉作者三十年篤交創作記錄的傳記作品,追溯回顧了這位建築大師的成長經歷與傑出成就,他建築人生的點滴感想和輝煌瞬間,以寫實而入木三分的筆觸刻畫了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師建築人生。
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法國
保羅·安德魯
Paul Andreu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法國著名建築師,因其在世界範圍數不清的機場規劃而聞名,特別是位於馬尼拉、阿布扎比、雅加達、開羅、汶萊和巴黎等地的機場。他很善於通過文案推銷他的建築設計,在國際大型項目中多次中標。他曾榮獲許多國際建築大獎,但他的設計也多次出現問題,尤其坍塌等安全問題和設計中的能耗巨大浪費問題為主。
4
保羅·安德魯建築回憶錄
推薦語:
本書講述的是建築的創造。世界著名的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同時作為一位作家,撰寫了自己首部親自執筆的建築回憶錄。
回憶了他在法國、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設計和建造的建築,從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一直到中國國家大劇院,前者他為之工作了超過三十年,後者他花費了十年。書中還回憶了安德魯工作的環境,遇到的人,他的思考和希望,以及在創造中碰到的種種困惑。
TAG:跨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