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生抑鬱症是逗號,而不是終點

留學生抑鬱症是逗號,而不是終點

作者:SC主創00 編輯:SC主創

閱讀時間:約5分鐘

Part 1:近一半中國留學生有抑鬱症?

「知乎」今年二月的一篇《在國外,有20萬抑鬱症留學生在假裝生活》的熱文在留學生圈引起了爭議。文中引用了耶魯大學2013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在關於抑鬱症的調查中,中國留學生明確表示抑鬱症傾向已高達45%。值得肯定的是,這篇文章還算謹慎地用了「抑鬱症傾向」,之後不少媒體轉載後則變成了「耶魯調查:中國留學生抑鬱症高達45%」,諸如此類。

(圖片來源:網路)

這樣的數據是駭人聳聽的(嚇死寶寶了),如此算來,大概就是兩個留學生中有一個抑鬱症的比例。作為一個鑽牛角尖的小姐姐一定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於是找到了耶魯大學的研究,仔細來看用詞,研究對象其實是具有抑鬱癥狀的耶魯大學就學的中國留學生,樣本是130位,而非全美範圍。對於做過臨床心理諮詢的朋友們都知道,如果來定義臨床抑鬱症,是需要滿足一定數量的癥狀和在一定時間以及達到一定程度的。所以,一些媒體口中的中國留美留學生有快一半是抑鬱症未免有些誇大其詞。

(圖片來源:網路)

這些文章雖然有些誇大,但是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確不可小視。2017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在金門大橋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同年末, 一名18歲中國留學生在康奈爾大學自殺身亡。

2017年10月 美國猶他大學唐曉琳

2017年2月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 (UCSB)的劉微微

2016年12月 俄亥俄大學劉凱風

2016年1月 芝加哥大學小陸(音譯)

2015年1月 耶魯大學王璐暢

我們看著這份不完全的留美自殺留學生名單,不敢也從未忘卻過他們。有首歌《牡丹江》這麼唱著「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這些鮮活的生命離開了故鄉,卻再也沒有回去過。引用紐約時報2017年12月使用的數據,2016年共有54萬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其中將近33萬遠離家人,自己孤身在美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抑鬱症的發病率約為11%,而每年因抑鬱症自殺導致死亡的人數至少100萬,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36倍。WHO統計進一步顯示,2015年自殺已成為15至29歲的年輕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奪取了將近80萬人的生命。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Matt Chase)

Part 2: 抑鬱深入骨髓,揮之不去

那麼,什麼是抑鬱症呢?

「如果你想像生命中最糟糕的感覺,然後想像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情緒中,並且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這就是抑鬱症」;

「我不知道什麼是抑鬱症,但我能感受到抑鬱,感受到胸悶無法呼吸,感到孤獨的疼痛深入骨髓,感到身體沉重無法前行,感到世界一片黑暗」;

「患抑鬱症的人是孤獨的,感到被其他人隔離,感到被邊緣化」。(美國公共電視網,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2008)。

(圖片來源:網路)

當然,抑鬱症的癥狀也因個體有所不同。有病人對我說「我過去十一年沒有睡過,花四個小時的時間睡著,好不容易睡了半個小時然後又醒了,睡不著實在太痛苦了」;

有一段時間,跟一個病人打了幾次電話都沒人聽,然後見到她時,她說「我聽到電話響了,我就在家裡躺在床上,電話就在客廳,可是我沒有力氣起來接電話」;

我的另外一個兒童病人在地上撿到了玻璃渣,然後把玻璃渣插進手裡,之後被家長帶來看我時跟我說,「我很痛,但不知道哪裡痛,不知道為什麼會痛,我想用玻璃渣試試到底哪裡痛」。

關於臨床抑鬱症最權威的自然要看2013年最新的來自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在DSM-5中,具有抑鬱癥狀的診斷包括單極性抑鬱症/重度抑鬱(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躁狂抑鬱症 (Bipolar Disorder); 適應障礙伴有抑鬱情緒(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ed Mood);長期抑鬱症(Dysthimia)等。

我們在此討論的主要是相對常見的單極性抑鬱症/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對於單極性抑鬱症的診斷,需要滿足以下九個癥狀的至少五種,且對生活功能有所影響,至少伴隨抑鬱的情緒或者失去興趣和歡愉,時間長度至少在兩周。九個癥狀簡要包括:

1. 自己或別人觀察到抑鬱的情緒。

2. 對事物及活動的興趣逐漸減少。

3. 體重減少(如一個月體重減少5%或以上)或者幾乎每天食慾增加或減少。

4. 幾乎每天失眠或者嗜睡。

5. 精神運動過於激動或者遲緩。

6. 幾乎每天感覺疲勞,沒有力氣。

7.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者過度/缺乏內疚感。

8. 幾乎每天沒辦法集中精力跟思考。

9. 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

那麼,為什麼會有抑鬱症呢?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鬱症40%的可能性源於遺傳,而60%源於環境目前最被業內認可的是,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促發了抑鬱症中的遺傳因子,導致抑鬱症的產生。心理醫生Gabbard指出,假設基因中含抑鬱症風險最低的實驗組在沒有壓力事件的情況下,患抑鬱症的幾率只有0.5%,;而當同一組人生活中出現了壓力事件,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就增加到了6.2%;至於本身就有很高抑鬱症遺傳風險的實驗組,沒有壓力事件的患病風險是1.1%,當有壓力事件發生時,患病風險就增加到了14.6%。

Part 3: 逗號是生命的未完待續

對於留學生來說,雖然出國深造是件益事,但不可置否的是,這也是件人生中的重大壓力事件,從而也增大了抑鬱症的風險。留美學生劉微微在生前留下的遺書上寫道,自己是個「不堪重負的膽小鬼,所以選擇了退縮和逃避。」小陸同學則因學業壓力過重自殺。

(圖片來源:網路)

除了壓力外,孤獨感也普遍被認為是抑鬱症的殺手之一。從下飛機那刻,拖著行李隻身一人,遠離父母,經歷文化差異,不僅要跟paper due作戰,還有孤獨感如影隨形。參與不進去美國同學關於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的討論,也傻傻分不清國內小夥伴討論的女團成員。好不容易等到國內朋友醒來終於有傾訴的機會,卻被說成矯情或者賣國賊。這不是里外不是人嗎?

記得小時候一次家人開車帶著我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暴風雪,當時已是傍晚,車被陷在大雪中,周圍一片漆黑,也沒有路人可以幫忙。陷在漆黑里的不僅是車,還有我的心,記憶猶存的是那種從未有過的恐慌感。不記得當時車是怎麼走出了雪堆,但之後留學中每當陷入黑暗時腦中就會出現這幅畫面。心想,如果當時,哪怕只有一絲微光可以照亮我們,或許,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I want so much for simple things,

我多麼渴望生命中有一些簡單,

Wellness, happiness, family togetherness,

身體健康,快樂幸福,家人一起,

I wish I could answer why this is happening,

我希望我可以回答為什麼抑鬱侵蝕我,

Sometimes I really and truly feel like I』m going crazy,

有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And why I am so surrounded with love,

為何我被愛包圍著,

But I feel so alone,

但卻依舊感到孤獨,

And right now no one can say that I have not tried,

沒人可以說我沒有努力嘗試過,

I have,

我的確努力過,

I』m scared,

我感到害怕,

這是Deanna Benjamin-Cole在」Depression: Out of Shadows」中的一段旁白,之所以最後一句用逗號結尾,而不是句號終結,想表達出即使害怕,但不放棄努力的態度。抑鬱症是逗號,是轉折,是未完待續。請相信,你今天所經歷的一切,終有一天,會變成生命中的美麗風景伴你繼續前行。

如果你關注留學生以及心理健康,請轉發此文,並在轉發的時候標註逗號 「,」進行支持,讓逗號形成一屢屢微光,最終成為燦爛的光芒,照亮你前行的方向。

(圖片為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註:文中所有案例為了保護病人的隱私已經對身份特徵進行處理。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pbs.org/wgbh/takeonestep/depression/

Gabbard, G. O. (2014).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

Gao, H. (2017) Chinese, Studying in America, and Struggling. The new york 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臨沂一男子抑鬱致妄想症 懷疑兒子被害後殺妻
愛是抑鬱的解藥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