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段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段姓朋友吧!

你知道段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段姓朋友吧!

原標題:你知道段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段姓朋友吧!


你們知道百家姓都有哪些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百家姓都有哪些↓


應粉絲的留言


今天一起來看段氏的由來


段姓,中華姓氏。段姓源出有: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以王父字為氏;出自封地,為段干木的後代以地名為氏;出自遼西鮮卑族後裔;出自雲南段姓宗源雲南白族(還有哈尼族),根源於段思平


姓氏介紹


古代段字與鍛字通用。清人王筠認為,段不用火,鍛則用火,同樣都要加以錘擊。石頭可以錘擊,金屬則稱錘鍊。鍛字的出現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為只有當人類社會進入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以後,金屬的冶煉鑄造工藝才得以普遍運用和推廣。其實鍛字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字,《詩·大雅·公劉》中就有「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的文字記載。這裡的鍛字與碫相通,是指經過加工的石料。《公劉》所記述的是后稷的曾孫、古代周族的首領公劉率領族人自邰遷豳,安定居處,開基創業的事迹。到達豳地之後,派人橫渡渭水,採運石料。按鄭玄和孔穎達的說法,他們采來的碫石是用作椹質。所謂「椹質」,就是鍛造金屬器具用以承受錘擊的砧墊。


「段氏」的出現,始見於《周禮·考工記·軸人》:「段氏為鎛器」。晚清學者孫詒讓解釋段氏的含義說:「凡鑄金為器,必椎擊之,故工謂之段氏,鍛則所用椎段之具也。」這裡所講的「段氏」,是指專門從事鍛鑄的工匠和管理人員。「搏器」為農具、錢鎛之類。「椎段」即錘擊的意思。《考工記》主要記述有關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類,所記內容就是段氏鑄金為器的情況。中國自商、周至戰國時期,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製作工藝極為精湛。「段氏」對於創造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推進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段姓溯源


1.源自共叔段,根源於姬姓,屬黃帝的後代。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厲王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厲王死於囚所。據《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省華縣)。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鄭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姬友死於王事。姬友的長子姬掘突繼位,助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朝司徒,並把鄭室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因難產,姜氏受了驚嚇,對他一直不喜歡。姜氏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段」,人們稱他「叔段」。叔段儀錶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愛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請求武公廢長立幼,立叔段為太子,武公沒有同意。認為寤生無過,不可廢長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繼承了君位,是為庄公。於是武姜又請求庄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作為叔段的封地,庄公也沒有同意。


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庄公把京(今河南省滎陽東南20里)作為叔段的封地,號稱京城太叔。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滿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來到京地之後,開始訓練自己的軍隊,大力加強武備,不斷擴充勢力。與其母密謀,準備襲擊庄公。鄭國大臣認為太叔內恃母后的寵信,外仗京城的險固,加緊練兵習武,勢力日益強大,已露奪位反叛的苗頭,將會對庄公構成威脅,危及鄭國。勸庄公及早採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後患。叔段的這些做法庄公都看在眼裡,但卻不動聲色,佯裝不知。認為時候未到,處心積慮要讓他充分暴露,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襲擊庄公,其母武姜作為內應。於是庄公發兵聲討,叔段不敵逃回京地。庄公進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馬潰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縣),最後在共地落腳,被當時人稱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繼續遭到追殺,流亡死於共國。因叔段出奔共國,所以又稱「共叔段」。庄公怨恨母親,發誓今生今世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並把母親發落到城潁安置。直到後來為潁考叔孝敬母親的行為所感動,產生悔悟之心,才設法挖掘隧道,下及黃泉,彼此相見,重新恢復了母子關係。

共叔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並於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將出奔在衛國的共叔段的孫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以後,共叔段的子孫始稱「公孫段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後代子孫將「段」作為自己的姓氏,這表明了他的後代子孫對共叔段的愛戴與尊重。據《左傳》載,鄭國的後人對共叔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詩經》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鄭國民歌也有對共叔段的歌頌,史學家有許多人懷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樁冤案


2.來自段匹磾,根源於鮮卑族後裔。


段匹磾,遼西石城人。據《辭海》載,西晉時,鮮卑族的一個部落首領叫段務勿塵,在歸順朝廷後被封為遼西公。他的領地內原有三萬家,分布在今遼寧西部。但後味他的領地被十六國之後趙皇帝石虎於太寧元年(349年)佔領,其屬民逃到中原各地,與漢人雜居,並逐漸與漢人融合,在生活習慣上也沒有兩樣。又據清人張澍姓氏尋源》一書載,段務勿塵本鮮卑人檀石槐之後,其屬民在與漢人融合之後,其東晉懷帝時的左賢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磾,作為段務勿塵之後人,即將這「段」作為這些屬民統一的姓氏,使之成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為遼西段姓。


3.來自李宗,根源於李姓。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兒子李宗,封於段干(約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之後,即以封邑段干為姓。後來,魏國的段干木、段乾子,齊國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後代。戰國時,段干木的子孫西遷入關,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單姓段,所以在西漢以後,就沒有「段干」一姓了。根據《風俗通》一書中的記載,戰國初期魏之段干術,原是晉國人,後來到魏國,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稱段干木,他的後代即以段為姓氏。另外還有,《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封段為干木大夫」一說。這些也都可以作為段姓來源一說佐證。這就是山西段氏。


4.雲南白族(還有哈尼族),根源於段思平。


唐宋時期,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蠻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孫在這裡相繼統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蠻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滅亡之後,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多為段姓。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說:「雲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入朝,拜雲南刺史,本出武威。」這就是雲南段氏的來歷。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漢人,是共叔段子孫西遷武威後的後裔。如此看來,雲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雲南段氏被世人視為白族(還有的是哈尼族)。清人馮蘇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數千字的長文中說:「段氏之先為武威郡人。唐天寶末,段儉魏佐南詔王蒙氏有功,賜名忠國,擢清平官(相當於宰相)。六傳生思平。」


段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以王父字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庄公時難產,生二兒子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庄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武公廢長立幼,鄭武公沒有答應。庄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製作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庄公。庄公獲悉後派兵討伐。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為姓氏。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來。

2.出自封地,為段干木的後代以地名為氏。據《史記·老子列傳》所載,老子之子宗,春秋時為魏國將領,受封於段干,人稱段干木,後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為山西段氏的由來。


3.出自遼西鮮卑族後裔。據《姓氏尋源》、《辭海》等資料所載,西晉時有鮮卑人的一個部落首領檀石槐之後,叫段務目塵、段匹磾等,被封為遼西公。其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國時被後趙帝石虎所佔,後來與漢人雜居,遂被融合,後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4.出自雲南段姓宗源有二:


① 據《姓氏尋源》所載:「雲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入朝拜為雲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屬甘肅省)。」後傳下這支段姓。


②後晉時,白蠻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段姓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數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滿、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始祖叔段


春秋時,鄭武公妻子武姜生長子寤生時,難產以為怪,遂不喜歡;生少子叔段時順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討武姜歡心,於是請求武公立叔段為太子,武公以長幼順序沒有答應。庄公寤生即位後,武姜請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給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滎陽)封給弟弟,人稱「京城太叔」。太叔恃母愛,並以武姜為內應公開招兵買馬企圖奪兄之位,就在他一切準備就緒即將行動時,早有防備的鄭莊公先發制人,突襲京城,大敗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輝縣),時稱共叔段,其子孫為與鄭國王室有所區別,以王父字為氏,奉共叔段為得姓始祖。


段姓圖騰


段是以司職為圖騰的族稱。右邊是手拿利器砍山崖的石壁,左邊表示被砍的山崖已經開裂,合起來稱作段。鮮卑族段姓,又鄭莊公弟叔段為祖。

段姓遷徙


概述


段氏的發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現已不可查);三是出自遼寧西部的鮮卑部落。


大體上來說,在姓氏的發展史上段姓應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民族,源於北方,大舉發展於北方,尤其是陝西、甘肅兩省最旺盛。據有關資料記載,西漢文帝時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孫始居武威(今甘肅境內),傳至十七世孫段榮,北魏時任定州、秦州刺史。短榮的八世孫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後代世代為官,在漢至隋唐時,陝西、河南、河北、雲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孫。從整體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江西段姓


江西段姓源頭不只一處。就鄱陽(今鄱陽)平原段姓而言,人數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後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縣。段健憑進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饒州府作判官。他有三個兒子:長子至純、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純遷居安徽歙縣,至正遷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陽。至中第三代以後又有子孫回河南或去山西、山東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孫主要分布在鄱陽湖四周的波陽、都昌、湖口、彭澤、樂平、余干、萬年等縣。也有外遷安徽、湖北、湖南、江蘇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於段健入贛,他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段璜。段璜於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舉家遷到袁州。終葬袁州。段姓歷來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後裔曾在荊南、四川東南部居住過,後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廬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職,退居襄陽。其兄段成僅從官場隱退後,兄弟二人都遷居鄱陽。他們的後人與段勝添、段勝雲(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後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在鄱陽共修族譜,尊成式、成僅為鄱陽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譜後,勝添於後唐應順元年(934年)帶四子安達、安經、安禮、安壽男婦遷江西泰和縣清安鄉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勝雲在後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長子安福先於伯父勝添遷往泰和縣清安鄉。段勝雲自己則是應順元年與兄勝添一起遷往泰和的。成式的後裔段翊做過江西永新縣令,是永新段氏之祖。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為始祖,比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後來,這支段姓的子孫也有遷往湖南和湖北的。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從江西遷去的,也有從湖南遷去的。

湖北東部段姓人數很多,他們是段至中的後裔。祖籍鄱陽,原住江西饒州薦灘村。至中公下傳而至段彥宗。段彥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彥宗公於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內官內史,後在家賦閑。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詔彥宗公守饒州。後被免職,舉家外遷,率族人渡鄱陽湖過長江北行,先到安慶,後至蘄春,最後選定山水環繞,土田豐饒,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購買了當地吳、夏兩姓田產及建屋基址,修建廬舍,艱苦創業。八世祖段伯堅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親自賞賜錦衣玉食及祿米田,並特許慶典祭祖上演春戲。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視對後人的文化教育,舉人、進士幾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環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無縣治,是從羅田縣分出,宋咸淳年間置英山縣。明代英山縣令段朝立,因為官清正廉明,後人在舊縣衙門側建了一座祠宇紀念他。段彥宗的後裔現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羅田、浠水、新洲、蘄春、麻城、黃梅、黃陂、大悟等縣市。另有外遷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東南接近鄱陽,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與洞庭湖接壤,石首、監利的段姓與湖南嶽陽、南縣、華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駟的後裔。


遼西段姓


遼西段姓源於東北遼河流域,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北向松江流域遷徙,西向內蒙古、山西遷徙,南向天津、北京、河北以及河南北部遷徙。進入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後,與漢人雜居,逐漸定居以農業為主。加之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改革,學習漢族文化,到隋唐時,進入中原的鮮卑段姓已完全與中原漢民族融合。


除以上段姓分布集中的地區外,在安徽的壽縣、合肥,浙江的杭州、常山,江蘇的南京、金壇、句容、句曲以及福建的建寧等地都有段姓族人集居。


雲南段氏


雲南段氏的發源是甘肅武威,其總根子是共叔段。最先到達雲南的是魏之段延,繼之是北周之段永,再繼之是唐之段儉魏。他們的子孫繁衍遷徙由少到多,遍布雲南。接受當地白族生活習慣的影響,並進而冠之白族籍,成為白族段姓。總的說,白族段姓(史書稱白族為白蠻,稱白族段姓為蠻段氏,蠻是對南方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不恭)遍布雲南,而在雲南較為集中的是大理,而在大理較為集中的是喜洲鎮


大理國1254年被元朝滅亡。但滅亡之後,段氏依然被元朝任為大理總管。「總管」者,總管也,依然擁有較大權力,又傳 12代,統治達近百年墨江段姓是大理段姓的一個分支。這裡的段氏宗譜所載,是明熹宗(1621—1627年在位)末期,大理劍川的段龍生應恭順土知州(墨江在明代屬恭順州)的邀請遷來墨江的。從此生息繁衍,人丁興旺,在墨江形成了段姓的一個支派。當地段姓楹聯中的「分派大理」所指的就是這種情況。清代嘉慶二十年(1815年),墨江段姓七世祖段明浩主,持族人公議,確定「明、其、思、為、以、宗、守、芳、尚、之」等10個字為他們的世派。在近180年的漫長歲月里,段氏子孫字派不亂。據著名學者段以德先生介紹,現在最年長的是「以」字輩,包括他自己在內,僅存三人,下五代的「之」字輩已開始生兒育女了。墨江段氏主要來自大:理,現有七個支系,人口眾多,有段氏宗祠、宗譜,宗譜有七本,一個支系一本。還有來自玉溪的、石屏的,與大理段氏雖同姓不同宗,但曾於1911年經協商,統一字派,稱呼統一。


段龍生被墨江段姓人尊為始祖,在這個表裡是將他祖父段首德作為一世的,他是三世。據段以德先生介紹,段龍生來墨江後,生段世元,段世元生段本珍,段本珍生段光裕,龍生、世元、本珍、光裕這四代都是單傳。六世祖段光裕生有七子,從此後,「明」字派即有七支。長支段明洙有四子,其炳、其(輿-八+女)、其岑、其崇。其中其崇又有子四人,即思堯、思舜、思禹、思周。其中思舜生為銘,為銘生以德,……其直系血親立表如前面已講,段明洙有子四人,其長子段其炳一支,較之另外三支,人口發展最快,現已進入十六世,脈絡也非常清晰。


湖南段姓

湖南段姓起於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早期的集居地在湘中新化縣和湘南耒陽縣,後洞庭湖平原也遷來一支段姓族人。這三支段姓都是來自江西,與唐代成式同宗族。


河南段氏


1.南移與東遷:主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春秋戰國時代,也即共叔段的時代,共叔段的子孫為了逃難,向東一般逃到開封、封丘、通許一線就定居下來,謀求生存發展。


第二步就是經歷若干年以後,如遇「黃泛」時期或「靖難」發生後的南移或繼續東遷 (關於南移,除戰亂原因外,還有南宋以後因經濟重心的南移而帶來的人口南移,但這種南移是逐步的和緩慢的)。繼續東遷,最遠的莫過於到江蘇金壇、溧陽、宜興、句容、豐縣一帶。據金壇段氏宗譜記載,段百三是金壇段氏的始祖,到段玉裁時,已經歷了600多年。「靖康之難」以後,北宋滅亡。南宋皇帝趙構把都城由開封遷到臨安。「靖康之難」造成了河南段氏的又一次大逃亡。道光年間,河南遷去金壇、常州、溧陽、丹陽、武進、宜興一帶的段姓原不過20來戶,有的行醫,有的教書,有的種地養蠶,經過100餘年的奮鬥發展,耕讀傳家,幾近百戶了,而且出現了不少優秀人物,如段玉裁,即是其中的代表。


2.西遷:共叔段的子孫為避難,有一部分西去。從潼關西向,一路經過長安、扶風、隴縣、天水、蘭州,直至武威、張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共叔段的子孫到武威後的第——世祖是誰,現已無從查考。


3.說河南段氏的回遷。河南段氏遷出後又回遷,在東向、南向都有,江西波陽段至中之二子則六之攜家返河南封丘(則二、則八兩家依然留在波陽或都昌),湖北鄖陽段穆之攜家返河南新鄭。甘肅武威、張掖、天水段氏的回遷,產生了影響。段秀實本甘肅姑臧(武威)人,因曾祖段師濬,任隴州刺史,舉家搬陝西千陽而入籍千陽,並成為千陽大族的;段邛的19世孫段紛,任後魏晉興太守,而舉家搬住山西稷山,使稷山出現了段姓大戶;段紛的五世孫段偃師,為唐太子家令,徙居山東齊州臨淄(屬河南道),使臨淄出現了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這樣的文武名人。段志玄之孫段懷本,任禮部郎中、蘇州刺史,又徙居河南中牟,使段氏又成為中牟大姓,等等。或遷陝西,或遷山西,或遷山東,或遷河南,但根子都在甘肅武威等地。


當年河南段氏西去武威,現在武威段氏東向,是一種回遷。東漢中期,還有一支武威段姓人流入四川成都一帶。


遷徙分布


依「尋根溯源」所述,段姓發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輝縣一帶;

2.魏將宗,其國所轄在今山西東南及河南北部一帶;


3.鮮卑段姓受封之地位於遼西;


4.雲南。


早期段姓以陝西、甘肅一帶繁衍最旺,以後段姓大致以此二地為主遷地,擴播四方。西漢時,段任北地都督,玄孫段貞任武威太守,子孫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眾,形成武威郡,尊段貞為開基始祖。魏晉南北朝之際,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戰亂而遷往各地。段貞後裔段榮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詔任北齊太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鄭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並隋、朔二州刺史,段紛任後魏晉興太守。此支段姓可謂仕官累累,簪纓不絕。另有鮮卑段姓世居之地被後趙帝石虎所滅,族人遂與漢人雜居,而日漸相融。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 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於陝西西安及河南一帶,人丁興旺,家族龐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時宰相。後晉有白蠻(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孫相繼統治達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雲南發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宋元時,北方段姓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軍入主中原所帶來的戰禍,而紛紛南下,為南方段姓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明代有山西大槐樹籍段姓遷於山東、河南、河北、甘肅、陝西、湖北等地。清代段姓無大規模遷徙之舉,各地段姓繁衍平穩,覆蓋廣泛。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雲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約佔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長安。三國魏將轄區改稱京兆郡。


武威郡:漢間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為西漢段貞。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西晉移至池陽。


天水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魏仍改為天水郡。

堂號


君軾堂:戰國時期魏國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卻認為他很能幹,於是親自登門拜訪,段木干跳牆躲了起來,不肯與之相見。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從他的門前經過時都要站在車的橫木上肅立,並說:「段干木是賢人,我能不軾嗎?」


此外,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武威堂」、「京兆堂」、「錦綢堂」、「餘慶堂」、「多壽堂」「集鳳堂」等。


宗祠用聯


四言


忠留冊笏;


學博酉陽。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司農卿段秀實,字成公,汧陽人。朱泚反叛,認為他能孚眾望,脅迫到軍中計事。他乘間用象笏猛擊朱泚,遂被殺害。後追贈太尉,謚忠烈。下聯典指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臨淄人。他博聞強記,藏書豐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陽雜俎》,清人輯有《段成式詩》。


文稱二妙;

國立一王。


——李文鄭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絳州稷山人。段克己,字復之,金末進士,人稱逐庵先生;段成己,字誠之,號菊軒,金末正大年間進士,官宜陽縣主簿。入元後,兄弟二人都不再做官,一起隱居在龍門山,均以文章著稱,文學家趙秉文稱他們為「二妙」。後人彙集他們兄弟的詩詞,編為《二妙集》。下聯說十六國時涼州地方政權首領、北涼的建立者段業,京兆人,博覽史傳,善長文詞。後涼時官建康太守,龍飛年間,沮渠蒙遜脫離後涼,推他為涼州牧,年號神璽,三年後改稱涼王。後被沮渠蒙遜所殺。


平羌錫士;


夢鳳呈樣。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東漢武威姑臧人段熲,字紀明,少年時就習弓馬,尚遊俠。桓帝時為中郎將,因鎮壓公孫舉、東郭竇起義封列侯,後官護羌校尉,至太尉。下聯說北宋開封人段少連,字希逸,歷官知縣、知州,多有政績,事無大小,決斷如流,不向權勢屈服,范仲淹曾推薦他「才堪將帥」。後官工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相傳他出生時,母親夢中見鳳凰集於庭院。


忠留丹笏;


學博酉陽。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沂陽人段秀實,字成公,因軍功官至涇原鄭潁節度使,數年間,吐蕃兵不敢侵犯邊塞,建中年間官司農卿。原盧龍節度使朱沘在京城嘩變,被推為皇帝,請素有威望的段秀實為輔佐。段秀實表面與朱沘合作,一天,乘議事的機會,奪象牙笏出擊朱沘,被殺害。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段成式,字柯古,臨淄人,因父親段文昌(穆宗時宰相,封鄒平郡公)之蔭官秘書省校書郎,官至太常少卿。家中藏書很多,他博聞強記,著有《酉陽雜俎》。又能詩,後人輯有《段成式詩》。


逾垣避主;


擊笏除奸。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魏·段干木屢征不士,魏文侯親顧其宅,干木逾牆以避之。下聯典指唐·段秀實事典。


五言


遠岫林端出;


清波城下回。


——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翰林學士段文昌《晚夏登張儀樓呈院中諸公》詩句聯。


水暗餘霞外;


山明落照中。


——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翰林學士段文昌《題武擔寺西台》詩句聯。


句饒方外趣;


游愜社中朋。


——唐·段成式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書事》中聯句。


六言


好溪呼於百姓;


開諭勝過三軍。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翰林學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臨淄人。穆宗時入相,出為劍南西川節度。漢尚寬靜。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鄒平郡公。後復節度西川卒。


七言


九經陶鑄資群彥;


一字源流奠萬嘩。


——趙朴初江蘇省金壇市段玉裁紀念館


段玉裁紀念館位於金壇大南門外愚池風景區。建於1984年,佔地65畝,其中水面35畝。紀念館建築為仿清式磚木結構,四合院布局,南向,築在四面環水的小島上,三面環水,景色宜人。「段玉裁紀念館」橫匾由舒同題寫。門前有獅了滾繡球昆石一對,步入門檻,門廳兩側各接一廂房,中間為長方形庭院,正對面為紀念堂,七架梁,面闊三間,歇山頂,飛檐翹角。樑上有一鎦金橫匾:「樸學宗師」,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堂內屏門前置段玉裁半身塑像,側前後柱上有兩副楹聯,一由周祖謨行先生書寫,一由趙朴初先生撰寫。庭院兩側水榭分別陳列段玉裁各種著作和後人研究段著的學術論文。各廳室由迴廊連接,四周繞以院垣。院門開在溧金公路之側。進院門是一方有20畝的廣場,廣場與紀念館一水相隔,過廣場右折,經柳蔭長堤、五曲橋、六角亭,便抵門廳,進入紀念館。此聯是趙朴初的會心之作。


八言


說字解經,功超許鄭;


審音辨韻,名震乾嘉。


——周祖謨書寫江蘇省金壇市段玉裁紀念館


上聯「許鄭」,典指許慎、鄭玄。下聯「乾嘉」,指小學名家輩出。


曠覽江天,包羅海岳;


長養花木,位置鼎彝。


——清·薛慰農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咸豐進士薛慰農贈清代文人段小湖聯(節錄)。


獨存一夫,堅守學道;


尚有二人,擁為君王。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魏國人段干木,與田子方、李克翟璜吳起俱為魏國才士,諸人都當了將軍,只有他獨潛學守道,不事諸侯,為於下所重。下聯典指段姓稱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國西燕內亂,眾推大將段隨為王,改元昌平,旋被殺;十六國時,又有西安人段業,被匈奴人擁立為北京國君,在位三年被殺。


姓氏家譜


一、概述:


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發展歷史的重要文獻,有「族譜」、「宗譜」、「家譜」、「家乘」等名稱。譜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時期,已經有了中國最早的譜牒。修譜在唐宋時已很盛行。


族譜的體例,一般包括譜名、譜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訓、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銘、祠記、遺稿和題跋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修譜的目的在於敬宗收族,將家族的源起、遷徙、繁衍、發展的情況錄於譜系,使子孫了解家族發展的歷史,祖先創業的艱難,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二、段氏族譜,反映了段氏家族發展的歷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譜的內容,則又集中體現在歷屆修譜時所撰的譜序之中。每屆修譜,按例撰寫譜序,歷屆修譜所撰譜序均收存在族譜的首卷。譜序所寫的內容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敘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況。敘述源流時有的從受姓始祖講起,有的只從當地開代祖講起。二是借修譜的機會闡發一種同宗精神,教育後代如何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弘揚祖德,遵循族規,奮發圖強。下面就不同時代各地的段氏族譜作一些有選擇的介紹。


段姓的家乘譜牒現在在各級圖書館社科研究單位所收藏的有百種以上。在民間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則在千種以上。


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編《段氏宗譜》,610多萬字,綱舉目張,眉目清整,結構龐大,項目繁多段姓早在漢代已有都獲公修撰的族譜,左丞相陳平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姓的祖源,頌揚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並簡要敘述了段姓子孫遷播、家族繁衍的情況。


現存的段氏族譜,大多修撰於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為多。20世紀末期,修譜之風再次盛起。現代、當代的段氏族譜,除了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表現出濃厚的民主思想。主張強族興邦,以身為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眾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國四萬萬同胞,皆黃帝子孫,固皇皇一大宗族也」。這完全摒棄了狹隘的宗族主義思想,強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20世紀末期的族譜更體現出新的時代特點:服從國法、淡薄族規,如招贅女婿可以人譜;過繼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譜;子孫無論男女,可從母姓。這些都是封建族規所不允許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們觀念的改變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字輩排行


有的輩字純屬用於區別輩分,沒有連貫的特殊確定意義。有的則體現出某種家族精神、道德風尚和倫理觀念。舉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樂坪段氏輩字:


國、振、際、培、可、士、英、志、書、遠。


2、雲南省墨江縣段氏輩字:


明、其、思、為、以、宗、守、芳、尚、之。


3、湖南省洞口縣段氏新舊輩字:


子應祖永崇,德澤遠立本,起鴻壬申昌,


隆盛慶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學大顯榮。


4、新化段氏輩字:


延祥自吉泰,紹緒振先聲。允佩前人訓,常儲後代英。


傳家敦孝義,翊治篤忠貞。仁美綿遺澤,剛方繼令名。


5、江西省都昌縣段氏輩字:


國子貴德玉,予厚中文繼。衍宗蕃思本,萬元世興隆。


6、湖南省黔陽縣段氏後續的輩字:


允佩前人訓,常儲後代英。傳家敦孝義,翊治篤忠貞。


仁美綿遺澤,剛方繼令名。豫章垂蔭遠,京兆肇基宏。


奕葉昭勛業,蕃枝合本莖。詒謀勤佑啟,積善久昌榮。


7、湖南耒陽段氏輩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澤洪。詩書隆道德,俊秀振宗聲。


紹業徽先緒,昌言育後英。旭陽呈瑞彩,雛鳳起飛騰。


8、洞庭湖區(酉陽堂)段氏輩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鍾澤相。


光祖修心德,傳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學,經世在名賢。


9、湖北省大悟縣段氏輩字:


天、彥、純、才、宏、祖、緒(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縣段氏輩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宗傳元義德。


11、江蘇豐縣趙莊鎮段堤口村段氏(鳳集堂)輩字:


聞、人、東、方、效、法、古、先、哲、德、九、廣、大、景、文、逢、聖、世、


素、裕、經、綸、本、恆、存、道、義、新、榮、連、立、昌、厚、忠、貞、傳、家、遠


12、雲南金平縣段氏輩字:


星立明正、字洪文士、金有紹德、繼永和昌


13、河南省鄧州市段氏輩字:


丙、中、吉、道、傳、


14、重慶渝北段氏輩字:


憲、學、登、友、三


成、州、佐、治、平


前、輝、一、美、善


傳、代、復、凈、榮


15 ,河南信陽市商城余集鎮段氏輩字:


思,榮,先,祖,德


光,大,定,成,明


16、湖北大冶段氏輩字:


宗,啟,繼,紹,辛;


久,敦,合,肆,冊


17.山東曹縣段氏輩字:


陵,聯,榮,花,方


培,啟,修,君,良


18.湖北江陵、監利、漢川、洪湖四地聯宗(京兆堂)段氏輩字:


江陵:長、嗣、啟、遠、昌,秉、恢、承、亮、澤。


監利:正、大、振、家、聲,甲、第、光、先、德。


漢川:啟、賢、良、奇、功,紀、盛、唐、鳳、庭。


洪湖:振、文、章、華、國,書、禮、傳、家、先。


以上四地,從「澤、德、庭、先」後開始,統一使用派語:


同、 宗、 迪、 慧、 穎, 經、 緯、 興、 康、 邦,


祖、 訓 、育 、英、 才, 後、 能、 譜、 瑞、 芳。


大理段氏


在雲南段姓的歷史時間比較長,最早的時候就是漢代,以後他們自稱是共叔段的後裔。到雲南以後,就發展起來了,後來發展到段思平這個時候,就在通海他當上了節度使,通海節度使,後來根據歷史的發展,他後來就開創了大理國。就變成了大理國的國王。一直到段興智結束,其子孫在這裡相繼統治了317年 (737—1053年)。在雲南曲靖中學存有「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碑文用漢字書寫,記載了大理國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權和滇東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敗了幾個部落頭領之後,回到石城會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來雲南征服大理以後,就接管了大理國,大理國的國王這一支段氏家族就變成了總管。大理總管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總管段姓的這一家族就分成了幾個支系,一個支系就到了山西的雁門關,一個支繫到了騰衝、保山一帶。一個支繫到了臨安,就是現在的建水、紅河這一帶。還有一個支繫到雲龍,另外一個支系就到了劍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稱道的是為民族團結作出突出貢獻的段會宗。段會宗在西漢(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護,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民族之間的聯繫。段氏為雲南大理、劍川世居白族,在雲南白族中有許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過大理國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國王以帝為僧,流傳下來了許多傳奇的故事,段氏因此聲名顯赫。


段氏皇族


雲南省大理國段氏皇帝族譜


大理國段氏,出自中原姬姓。姬姓:為中國周朝王室之姓。周文王姓姬名昌,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周平王時,相繼任用鄭武公及其子鄭莊公為卿士(相當於宰相)。平王死,桓王繼位,不想再用鄭莊公,而想改用虢公為卿士,於是「周鄭交惡」。公元前707年,桓王以周、蔡、衛、陳四國之師伐鄭,為鄭師所敗,桓王被射傷。從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僅存共主的虛名。這時有諸侯國一百餘,不再聽命於天子,互相兼并,於是出現了大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這樣的大國稱為「霸主」。各大國都想當「霸主」,於是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小兒子叫共叔段,其支孫以王父(祖父)的名「段」為氏。


又據世系表上說:段氏,姬姓,鄭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孫以王父名為姓,世居武威。


段氏宗譜上說: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儉魏者,佐蒙氏閣邏鳳(南詔國王)有功,六傳至思平而有國。改號大理,時後晉天福二年也。九傳至段廉義,熙寧八年,為其臣楊義貞所弒,自稱廣安皇帝,凡四月,而段氏臣高升泰以東方兵討滅之。仍立廉義之侄壽輝,復廢之,而立其庶弟正明。十三年,正明避位為僧,國人共奉升泰為主,而段氏中絕。高升泰既代段氏,二年將卒,囑其子太明求段氏後正淳立之,號後理國。於是段氏復有雲南地,自正淳自段興智凡七傳而國滅。段氏自思平至興智二十二主,歷三百一十二年。元滅後理國,得四郡八府,蠻部三十有七,設大理都元帥府,仍錄段氏子孫,世守其地,段氏自段實暨段明有十二總管,與元氏(元朝)共為存亡。


滇考段氏


《滇考·段氏大理始末》(節選)


滇考·段氏大理國始末 馮 (更生)


段氏之先為武威郡人,唐天寶末,段儉魏佐蒙氏有功,賜名忠國,擢清平官。六傳生思平。思平生有異兆,及長,智量不凡,仕為通海節度使。楊干貞篡位,思平圖雪國憤,深自韜晦,干貞忌之。思平慮不免,卜於秀山神祠。往巴甸就其舅爨判(姓名)自匿。干貞索捕甚急,思平與(鄭)買嗣舊臣高氏眶,高方為善巨守,有志興復,密遣人招思平。思平與其弟思良、軍師董伽羅走就之。追者在後,晝夜兼行至「藥師寺」避入,計必死,頃之,追者去,出視則門封蛛網矣。至品甸波大村,得奇戟。又葉鏡湖有妖物,夜出食人,行旅不敢進。思平持戟暮至,見水際隱隱有光如匹練,逼視之,一馬伏不動,收得之,乃神驥也,日行數百里,追者莫能逮。行山谷中,餒甚,摘野桃剖食之,核膚有文,曰「青昔」。思平怪之,以語董伽羅。對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乃楊氏政亂,吾當是日舉義乎?」遂至善巨,與高氏謀,高氏曰:「東方諸部,聚之可得勝兵數萬人,動以大義,罔不濟矣。」遂往借兵,東方黑爨、松爨三十七部皆助之。會於石城,眾十餘萬,鼓行而西,所向無敵,師至河尾,是夕,思平夢人斬其首,又夢玉瓶耳缺,又夢鏡破,懼不敢進,董伽羅曰:「三夢皆吉,進也。公為丈夫,『夫』去首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為『王』,王者兆也。鏡中有影,如人有敵,鏡破則無影,無影則無敵。三夢皆吉,進也。」思平乃決,明旦,引兵欲渡,莫知所從,見江尾一婦被瓔而浣者,指曰:「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 爾國名『大理』。」從之,得濟。遂以後晉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入關。楊干貞戰不勝,率妻子走永昌,欲入緬國,以圖恢復。思平追至萬箭樹,自縊死,親屬皆俘。思平自立,改國號「大理」,都陽苴咩城,改元「文德」,逐楊氏邪臣,除苛令。以董伽羅為相國,封高氏為兵侯(有些書為「岳侯」),分治成紀、巨橋等地。封爨判為巴甸侯。祠秀山神,加思三十七部,於是遠近歸心。……


元複議南征,命太弟忽必烈分三道,以宋寶祜元年十一月進薄大理。興智(二十二代王)及其相高泰祥迎戰,大敗,興智奔善闡。泰祥奔姚州,被執,諭之降,不屈,命斬於五華樓。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吾事畢矣。」……段氏自思平至興智共二十三世,皆僭稱皇帝,有廟謚,年號,凡三百五十年(實為315年)而亡國。


以上四支段姓,是段姓最主要的成分。其中共叔段一支,勢力最大,由於其活動範圍基本上在中原一帶,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河南段氏」;段匹碑一支,由於其活動範圍基本上在遼西一帶,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遼西段氏」;段思平一支,由於其活動範圍在雲南大理一帶,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雲南段氏」;李宗一支,由於其活動中心基本上在山西一帶,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山西段氏」等。


歷史名人


段韶


南北朝時北齊姑臧武威人,累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


段隨


十六國西燕人。初為西燕大將,國內大亂之時被推為王,旋被殺。


段業


西安人,十六國時北涼國君,初為後涼建康(今甘肅省高台南)太守,後為匈奴人所擁立,在位三年被殺。


段規


先秦時期曾以崇高的聲譽而被韓康子禮聘為相。


段干木


戰國時魏國人,求學於子夏,與田子方、李克翟璜吳起俱為魏國才士。其潛學守道,不事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據傳文侯每過段干木家門,定站立伏於車前橫木,以示尊敬。


段會宗


天水上邽(今甘肅省天水)人,西漢任西域都護、雁門太守等職。為人義氣,重功名,受到各族敬畏。


段孝直


漢景帝舉孝廉,為長安令。性剛直純孝。家有良馬,為先父生前所乘,雍州刺史梁緯倚勢索之,未遂,冠孝直以受臟之罪而下獄致死。


段匹磾


晉時鮮卑人。建武初任幽州刺史,與劉琨聯盟討伐石勒,兵敗後至襄國,仍著朝服持晉書。後在國中推其為君主時,事露遇害。


段思平


五代時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蠻大姓,原通海節度使,世為南昭貴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國


段安節


唐齊州臨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歡音樂,能唱歌,對音律也頗有研究。著有《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以後的樂部、樂器、節目、演員等。


段志玄


唐朝齊州臨淄人,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先是隨從李淵父子起兵,潼關之戰中擊退隋將屈突通。後又從李世民王世充。貞觀八年(634年),再以金河道行軍大總管之職,率軍大敗吐谷渾,併入敵境長驅迫擊八百餘里。後累官至鎮軍大將軍,封樊國公,後改褒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庄肅,陪葬昭陵。


段文昌


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人,唐穆宗時為相,治尚寬靜。文宗時拜御史大夫,封鄒平郡公。


段成式


文昌子,唐代文學家,官至太常少卿。其人博聞強記,藏書甚豐,撰有《酉陽雜俎》,清人輯其詩文成《段成式詩》。


段秀實


汧陽(今陝西省千陽)人,唐代司農卿。曾被叛將朱沘脅于軍中議事,秀實以象笏猛擊朱沘,遂遇害。


段成己


絳州稷山(今屬山西省)人,金代著名文學家,與其兄段克己均為當時享譽文壇較有影響的人物。


段興智


段思平所建大理國末代國君,為忽必烈所滅。元籍其地,封興智為摩河羅嵯,管領八方。及卒,後傳十一代總管。


段玉裁


字若膺(1735-1815),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省金壇人。清代著名文學訓詁家、經學家。有《經韻樓集》十二卷、《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 》及《經韻樓集》等書。


段祺瑞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原名啟瑞(1865-1936),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近代皖系軍閥首領。曾任提督、國務總理等職。1936年病卒於上海寓所。


段德昌


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字裕後,號魂,1904年生,湖南南縣人。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6月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南縣、華容、石首、公安等地進行革命活動。曾任中共公安縣委書記,領導該縣年關暴動。曾介紹國民黨軍湖南獨立第5師1團團長彭德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4月任紅3軍(紅2軍團改編)第9師師長,指揮部隊連戰連捷,取得三官殿、沙崗、普濟觀、郝穴、汪家橋、龍王集、文家墩、新溝嘴等戰鬥的勝利。被湘鄂西蘇區軍民譽為「常勝將軍」。是年秋,在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下,紅3軍被迫離開洪湖蘇區。他率9師擔負阻擊、斷後等艱巨任務,轉戰3500餘公里,於12月下旬到達湘鄂邊。1933年犧牲,年僅29歲。1952年,毛澤東又親自為段德昌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烈士證書。1994年,中央軍委將段德昌列為共和國歷史上的36位軍事家之一。


請在留言區留下你的姓氏


明天我來告訴你姓氏的由來


▋來源:百家姓總工會


▋此版權歸原作者,侵權請聯繫微信:tt106456338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遠圈子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周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周姓朋友吧!
你知道趙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趙姓朋友吧!

TAG:靖遠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