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史宴:劉禪跟漢武帝並無本質上的區別,一點都不無能

文史宴:劉禪跟漢武帝並無本質上的區別,一點都不無能

文/桓大司馬

諸葛亮憑巨大威望建立的體制,也只延續了一代人,但這已經十分了不起了,在秦制帝國的歷史上已經達成了其他人辦不到的奇蹟。秦制帝國自身的邏輯下沒有經典君相制度的空間,此後政治只能每況愈下。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諸葛亮的遺產惠及一代人

1

諸葛亮在蜀漢建立經典君相制度,不是為了自己專權,而是為了帶秦制帝國走出必死之局,所以他不能容忍人亡政息,對身後事進行了精心的安排。

諸葛亮臨終時指定蔣琬接替自己執政,劉禪照辦,蔣琬時代費禕擔任尚書令,在宮中給蔣琬提供支持,劉禪也照辦。蔣琬臨終時又有意讓費禕接替自己的職位,劉禪照辦,費禕時代董允擔任尚書令,在宮中給費禕支持,劉禪也照辦。

即便蔣琬、費禕經常統兵在外,不在朝堂,國政方面劉禪不敢也無法自專,也都先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可以說蔣琬、費禕延續了諸葛亮時期的經典君相體制,真正實現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大臣當政,皇帝垂拱。

蜀漢四相

諸葛亮及其接班人蔣琬、費禕、董允

但劉禪自己對這種體制是否滿意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年輕的時候,面對一群老臣他可能還樂得少打交道,自己玩去,但隨著年歲漸長,身為皇帝卻不能一言九鼎、為所欲為,這就很難受了。

每當午夜夢回,劉禪回想當年我大漢孝武皇帝、光武皇帝何等威風,即便自身才能低下,那也是要拿他們當榜樣的。

諸葛亮一死,劉禪就開始對經典的君相體制動手,他拒絕為諸葛亮立廟,以免宰相的形象被進一步神化,使自己這個皇帝毫無存在感,後來實在擋不住群臣的壓力,才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漢中沔陽為諸葛亮立廟,但堅決不在首都成都立廟。

諸葛亮之後,劉禪不再設立地位崇高的丞相一職,而是將行政大權分割為兩部分,讓蔣琬擔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擔任尚書令;蔣琬病重,又讓費禕擔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董允擔任尚書令,中間還讓姜維跟費禕共錄尚書事以分其權。

劉禪在一段時間內不讓蔣琬、費禕開府自選屬官,削弱他們對朝政的控制力,同時又試圖通過對尚書令的控制來削弱相權,但兩屆尚書令費禕、董允都深知皇權的危害,是諸葛亮路線堅定的擁護者,沒有因為劉禪的拉攏就成為他手中的刀,諸葛亮苦心孤詣建立的體制依然得以保全。

但是,諸葛亮的體制是依賴本身的巨大威望建立的,是不可複製的,雖然他可以將自己的威望在身後再傳遞一段時間,但也不可能傳遞得太久遠。

而秦漢時代皇帝的威力在全社會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記憶,跟皇帝作對的不論西漢的諸侯王還是東漢的士大夫都沒有人有好下場,而且皇帝可以憑藉神聖的血脈世襲宰相卻不能,即便宰相培養可靠的接班人傳遞權力,出岔子的風險性也比皇室傳承大很多,所以即便蜀漢的宰相這麼牛,還是有很多人還是把寶壓在皇帝這邊,轉機終於還是來到了劉禪面前。

連劉禪都有漢武帝的心

2

蜀漢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劉禪忌憚的尚書令董允病故,接任的尚書令呂乂明於吏干而黯於大局,新晉的侍中陳祗是費禕看好的人物,但他一反費禕、董允的做法,與劉禪寵幸的宦官同時也是劉禪代理人的黃皓打得火熱,劉禪藉助黃皓開始插手政務,陳祗也藉助劉禪和黃皓的力量,地位直線上升。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呂乂去世,陳祗兼任尚書令,成為秘書機構的首腦,從此益發諂事劉禪,縱容黃皓,成為皇權的奴僕,劉禪通過陳祗開始大肆收權,過足了皇帝的癮。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殺,劉禪讓姜維接任大將軍錄尚書事。

姜維身為曹魏降將,在政壇沒什麼根基,而且其政務能力也不及軍事能力耀眼,已經成為尚書令的陳祗通過支持姜維北伐,換取了姜維對政治權力的放手,蜀漢的政治大權從宰相、三公那裡轉移到尚書令手上,而擔任尚書令的陳祗不再是骨鯁之士,而是一味迎合皇帝的小人,蜀漢的皇權從此大漲,經典的君相體制蕩然無存,而此時距離蜀漢滅亡已經不到十年了。

陳祗

被許靖、費禕兩個小人欣賞的小人

因為陳祗幫助劉禪重振雄風,男人了一把,劉禪對他十分感激,陳祗死後,劉禪痛哭流涕,傷心不已,對陳祗的感情遠遠超過了對他相父諸葛亮的感情。

當年董允擔任尚書令,劉禪想擴充後宮、想重用宦官黃皓,都被董允阻止,現在劉禪權威大振,對董允恨得咬牙切齒,認為自己以前聽他的話簡直是自輕自賤。

皇帝的代言人宦官黃皓則開始弄權,黨同伐異,作威作福,搞得朝堂烏煙瘴氣,蜀漢的政治開始急劇腐敗。後來連名義上的宰相姜維也被黃皓逼得遠走沓中屯田避禍,在曹魏大舉攻蜀時回援不及,使得漢中迅速被魏軍佔領,大大加快了蜀漢滅亡。

雖然劉禪後來在司馬昭那裡樂不思蜀很可能是裝的,看他分化蔣琬、費禕的手腕也絕不是什麼都不懂,但綜合看起來也算不上多傑出的皇帝,連他都不能甘心於虛君之位,中才以上之主可想而知。

諸葛亮作為一代偉器、不世奇才,又因機緣巧合擁有劉備託孤的巨大權威,連他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嘔心瀝血重建的經典君相體制也不過能在死後維持一代人的規模,其他人沒有這樣的條件,更是不可能重建。

秦制帝國不容經典宰相

3

可見這種經典的君相體制,從設計伊始就對君臣的要求都太高,大部分時候其實是空中樓閣,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諸葛亮勝利的失敗和劉禪失敗的成功為這種體制正式宣判了死刑。

君主專制制度有其自生的運行邏輯,即不斷地趨向更加專制,想要反撥和阻止,只能生效於一時,卻無法改變這個大趨向,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最大的悲劇。

回過頭來再看劉備託孤。

劉備的基本盤是荊州集團,後來又加上了東州集團,他稱帝的時間不過兩年,在兩個集團中的合法性積累還嚴重不足,太子劉禪又還不到二十歲,難以應付複雜的局面,一個不慎就有可能導致蜀漢政權分崩離析,那樣他們劉家的下場會非常不妙。

他從一個漢武帝式的皇帝的視角來看,認為必要時寧願讓諸葛亮以皇帝的名分掌握實權(因為以他的見識,他找不到皇帝集權以外的方式),這樣可以應對危局,也能給劉家留一條活路。

諸葛亮也並非是一味的愚忠,而是打算在蜀漢復興經典的君相體制,這樣的話他可以不用重新積累合法性,而憑藉劉備已經積累的合法性來統治蜀漢。

他可以用劉禪來當權威的化身,自己掌握實權,應對蜀漢的困局,等到形勢穩定後,他就可以著手奠定經典君相體制,並且想辦法形成制度持續下去,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將陷入發展悖論的大一統帝國帶出死局和泥潭。

認為劉備埋伏刀斧手的是用看明清猥瑣政治的眼光去看三國的君相制衡,把三國時代當成了社會各方面都完全不同的明清來看待,缺乏歷史的眼光。

君臣二人,想必還有史書未曾記錄的一番言語,最終君臣之間達成了默契,劉備命令太子劉禪父事諸葛亮,稱其為「相父」,諸葛亮也當仁不讓,總攬大權,重建了理想中的制度,古人一再稱讚劉備與諸葛亮是千古君臣相知的典範,看來誠不我欺。

但是,因為經典君相制度本身的缺陷,諸葛亮最終回天無力,他重建的制度雖不能說人亡政息,但在一代人之後依然壽終正寢,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愈發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悲劇意蘊。

《三國殺》還是懂劉禪,給弄那麼強

西晉以後,尚書徹底取代三公,成為新的宰相,但已經沒有了自行徵辟官屬的權力,皇帝的新秘書機構中書省和顧問機構門下省也都獲得部分相權,宰相制度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轉變,這時宰相之權雖然被分成三塊,但因為三省之職一般都是士族充任,對皇權仍有一定的制衡力量。

到隋唐時代,皇權在三百年的太平之世將士族馴化,士族喪失了最寶貴的獨立性,相權才真正進一步衰落,唐朝皇帝給官員加「參預朝政」銜,後來發展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有了這個頭銜的官員才有議政權,但三省長官未必有「參預朝政」的頭銜,這又將宰相的議政權(參預朝政)和監督百官執行權(三省長官)剝離,而且「參預朝政」往往同時任命多人,進一步分散其權力。

到了宋代,又將原來內廷由宦官充任的樞密使一職外化為朝廷官職,樞密使領銜的樞密院成為專管軍事的機構,政事堂宰相們手中的軍事權被分給了樞密使,相權又一次下降。

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索性廢除宰相,只以內閣大學士為高級顧問,雖然後來內閣大學士的權勢也逐漸增長,有時看起來像宰相,但他們只有名正言順的議政權,沒有名正言順的監督百官執行權,並不是真正的宰相,宮裡的皇帝、太后甚至太監都可以凌駕於他們之上,到了清朝更是連內閣都靠邊站,設立離皇宮更近、更方便皇帝專權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地位更低,完全成為皇帝的傳聲筒。

綜觀君相制度演變史,可以說宰相對皇帝的制衡越來越弱,雖然偶有唐太宗與魏徵這樣的搭檔再現了部分的經典君相體制的精神(制度上則相差太遠),但從大勢上來說,經典君相體制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和消亡。

後來的皇帝不但是權威來源,也成了現實政治難以避免的存在,而且在大多數時候發揮的都是消極作用,越來越成為理性行政的阻礙。近代以後,只有當權威來源從皇權轉變為民權,理性行政才能減少損耗,暢通無阻。

所以,諸葛亮可以說是經典宰相的迴光返照,是經典宰相的輓歌,也是最後一位經典宰相。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宋代藝伎的經濟生活與稅務問題|文史宴
文史宴:朱棣離間子孫帶來的家庭悲劇——明仁宗暴斃之謎

TAG:文史宴 |